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语文课堂

时间:2022-07-04 10:07:46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语文课堂

经过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共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语文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笔者认为,要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高效课堂,就要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大力实施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一、课前准备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积极学习的方法。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行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产生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将求知欲转化为自己内心真正的一种需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

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师生面对的常常是是阅读课文,教师应设法使学生从课前预习的环节开始,就对文本产生兴趣。比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一文,教师可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和学生的人生经验布置一些预习任务,如:“同学们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来的吗?古人没有天气预报是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的渴望:自己能不能通过看云识别天气?学生一旦产生这种求知的欲望,其自主阅读的潜能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同时,像作家介绍、生字词学习、文体知识及其他需要搜集资料的工作等都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必去包办。

除此之外,学习目标也可以交给学生在预习阶段自行设计。有些老师习惯预设一个教学目标给学生去完成,这种做法完全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当然,教师如果担心学生的设计不靠谱,上课后,可以设计一个目标展示环节,对学生设计的学习目标进行评估,通过师生合作讨论,最终制定一个较合理的学习目标。试想,如果将学习目标、作家知识介绍这种以前由教师权威掌控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把握,学生觉得是教师给了自己足够的信任,学什么、怎么学由自己说了算,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课程进行要以学生为主人,大力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课程进行中,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结构安排可以分为三个过程来进行。

1.自主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虽然已经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对文本也有了较高的兴趣,但对接下来的自主学习要学什么呢?学生不一定清楚。所以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很重要了。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和组织者,教师科学的引导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关键,所以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任务给学生。

但教师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时,可以先由学生发言,如果有基础好的学生能够提出学习的步骤,则可以顺势利导,安排学习任务。如果学生无法明确,教师可适时给出自己的观点,布置适当任务。比如,同样是《看云识天气》,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对课文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布置下面的任务:(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3)课文中共提到了几种云?每种云各表示什么样的天气?你能不能列一个表格将其清晰表现出来?

2.互动探究。在对课文进行了自主学习以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对有些问题的理解可能需要老师或者同学们的协助才能解决,所以教师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由自主学习、探究阶段进入互动探究阶段。

这一阶段是教学的重点环节,它最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为了更深一步地对课文进行探究,教师要做好引路人。比如,要安排学生美读课文,美读是展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读表演的同学,一方面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也感染了其他同学,起到了辐射效应。对重点段落进行反复美读、品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文本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了准备。

互动探究阶段一方面是学生展示自己在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师生一起加以评估。另一方面要解决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所以,教师可设置一些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课文进行赏析研讨。比如《看云识天气》,在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和整体感知后,教师可将课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内容设置成一定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研究。

在这一环节,教师须将大部分时间,将阅读权、思考权、发言权交给学生,一方面要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感悟、品味、思考,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对文本存在不同的理解,也允许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客观上的差异,同时也允许学生对教师有不同的看法。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参与,把自己作为课堂学习中的一员,像学生一样发表意见和看法。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引导学生怎样去研究和探索,还体现在为学生营造有利于探究的气氛。现代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精神必须在合适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开发和发展,所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是实现互动探究的前提。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的“幼稚”或者“无知”,要激励学生大胆思维,标新立异,要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松、自由地投入到自主、互动探究的情境中去。

3.合作提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互动探究,对文本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对有些问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但在学生发表见解、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分歧,有些观点难免偏颇。所以,在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教师可以变换一些教学方法,适当安排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将学习任务分解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分别去完成。在合作学习中,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团队精神、集体精神、创造精神等得到了体现,主体意识得到了加强。

合作的方式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可在平时就建立起固定的合作小组,也可临时组建合作集体;可以按就近原则两三个座位的同学组成一组,也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大组;可以自愿组合,也可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把需要完成相同任务的同学分在一组。

三、课后总结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文结束时,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先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没有培养起来,有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会不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没有提高,有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美读课文的习惯,在学习中有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知识迁移和写作能力有没有提高等等,抓住其中的一方面重点评估。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给予一定的总结,但对结果的评估要建立在对过程评价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更看重的是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怎么样,比如掌握知识的方法对不对,学习习惯好不好,会不会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并最终找到正确答案等,这样,学生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中得到了一个认识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当然,要使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则必然就会产生好的学习结果。

对学生评价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一节课的表现,要将一节课和一个较长阶段的学习情况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整体的评价和激励,让学生有一个发展、进步、提高的过程。

总之,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房颖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 523400)

上一篇:有机磷农药中毒洗胃过程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下一篇:浅议小微企业融资偏好对其成长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