基于湖南省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特征的高职专业调整思路

时间:2022-07-05 05:14:11

基于湖南省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特征的高职专业调整思路

摘 要: 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关系密切,本文结合湖南省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特征及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情况,从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及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对湖南省经济的适应性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协调促进高职教育和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调整思路。

关键词: 湖南省经济结构调整 高职专业设置 专业调整思维

一、高职专业调整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逻辑

(一)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立足服务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的第一要素是职业性要素。实践证明,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是源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区域经济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后,需要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区域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规模、需求层次和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对高职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区域经济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高等职业院校是面向地方需要,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只有紧密依托区域经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脱离区域经济需求发展,高职教育就很难找准服务目标产业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教育的教育性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全面依托区域经济。

从行政管理关系看,高职院校大多是地方院校教育部门和行业部门主管,专业建设所依赖的要素投入主要源自于区域经济,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渠道获得。从教育资源投入渠道看,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市场调研、学生招生和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双师型”队伍企业顶岗培养等高职教育投入要素方面,区域经济所提供的便利性、可行性和现实性都要远高于区域外经济,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速度,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层次和手段。

正因为受到经济与教育两大规律制约,高职教育必须协调好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找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适合教育规律和的发展平台,才能在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依托区域经济,找准发展定位,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二、湖南省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特征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明确,以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实,近年来,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湖南省在新型工业化建设、城市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及时分析湖南省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特征,协调引导高职教育对接适应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为湖南省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是实现高职教育与湖南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两个角度,分析湖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产生的需求特征。

(一)湖南省经济增长特征。

1.第二产业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由表1可知,2006―2009年,第二产业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对湖南省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第二产业在湖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湖南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由路径。

2.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由表2可知,2006―2008年,湖南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百亿以上产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较高,对经济增长作用明显,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等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表明在“两型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高加工度产业逐渐成为湖南省制造业内部最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行业,是湖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未来方向和支柱。

3.服务业发展空间广阔。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实体经济衰退,湖南省工业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与之相反,服务业表现出相对较强的稳定性和抗跌性,全年实现增加值5278.83亿元。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业等湖南省服务业“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几大特色产业保持了平稳发展。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我省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不足,比重只有25%左右,与发达省份40%以上的比重相比偏低。随着湖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程度的推进,这些现代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湖南省就业增长特征。

就业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市场需求来源和发展基石。高职就业受到总就业情况、产业人才需求层次、技术结构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文从湖南省主要产业总就业情况、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就业情况和各行业职工就业情况三个角度分析湖南省就业增长特征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1.第二、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就业部门。

由表3可知,随着湖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2006―2008年,对就业增长平均贡献率最高的前五个行业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6%),建筑业(36%),采矿业(25%)及住宿和餐饮业(17%),制造业对就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有6%,由此可见,2006―2008年湖南省就业增长主要是依靠第三产业的贡献。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下降,制造业就业总人数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性,居民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就业增长缓慢和下降情况。

2.新型制造业产业就业增长凸显.

随着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制造业内部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对劳动了的技术结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选取2006―2008年湖南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就业数据作为分析对象,统计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平均就业人数、平均就业增长人数、就业增速三项数据,以此分析湖南省制造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和就业增长结构。

由表4可知,2006―2008年,第二产业内部,平均年就业人数最高的前十个行业依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表明这些行业是湖南省主要的第二产业就业行业。

按平均年增长人数最高的前十个行业依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表明这些行业是湖南省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贡献产业。

按就业增速排名的前十个工业产业依次是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废弃资源废旧材料回收加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表明这些产业是湖南省第二产业就业增长潜力较大的产业。

综合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湖南省第二产业就业和就业增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就业增长潜力的角度看,农副产品加工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轻工业行业和高技术行业有着较大的就业增长空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湖南省高职就业主要面向产业.

