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时间:2022-07-04 08:21:10

如何营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浓郁的“语文味”是各层次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必须具备的。本文通过分析“语文味”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提出营造“语文味”的几个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现状

“语文味”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大幅度提高。具体而言,营造“语文味”,就是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语词、文章内涵以及课文情感等,使学生沉浸于教学中,从而真正领悟语文知识。

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语文味”的营造还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由于语文教学仍然没能改变应试教育的状况,学生以及教师都没能真正地认知语文,这就使得“语文味”的创造处于一种散漫的状态。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还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形成一定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语文味”已经成为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必然。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语文味”的相关策略

营造“语文味”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营造“语文味”: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文味”

阅读是高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直观了解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营造“语文味”,应该尽量从阅读环节采取措施。比如,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诵读示范,引导学生仔细地聆听及观察。比如,语文教师为学生进行《沁园春·长沙》的诵读,通过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等诵读声调、情感的转换,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教师要引导学生依照教师的诵读方式进行诵读,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情感去阅读文本,进而帮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达到对于不同文章的“语文味”的不同体验。

2.通过理解文本内涵营造“语文味”

文章的内涵是文章的本质和核心所在,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达成对于内涵的理解和掌握,才算是切实完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营造“语文味”。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在尊重作者创作的情感背景、时空背景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味文章,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在文本中传达的有效信息形成其自己独特的认知及感悟。比如,教师在讲解屈原的《离骚》时,应该首先就屈原当时二次遭贬而创作的情感背景以及屈原借文章抒发自己爱国忠君的思想感情和传达自己的美好情操品德的创作目的,引导学生体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沉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生追求的独特理解,以使学生受到精神的陶冶,从而感受到语文独有的味道。

3.品味文章用语之美以挖掘“语文味”

高中语文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挖掘文章的用语之美来分析“语文味”。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为例,这篇文章不仅用优美的语言勾勒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还用语言营造了一个宁静、优雅的环境。深入挖掘文章的用语之美,是使学生真正地体味到“语文味”的必要保证。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以流水形容月光,以“静静地泻”来描写月光宁静倾洒的情景,就将学生带入了一种安宁清新的境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涤。还有后面的“荷塘上浮起的薄薄的青雾”以及“仿佛被牛乳洗过的叶子和花”,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营造“语文味”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必要途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地营造“语文味”,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上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面面观 下一篇:对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