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习如何“做人”

时间:2022-07-05 01:15:31

快乐学习如何“做人”

加拿大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移民国家,旧有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发展的约束较少,因此,他们更多的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

音音一家是加拿大的华裔移民,以下是音音妈妈对音音在加拿大度过的三年的托儿所生活的感触和看法。

今年九月,我家小女就要从日托中心(DAY CARE CENTRE)“毕业了!回想过去三年的快乐日子,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众所周知,北美的托儿费用相当昂贵(义务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而幼儿园只上半天,孩子仍需日托)。加拿大政府规定,家有零至十六岁孩子的托儿费用是可以抵税的,低收入家庭还可向政府申请托儿补贴,尤其是单身母亲家庭的托儿费用几乎可全免。从那些举措可以看出,政府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相当重视。而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孩子上不上托儿所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

幼教培养什么?写字画画算数解题虽也重要,但那些技巧性的东西长大了再学也不迟;而如何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才是从孩子一出生起就要面对的课题。幼教,就是从生活细节开始,从点滴习惯开始,教你学会“做人”。

第一,学会言谢,道歉和原谅。当孩子被放进一个集体环境,跟同龄孩子相处难免磕磕碰碰,因此托儿所的第一堂课就是培养孩子彬彬有礼,宽容大度的相处之道。

我记得女儿在婴儿班初学说话的时候,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Thankyou!”――小朋友争玩具,最后别人让给你了,记得要说谢谢;老师喂你把没吃完的饭吃完,记得说谢谢;老师问你渴不渴想不想喝水,你若不需要但也要记得说“No,Thanks!”结果女儿回家后也“谢”不离口一我洗了樱桃给她吃,她说谢谢;大哥哥陪她看会儿动画片,她说谢谢;爸爸履行诺言带她去沙滩玩,她也说谢谢。她说得那么自然而然,不厌其烦,倒是我们嫌“不用谢”说得有点多了一一家人之间用得着那么客客气气吗?儿子在一旁解释:不是客气,是礼貌,是尊重!   犯了错一定得道歉,这是原则。孩子做错了事,要条件反射地说声“Sorry!”音音每天都会告诉我们,今天谁谁谁抢了玩具又不道歉,结果被老师“Time out!” (面壁思过);或者谁谁谁虽然道歉了但态度傲慢,又被老师要求重来――“Say that nicely! (诚恳地说!)”可见说道歉之话马虎不得。

而当别人向你诚恳地道歉之后,你该怎么办?是乘胜追击得理不饶人?还是宽宏大度地说声“That’s OK!”一笑了之?

不知老师是如何教导孩子宽容地说出那句“That's OK!”的,反正女儿最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在明明是我凶了她而对不起她的时候,在她还呜咽着的时候,只要一听到我道歉,她必会补上一声温润的宽容的“That's OK!”接着还期期艾艾望着我:“再来一个Hug and Kiss(拥抱亲吻)!”当然也是老师教的。

第二,学会日常生活礼仪。东西方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细节有诸多不同,但都是越小灌输越好。我觉得,一个能把唐诗倒背如流的孩子可能不简单,但一个言谈举止都很有教养的孩子更会让人刮目相看。

若你一不小心打个饱嗝,别忘了说声“Excuse me!”(不好意思!)若听到对方打喷嚏,你最好记得说“Blessyou!”(保佑你!)而对方会回答“Thank you!”(谢谢!)你再说声“You are welcome!”(不用谢!)

咳嗽的时候,请用手臂掩口,让咳出的细菌到你衣袖里而不至于四处散播;打哈欠的时候也请用手掌遮口,以掩不雅疲态;吃饭时若想讲话,要吞下口中食物后才开口,不要边嚼边说;嘴里有骨头或果核时应用手指夹出而不是直接吐到碗碟里;公共场合说话不能太大声,如果有人大声,请以食指贴唇,“嘘”一声表示对方请安静……

第三,学会示爱。我们不担心孩子得到的爱太少,但往往会忽略教孩子向别人表达爱心。孩子爱父母爱家庭,是本能的Love;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以及爱所有认识与不认识的人,更多的是Care(关爱)。如果人人都Love和Care,这个社会还会冷漠吗?   托儿所没什么学习任务,玩玩乐乐打发时光的同时,教孩子趁节日示爱大概就是个重要任务之一了。“情人节”(西方的真正含义是“爱心节”),“母亲节”,“父亲节”都是孩子们最忙碌“示爱”的时候一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各种卡片和手工制品,向自己爱的或挂念的人表达心底的爱意。这种任务此后还会延续到幼儿园乃至小学毕业,已成为一种教育传统,目的都只为给孩子强调一点――Love,and Care。

