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领导干部的素质分析

时间:2022-07-05 11:24: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领导干部的素质分析

摘 要: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新要求,这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领导干

部素质提出了新需要。本文立足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分析研究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特征。认为当代领导干部应拥有

学者型的知识素质、创新型的能力素质、服务型的管理素质、健康型的心理素质和人本型的道德素质,以增强领导干部的

执政能力与水平,加快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领导干部;素质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2-0050-02

党的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新要求,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条件和要求。因此,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干部队伍,关系到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福祉的满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迫切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具备善于学习、开拓创新、健康向上、乐观坚定、服务群众、道德高尚等优秀品质。只有培养这样一支队伍,才能胜任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伟大重任,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保证。

一、 学习型干部是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党肩负的这一历史重任,不仅任务艰巨,而且势在必行,也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本领、开阔的视野、深厚的经验、敏锐的思维的学习品质,要求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善于学习、勤于学习、自觉学习、学以致用的学习素养。

每当中国革命和建设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都发出全党重视学习的要求。早在抗战时期,抓住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有利时机,及时组织开展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为重要内容的运动;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就殷切希望“ 党中央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 使全党的各级干部, 首先是领导干部, 在繁忙的工作中, 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 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1]在世纪之交再次强调学风问题,号召全党“ 学习、学习、再学习”。在2002年12月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爱学习、勤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这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 [2]。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是时代的要求,是使命的需要。为此,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的学习素养:

1. 扎实的理论素养与坚实的理论品质。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领导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用科学理论武装党既是党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是提升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最有效形式。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理论,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工作,用理论明辨是非,增强理论武装的自觉性,充分体现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充分认识与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用的,高度重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信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武装,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与水平,增强领导干部明辨大是大非的能力,提升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3]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既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党的领导干部时代特征的根本保证。

2. 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人文知识。领导工作的综合性、系统性强,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多方面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知识涵养是党的领导干部的素质基础。根据全面小康社会创新型干部队伍成长要求,领导干部要建立创新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有理论素质,也要有文化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读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胸襟,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3. 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出生产力,在领导工作中出战斗力。崇高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往往与人的学识深浅相关联。领导干部要拓宽视野,以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满足自己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 创新型干部是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组织准备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更是一个政党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是领导干部奋发有为的基石。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创新型的能力素质。

1. 强化学习意识。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型能力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提高创新型能力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着眼于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需要,领导干部学习的内容更具丰富性和全面性,特别是学习新的思维理论,以增长对事物的预见性,科学地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学习危机管理理论,以应对突发事件解决复杂事物,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2. 强化思考意识。帕斯卡尔认为,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人类创造的一切新事物都是思考的产物。思考是深化对事物认识和得出新知识的必然过程。领导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把自己学习得来的东西和实践中的体验加以认真的分析、消化、加工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才能;要善于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法,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 强化开拓进取意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是创新必需的精神状态。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必然伴有困难和风险,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因而创新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同志曾多次强调精神状态很重要,他要求广大干部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要有一种紧迫感,一种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

4. 增强核心本领。党的十鲜明指出,我们党不仅担负着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且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大危险。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不断提升科学执政的能力。科学执政的能力,实质上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决策和科学实践以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能力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是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核心所在。

三、服务型干部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队伍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宗旨所在。为谁服务、如何服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

1. 要具有建立协调服务型关系的管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一是具有建立有机性关系的管理素质。有机性关系,是指这种关系具有内在性、互补性和综合性。它要求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深入细致,既能自我正确定位,又能积极引导群众,达到干群关系密切和谐;做班子协调工作能设身处地,互相理解,彼此支持。二是具有建立有序性关系的管理素质。有序性关系是指这种关系具有差异性,时间的顺序性和空间的层次性。它要求领导干部能科学把握,有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实现效益领导。

