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庚的“农机人生”

时间:2022-07-05 03:42:13

陈学庚的“农机人生”

“我喜欢研究、开发农机。我越干对这个行业的感情越深,我乐在其中。每当一项科研成果变成了产品,特别是被大规模地应用的时候,我就感到无比快乐。这一行40多年,从来没有感到枯燥过。”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说。

陈学庚,1947年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市。1968年,他从奎屯农机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农七师130团机械厂工作后,便开始了他的“农机人生”。43年来,陈学庚默默奉献于农业机械的科研和推广,带领团队研制出32个农业机械新机型,推广2.4万台。1991年,他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9年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的殊荣。

1968年,刚刚参加工作的陈学庚一心想在农机行业干成一番事业,常常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有关农机的书籍,并在工作中虚心请教工程师和工人师傅,刻苦钻研农机技术。不久,C620型车床、大型移动式顶车机等设备陆续研制成功。很快,陈学庚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革新能手”。

1982年,兵团开始推广棉花地膜栽培技术,陈学庚受命研发铺膜播种机。连续很多天,他的研发组在核心部件――穴播器的攻关上卡壳了。

一天,陈学庚在工作室作试验,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都毫无进展。他又累又烦,便回家睡觉,但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凌晨,他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新想法,便赶忙爬起来摸黑跑到工作室。又是连续十几个小时的攻关,难题终于被攻破了。此时,陈学庚已30多个小时没合眼了。不久,“2BMS-6型铺膜播种机”研制成功,这款播种机实现了铺膜、播种联合作业,其系列产品在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得到推广。

上世纪90年代末,兵团提出实施六大农业精准技术。棉花精量播种、膜下滴灌、精准施肥、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都急需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时任新疆农垦科学院农机所所长的陈学庚带领攻关团队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制定了多套方案。一次次地进行试验和改进。经过700多天的奋战,一系列实用型农业机械相继问世。其中,精量播种机获得七项国家专利,一次作业能完成铺管、铺膜、膜上打孔、精量播种等八道作业程序。可以满足棉花、玉米、番茄等多种作物的精量播种要求,填补了国内外同类机具的空白。

走进陈学庚的家,与陈学庚相濡以沫的老伴刘秀英说:“老陈这一生都放在农机上了。他心里装的只有农机。他常常三更半夜地往工作室跑,把灵感记录下来,再到车床上作试验。这些我都习惯了。”提起他们的两个女儿,陈学庚的妻子许久没有说话,两行泪水从脸颊上滚落下来。“那时太苦了!老陈整天忙着搞科研,我的工作也很忙。没人管孩子。大女儿在土堆里睡着了都没人知道……生二女儿时,我产后大出血,医院实施抢救时,他正在厂里搞试验,浑然忘了我正在医院生产……”陈学庚的妻子说。

从1980年至今,陈学庚所在的团队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22项,其中两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16项成果获奖,并获得国家专利22项。他所研发的产品都实现了较大规模的产业化。

随着一项项科技创新项目的成功。陈学庚的身份也不断变换。从130团机械厂工人到新疆农垦科学院农机研究所所长,石河子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陈学庚对事业的热爱之情。

上一篇:养殖园里织就金色梦 下一篇:俊童的妈妈最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