而到了“圣诞节”,不少孩子都记得向那些贫穷的饥饿的生病的残疾的孩子“示爱”――捐出妈妈买的新玩具新衣服,或做一张漂亮的圣诞卡,或捐出夏天卖柠檬茶的小金库等――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节日的快乐的。

第四,学会分享。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分享开始。“Share”,应该说,是所有品行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西方社会最最强调的人文素质,而这种素质教育从托儿所已经开始。

“Share”即分享,分担。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学会了Share,那不论快乐或忧愁,你都不是孤单一人。

国外很少有独生子女家庭,一家有两三个孩子是很普遍的。父母要管好一群猴子,首先得教会他们“Share”――分享玩具,分享书本,分享美食,分享一切你可能很希望但又不应该独享的东西。学会了分享,长大以后才懂得分担一一分担家庭责任,分担兄弟姐妹的烦恼,分担亲朋好友的沮丧,分担团队的工作量等等……相对于我们中国社会独有的“小皇帝”现象,加拿大孩子从小就懂得分享/分担的品德让人非常钦佩。

记得女儿刚升到学前班时,由于班里有两岁半到五岁的年龄差距,看到尽是些比她大的哥哥姐姐们,胆怯地不敢跟人玩。但那些大孩子,总是对她说:“Come on!We can share!(过来呀!我们分!)”很快她就跟人混熟了,也迅速成为与别人“Share”的一员。被大孩子欺负的事有没有?当然有,但若是因某某孩子不愿意“Share”,去打小报告的人_定很多!

第五,学会阅读。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是加拿大幼教的基本理念。书本是承载知识的宝库,一个孩子若喜欢阅读,不就等于获得了进入宝库的钥匙吗?

托儿所的阅读训练是从婴儿班就开始的。角落里那个小矮书架就是“婴儿图书室”――巴掌大的硬壳纸小图画书,每页都色彩斑斓,只有一两个斗大的字,某处可能还有个按一下就能发声的“机关”,让孩子听了咯咯笑。据老师介绍,大部分书本的材质都是“可食性”的,因为婴儿都有抓着什么就往口里塞的本能。

女儿说,她最喜欢每天的“Silence Time”(“静默时刻”),即小朋友们都被安排坐在课室的地毯一角,人手一本书――quiet reading(安静读书)――不许讲话,否则面壁罚站。在家时,我曾不止一次看到女儿把自己的玩具娃娃摆成一排,而她则坐在中间,拿着本书向她

的娃娃“学生”有模有样地讲着,间或还探询似地问“懂吗”“有什么问题?”最后合上书本说了句“喜欢这本书吗?”……我暗自好笑,不免感慨老师的影响真够深的!

第六,崇尚自然和户外运动。在加拿大经常可以看到,一两岁的孩子坐在婴儿车里或象袋鼠一样地被“绑”在爸爸身上,跟随父母在森林里远足,野营。西方孩子崇尚自然的观念真可谓与生俱来,户外运动的习惯也是从婴幼儿起就被培养,“温室的花朵”这个词似乎并不适合他们。

托儿所有规定,冬天气温在零下十度以内,夏天气温在三十度以内,所有孩子每天都必须到户外活动――包括教室外的操场和更远一些的森林公园等。所有父母无一例外地得为孩子备齐所有装备――冬天的棉衣,雪裤,雪靴,雪帽,围巾,手套等,夏天的防晒霜,太阳帽,太阳镜和护趾凉鞋等等。有时侯,冬天冷得让父母都“心寒”,或夏天热得简直恨不能掉进冰箱,可孩子还是会被安排外出。

小学生

最爱做家庭作业

在2008学年末对加拿大多伦多25所小学的一次调查中,87%的学生反映他们非常喜欢做“家庭作业”;90%的学生反映通过家庭作业切身体会到了在学校所学知识的价值,越发觉得上学是件“好玩”“有意思”的事。

孩子的天性是贪玩好动,为什么加拿大的小学生们如此喜爱家庭作业?他们每天要完成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作业9

