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新课标的对话

时间:2022-07-05 02:30:45

语文教学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2011版语文新课标的出现,为初中语文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行为,更好地实行新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语文素养

1.坚持语文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基本思想

语文素养是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方面的表现,是多方面要素的集合。它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的“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坚持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3.坚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素养—养成”基本模式

那语文素养如何养成呢?它需要激发、培育、熏陶、感染等多种方式的综合,需要多渠道、多种力量的自我建构和生长。它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对话

阅读是语文课程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过程。阅读与阅读教学都是对话过程,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每种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的阅读(对话)营造一个良性的言语环境,提供某种条件,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

这就需要我们重视阅读的过程: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所以阅读过程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文本的意义。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

2.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是最宝贵的财富

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3.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感性、地位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感性体现在体验情感、感受形象、触摸语言等方面。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没有一种思维,即使是最纯的,能不借助于我们一般感性形式而进行,只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住思维。”语文存在的方式是感性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努力去唤醒学生心中感性的琴弦,让他们感受语文的多姿多彩。

1.在情感中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2.在形象中感受

所谓形象感受,是通过文学作品中语言媒介的作用,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感觉经验,并加以想象和联想。借此将语言形象演绎为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朱自清笔下那一棵棵柔嫩的春草;郑振铎文中那只长相丑陋,难以为自己分辩的猫;林海音回忆中温暖而又伤感的成长,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豁达……每一个形象,都静静地述说着它的故事,它的爱好,它的追求,体现它独有的魅力与价值。教师在固有的语言信息中,摘取最能反映形象特征的语言,让学生体验感受,学生便能从中享受语文特有的乐趣。

3.在语言中触摸

语言是先感后知的过程。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了解文意,在语言的阅读中充分地感受、深刻地理解,在具体的情境中准确把握文字语言的意蕴、感受其意境,既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更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语感。

新课标的诞生凝结了无数专家和学者的心血,为我们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在学习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更好地投身于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

(作者单位 四川省泸县玉河学校)

上一篇:激活小学英语课堂,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下一篇:把差异当做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