本文选取2006―2008湖南省职工就业数据作为分析对象,以分析促进高职就业的主要产业,选择该项数据的原因是主要行业职工就业情况虽然只能反映国有经济部门的就业增长情况,但因剔除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国有经济部门对城镇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情况。由表5可知,从各行业职工就业平均增长数情况看,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采矿业、房地产业、卫生、保险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在岗职工增长数靠前,能够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产业部门对高职毕业生的结构性需求差异。

结合前述的全部就业人数分析、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就业情况分析,本文认为,湖南省当前对高职学生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较大的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建筑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批发和零售业、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应优先针对上述产业展开。

三、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分析

本文从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比例结构的角度,结合前文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综述分析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性。湖南省近年来高职专业设置结构变化见表6:

由表6可知,2008―2010年,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比例与湖南省经济发展结构基本相符。2009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5.2∶43.9∶40.9,第二产业占比上升,第三产业占比下降,而高职按三次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为3:52:45,相比2008年,第二产业专业占比上升,其中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如土建大类和制造大类在专业总数中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第三产业专业占比下降,其中财经、公共事业等大类出现了明显的降幅。高职教育与湖南省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一致。

但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是农林牧渔大类占专业总数的百分比和专业覆盖率都有所下降,虽然与湖南省农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比下降相符,但比例明显偏低,主要是与我省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对高职就业需求低有关。

二是专业开发能力仍有待提高,部分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相关专业专业覆盖率较低,限制了人才输送的结构和数量,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湖南省城市化发展和基础建设的加快,与之相关的土建、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专业覆盖率水平仍然较低,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水平较低,例如:公路运输二级专业里有10个子专业,只有湖南交通职业学院开设了6个子专业;铁道运输二级专业里,只有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铁道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子专业开设率较高;水上运输、港口运输和管道运输二级专业占有率为零。又如:与采矿业相关的资源开发与测绘专业,专业覆盖率仅为24.44%,与能源产业相关的材料与能源专业,专业覆盖率为61.9%,专业设置都严重之后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反映了我省部分专业未能跟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变化,专业开发和专业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

三是少数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与经济结构不协调,比较典型的是电子信息、财经和文化教育大类。由于这些专业开设起点低、职业针对性性不强、对实习实训要求低,成为高职学校低成本做“规模效益”的重要工具,例如:全省有50所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45所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30所高职院校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44所开设电子商务专业,36所开始物流管理专业,34所开设市场营销专业,47所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这些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很多专业没有经过科学的市场调研,没有明确的职业岗位目标,专业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条件参差不齐,学生就业率低,专业建设水平难以提高,专业特色无法提炼,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

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专业调整思路

(一)依据经济结构调整特征,重点发展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双促进型”专业。

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原则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主动跟踪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专业建设重心放在能够促进湖南省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双促进性”的开发和建设上,实现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只有真正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高职高专院校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真正办出特色。

(二)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整合高职学校专业建设资源。

高职院校应主动提高专业占有率和竞争力,立足区域经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通过人才引进、培养、招聘、企业兼师、校际交流等形式,重点扶持建设与本地区产业对接紧密,与区域经济增长和就业良性互动的核心专业和专业,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平台,促进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构建产业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提升高职教育的区域特色。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其中,经济的决定作用是主导性的,它要求我们在发展高职教育时,必须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基础适时适度地超前发展,过度的超前和滞后都是不可取的。而高职教育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入整个规划之中。

地方政府应建立起产业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沟通桥梁,主动为高职院校提供准确、完整、及时的产业结构数据、就业统计数据,地方教育部门可通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重点项目建设、专项经费拨放等行政管理渠道,设置区域产业合作度、毕业生区域就业率等评价考核指标,引导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地方政府应协调产业管理、财政金融等部门,通过税收、利率、土地政策、市场准入等价格杠杆和行政杠杆,引导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加强和落实校企合作,使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反馈高职教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沈卫.解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J].职教论坛,2006,(7).

[2]李哲柿.浅议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职教性和地方性[J].成人教育,2006,(6).

[3]张纯记.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论坛,2009,(22).

[4]罗海丰,陈泽龙.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关系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8,(5).

[5]梁爱文,刘先长.区域经济视阈下高职高专专业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9,(12).

[6]欧小炼,张新民,凌云.湖南省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教论坛,2009,(4).

[7]李禄华,周洪波.湖南省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与适应[J].当代教育论坛,2010,(1).

本文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教育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资助,课题号(DJA10031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独立学院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在《工业分析》教学中的实施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