2. 要具有理顺不协调关系的管理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短,矛盾多,任务重,要求领导干部及时掌握去群众需求,密切关注群众需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积极理顺干群关系,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因此,它要求领导干部:一是要具有理顺不协调的群众利益关系的管理素质。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就必然带来广泛的利益关系的变化和调整,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二是要具有理顺干群之间以及群众之间情感冲突的管理素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矛盾多,任务多,需求多,需要领导干部更加密切联系群众,做细致深入的群众工作。

3. 要具有服务基层群众的服务意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心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办实利的干部队伍。这支队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有理想,真信仰;有道德,作风实;有能力,能自律;谋进取,思忧患等。这支队伍必须要树立有以下几种意识:忧患意识,民本意识,廉洁意识等。

4. 要具有服务基层群众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加快推进民生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宗旨所在,也是领导干部的重要工作内容。提高基层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和谐、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是领导干部的使命与职责要求。因此,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得水平与能力。一是要提高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二是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充分相信和依靠各族群众,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要着力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领导干部执政的理念、行为、能力,直接决定依法行政的结果,直接关系基层群众的利益实现,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制素养,运用法治思维,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执法、秉公执法,依法维护群众利益。

四、健康型干部是实现新阶段新任务的基础保障

健康心态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是在智力、情绪、意志、气质、性格、态度等心理特征方面健康。“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但会导致巨大的差别,那很小的差别就是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斯格密 认为,“如果人的成功是珍藏在宝塔顶层的桂冠,那么,健康的心理就是握在我们手中的一把利剑。只有磨砺好这把利剑,才能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取得成功的桂冠。”健康心态与心理是影响领导干部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因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紧,环境复杂,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新时期领导干部要培养以下健康的心理素质:

1. 坚定信心,充满自信。领导干部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都内心从容,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具体表现为:坚定信念,坚信目标的实现,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收获成功的喜悦。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理想、愿望或预见能够实现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领导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2. 独立自主,善于思辨。这表现为思维和行为很少受困难环境的影响,能够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行动的良好品质。不盲从,不跟风,善于和勇于开拓创新,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 自我控制,抗挫折抗压力。这表现为能自觉地调控自己的情感、情绪,保持健康心理品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勇往直前。

4. 热情热心,尊重关怀。心理学认为,关心人(care)是成功领导者心理素质的“六C”标准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领导干部与广大群众群策群力的共同经营的伟大事业,需要调动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领导干部的根本职责要求。领导干部要尊重群众的意志,满足群众的意愿,保护群众的积极性。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营造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和谐的社会关系。

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不仅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态心理,而且对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正派, 情趣健康, 讲操守, 重品行, 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既是党的事业对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 也是领导干部自身必备的素质。主要表现在:修心养德,防病养性。一是领导干部要“修心”。“天下根本, 人心而已”。领导干部要修心豁达: 对待组织要常怀感恩之心, 做到“涌泉相报”; 对待同志要常怀真诚之义, 做到情真意切; 对待群众要常怀“养育之水”, 做到“鱼水相依”。做到心系群众、心态平稳、心境超然。这样才能增加信任, 凝聚力量, 成就事业。二是领导干部要养德,以德养正,以德修身。“官德正则民风淳, 官德毁则民风降。”“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党和国家众多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的重要制订者和执行者,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和领导作用的发挥,而且对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三是领导干部要“防病养性”。“隐患险于明火, 防范胜于救灾”。做“健康型”领导干部必须把好“防病”这一紧要关口,抓好“养性”这一根本。要在思想源头上筑好“防火墙”,从源头上防止“疾病缠身”,经得住金钱、美色的诱惑。古人非常重视细微事端, 强调“轻者重之端, 小者大之源, 故堤溃蚁孔, 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 智者识几”。要在兴趣爱好上“涂”上“防腐剂”,洁身自好,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人民出版社,1993.147.

[2] 在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的讲话

[3] 列宁.列宁选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1995:312.

上一篇: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 下一篇:《盛京时报》视野下的中东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