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贴近生活探讨

时间:2022-07-05 12:07:05

生物课堂贴近生活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成为一位优秀教师无疑需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规范而不失幽默诙谐的语言、新颖的课堂设计等素养。初中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再加上初中生物学科考试要求难度不大,临时抱抱佛脚可以得高分等因素,导致生物课堂管理难度大,一不小心,生物教师就可能成为学生讨厌的老师。怎样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呢?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学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呢?

笔者在任教中的一个班级做了这样的调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生物内容。经统计如下:全班54人,上交了50份。喜欢生活常识方面知识的有16人;喜欢实用方面知识的,比如预防传染病、急救、食物保存方面等有13人;喜欢生物的趣闻轶事的有8人;其他方面的内容占13人。这样的调查结果给笔者一些启发: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可以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始,这样的课堂也符合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本着这一理念,教师只要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合,就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呢?

2 生物课堂贴近生活的主要措施

2.1 培养班级生物“小老师”

人是有一种表现欲的,让学生当小老师就是一种表现自我的方式,学生要准备当“老师”,因为他不知道“学生们”会问些什么问题,于是他就得多花时间去熟悉课本,随时准备着给同学答疑、解惑。其他同学也很兴奋,他的同学变成了“老师”,他会教些什么呢?……兴趣来了,效率自然也高了。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昆虫的生殖与发育”中,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观察家蚕的一生”。在集体备课时,了解到不少学生有养过春蚕,因此上课时,教师就请一位学生讲讲自己的养蚕经历和收获。此问题一出,其他学生将教师与被请教的学生晾在一边,他们则忙于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原来教师忽视了初中学生好表现也好讲话的特点。到下个班级上课时,教师调整教学设计,请上下桌同学自由交流有关家蚕养殖过程的经验和收获。只见有养过蚕的“小专家”们滔滔不觉、绘声绘色,不断回答本小组的同学提出的疑问,同学中时而发出惊叹声,时而传出笑声,教师也不由地加入交流的行列中。学生们学到了不少在课本里没有学到的知识。

试卷讲评课一般是教师非常头疼的课。考好的学生因为不会的知识点少,不像平时课那么认真;考得很差的学生本身就不爱听;只有中等生比较认真,但他们又急于找出己不会的问题,因此课堂比较吵,效果不怎么好。但如果课堂设计作些调整,堂的前面5~10 min时间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各自为阵,给周围的同学当当“小老师”,这样既锻炼了优秀学生的能力,又满足了那些一考完急于交流的学生的心理,还可以解决了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然后教师再讲评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又比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学习时,很多学生对植物的呼吸作用会释放出热难以理解,笔者就请在农村生活过的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介绍刚收获的粮食堆成堆后,内外部的温度与晒干的粮食成堆后内外部的温度有何差别……

期末复习时,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复习,由成绩好的学生当组长(即小老师),帮助解决本组成员的疑难点、易混点;并收集汇总小组问题反馈于老师,这样比教师在全班面前逐个讲解知识点效果好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教师走近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用心挖掘教材,学生个个都可能是出色的小老师。

2.2 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求知欲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教师应在创设情境上下苦功夫,笔者以一些生活小实验为情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上“血液循环”这堂课时,笔者是这样引入的。“请全体同学起立,两手平放在胸前同一高度,手背向上,观察两只手手背的颜色,然后高举右手,左手自然下垂,1 min后迅速放回面前,再观察左右手的颜色。”这样的小实验连听课的教师也跟着动起来。一下子课堂就热闹起来“怎么不一样了呢?右手好白啊!老师快告诉我们这是怎么回事……”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题,原本令人费解难懂的课学起来也来劲了。

又比如在“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一节中有关物质的知识,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如果做个小实验,将一点蓝墨水滴到清水中,学生看到蓝墨水渐渐散开,最终两者溶为一体。这时教师再解释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如何区别有机物与无机物,师生通过做燃烧玉米粒(或小麦种子)小实验,观察到燃烧的现象和燃烧后剩下的灰烬,再讲解概念就浅显易懂,学生兴致也非常高。

这样情境其实还有很多,如用自制的淀粉培养基培养的细菌、真菌的菌落,让学生进行辨认,从而自然的引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个课题。让学生“屏住呼吸1 min”的小实验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形式是神经调节,但神经调节不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唯一方式。

2.3 穿插小故事,适当延伸课本知识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穿插适当的小故事、小例子来丰富课堂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身边与生物知识运用相关的人和事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学生乐于接受。用学生的话是“喜欢听与课本相关的课外知识”,“喜欢听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比如,在“用药和急救”一节中,笔者是以这样的形式增加烫伤急救知识,老师的一位同事若干年前在盛夏被刚熬的油烫后,立即并用冰棍冰敷一整夜,第二天受伤处皮肤完好无损;又列举一些人烫后不马上冷敷,起了泡,创伤愈合的时间很长,或者出现溃烂等,给患者带来不少麻烦,还可能留下难看的疤痕等例子。教师在这节课中增加扭伤、烫伤、骨折等方面的处理方法,虽然这些受伤基本没有生命危险,但受伤后应及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却影响了患者康复的时间,这些小常识能让学生在日后生活中受益匪浅。

结合当前形式,讲讲“艾滋病村的故事”,介绍艾滋病的发现者桂希恩的故事、中国传播形式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目前现况以及如何预防等,也是学生们极为关注的话题。

2.4 解决生活问题,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实用性是提高学习自觉性的内在动力,如果是必须用到的知识,再枯燥的内容,也能认真学下去。生物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知识,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的课堂中提出问题:

①农民老王想增加产量,一次在田间施加比平常多一倍的化肥,2d后到田间一看,许多秧苗出现“烧苗”现象?为什么?

②为什么用盐除雪,不久发现马路两旁的树许多出现死亡现象呢?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学习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之后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

①如何用碘液签定种子的胚是活的还是死的呢?

②红苋菜放在水中,水不会变色,当煮红苋菜时,菜汤是红色的,为什么?

在全国上下抗击甲流之际,特别是学了传染病知识之后,让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要让发烧的学生回家休息?

②为什么要打甲流的预防针?

③打甲流疫苗,那疫苗是抗原还是抗体?

这些任务非常生活化,又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对学生来说是“跳一跳可以摘的果子”,他们就会想办法努力完成。这种通过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当然课堂生活化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学习“激素调节”时,学生都特别关心自己到底能长多高,个子小的学生简直是迫不及待,课堂上如果增加饮食方面知识,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规律,运动如多跑步、打球等活动促进骨细胞纵向排列等知识,学生亦是乐于接受的。还可增加一些科学的趣闻轶事,如学习“血液循环”时介绍哈维揭开血液流动的趣闻,学遗传学相关知识时介绍孟德尔的生平及夜半盗尸人维萨里等轶事,这些都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生活化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生活的了解程度,如果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了如指掌,教师就不难找到自己的上课风格。

参考文献!

[1]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泌[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4:327~330

[2]邱冈,新课程生物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3

[3]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九州出版社2006,139―161

上一篇:针对不同生物课型的概念图应用策略 下一篇:不同教学手段下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