加拿大教育机构推荐的家庭作业新概念是“从纸上到生活”(real-life homework)。这种家庭作业与学生的个人情况紧密相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和生活背景,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价值,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下培养出一种积极态度,当孩子们意识到所学知识会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兴趣。

二年级的小学生米娅上周刚学了如何看懂平面地图的课程,老师给大家布置的家庭作业是“根据平面地图的标识尽快熟悉一个机场”。每个学生都拿到了一份多伦多国际机场主楼的平面地图复印件,老师带着他们坐校车去机场做实地练习。

宽敞明亮的候机厅一眼望不到头,各种各样的标志和方向指示牌令人眼花缭乱,就算一个成年人也不可能很快弄清方向。老师将16个学生分成4组,要孩子们按照手中地图的指示和要求,首先找到所在位置,然后按题目要求的顺序依次找到咖啡厅、卫生间、母婴休息室、加航N331航班登机口以及意外情况时疏通旅客的紧急出口。孩子们运用刚学到的看图知识,兴高采烈地开始了有趣的“探险”。一小时后,最后一组孩子也成功完成任务归来了。老师把大家集中起来,要求每个人写下这次家庭作业的“体会”。

米娅在本子上认真画下自己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图标,比如母婴室、地下停车场硬币兑换处等,这些图标课本上没有,但通过这次的作业,米娅知道如果认识它们,自己就能迅速找到想去的地方。最后,她很有成就感地写下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是爸爸妈妈在机场迷路了,我完全可以帮助他们!”

快乐家庭作业之二:聊天和看电视

孩子受益:表达和交流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汤姆今年10岁了,以前他在学校里属于不招人喜欢的“边缘孩子”,回到家里唯一的爱好就是躲在房间里看电视,为此爸爸妈妈不晓得多伤脑筋。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老师突然给他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每天晚上看两个小时电视,内容必须涉及当日的本市新闻、最热门的卡通片和有关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过第二天他得在课堂上“讲”电视,什么故事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为什么?看到了什么有意思的动物?等等。

在看电视的诱惑下,汤姆鼓起勇气第一次站到教师前面,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地讲电视。没想到底下的同学们都听得着迷,时不时打断他提出些问题,在他讲到好笑的地方拍手大笑。最后,不约而同地送给汤姆热烈的掌声,汤姆激动得两眼发光,红扑扑的小脸上绽满笑容。看电视和讲电视的家庭作业很快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喜爱,学校还特地增设了一堂“家庭作业汇报课”。

其他同样受到欢迎的创新家庭作业还包括:和你的家人、邻居聊天,可以谈兴趣爱好,谈历史故事,谈时事热点,甚至谈如何养好宠物。第二天把从聊天中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讲给别的同学听,并集中讨论。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无形中改进了和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快乐家庭作业之三:让爸爸妈妈帮看做作业

孩子受益:和父母家人相处最快乐

五年级开学初的家长会上,苏姗的父亲领到了一本“和父母共同完成的家庭作业”。里头有一些很新奇的题目,比如“学会使用割草机”、“给祖父母写一封信”、“学会使用博物馆里的自助参观设备”、“和父母共同制订-一项旅游计划,包括网上订机票酒店和支出预算”……很明显,老师希望家长们也积极参与到教育孩子中来,同时鼓励家长为有效的家庭作业献计献策。

因为加拿大是有名的移民国家,苏姗上课时学习了“移民”的概念,老师趁热打铁,要他们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一次“家访”,寻根问祖,弄清他们的祖先原本是哪国人。

说实话,要不是这项家庭作业,苏姗根本就没想过自己的老祖先从哪里来的!苏姗的爸爸是俄罗斯第二代移民,在爸爸的帮助下,苏姗上网查阅了有关俄罗斯民族文化历史的很多资料,还在Googlen搜索到曾祖父的有关信息,原来他是二十世纪初期圣彼得堡有名气的音乐家!周末,爸爸开车带着苏姗去渥太华探望爷爷奶奶,听他们讲述更多有关曾祖父和俄罗斯民俗的故事。祖孙三代喝着香浓的咖啡,吃着烘焙出来的小点心,在美好的回忆中度过了其乐融融的一整天。

顺利完成了这项作业后,苏姗主动要求参加了一个手风琴演奏班,学习俄罗斯音乐。今年暑假她的计划是和爸爸一起去圣彼得堡旅行,搜集旅途见闻和拍照回来给爷爷奶奶做纪念。

上一篇:“型”男“索”女的床品秘籍 下一篇:心理营养系列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