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换取调价空间

时间:2022-07-04 07:09:00

【前言】以改革换取调价空间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从公用事业产品来看,目前中国电煤、水资源、天然气和主要能源等的价格仍然明显低于由供求决定的价格水平。以用水为例,城市生活用水被普遍用于绿化、洗车等,中水的利用率低,对环保投入少,都是水价偏低的结果。较低的水价,刺激了洗浴、高尔夫球场建设等水资源密集型行业...

以改革换取调价空间

为何涨?怎么涨?涨多少?仅仅听证是不够的

公用事业(public utility)通常包括电、气、水、污水处理和邮政等。在中国,这些行业大多为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所垄断。垄断赋予了这些行业一定的定价权,由于难以寻找可替代的供应商,而且公用事业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低(即价格上涨而消费需求难以相应下降),消费者通常不得不被动接受涨价的结果。

正是由于公用事业行业和市场结构的特殊性,其产品定价通常不是由供应商决定,而是或者由政府统一定价,或者通过公开听证等方式提高调价的成本,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这些行业产品的涨价需要市场行为作为基础,但不单纯是市场行为,通常是包括政府、供应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各方利益的一次再分配,其复杂性远超过涨价本身。

稀缺资源货币化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资源或产品的定价是否反映其稀缺性。对稀缺资源或产品的较高定价,既可以抑制需求,也可以引导市场要素(包括人力、资金和其他投入品)的合理配置以增加供给,通过平衡供求的方式达到稳定价格的目的。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大多数最终产品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定价,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产品的供求是决定价格走向的基础力量。然而,对于主要投入品尤其是资源类产品而言,市场定价仍然只是目标而不是现实。从这一角度来看,公用事业产品价格的调整,如果是更多资源类产品价格的正常化,将是向市场经济迈出的积极一步。

从公用事业产品来看,目前中国电煤、水资源、天然气和主要能源等的价格仍然明显低于由供求决定的价格水平。以用水为例,城市生活用水被普遍用于绿化、洗车等,中水的利用率低,对环保投入少,都是水价偏低的结果。较低的水价,刺激了洗浴、高尔夫球场建设等水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过快发展,也降低了水污染的机会成本,使得水资源污染进一步恶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为节约资源,增加资源维护和供给,适当地提高公用事业产品的价格成为必然。随着中国经济跨越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门槛,未来经济和生活的改善,不可避免地要求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环境友好的发展,以及公用事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对大多数居民而言,收入增加也意味着有能力消化公用事业产品涨价带来的负担,政府收入增长提高了其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能力。从总体上来看,价格正常化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福利水平,符合效率改进的原则。

稀缺资源货币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公用事业涨价的一个原因。但是,如果以此作为公用事业产品涨价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掩盖这一轮价格上涨背后的真实动机,忽视价格调整背后效率和结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构和效率因素既是价格调整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现在争论的核心,并不是涨与不涨的问题,而是为何涨,怎么涨,以及涨多涨少的问题。

涨价的效率和结构性因素

除了看到涨价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也应着眼于提高公用事业从业企业的效率,加快政府结构调整的步伐。

公用事业产品涨价,通常与从业企业巨额亏损联系在一起。价格偏低被认为是企业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解决的出路就是提高价格。从公用事业产品的定价机制来看,最理想的定价公式应为保本加微利。企业正是从这一角度来论证涨价的必要性的,但这样的简单逻辑,混淆了企业成本与市场认可成本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成本分为两类,一是企业的实际操作成本,二是市场认可的成本,或有效成本;前者由企业决定,后者则取决于市场。如果企业实际成本高于市场认可的成本,在会计上很可能表现为亏损。不过,这部分亏损不应该由消费者来埋单,而应该通过企业提高自身效率的方式降低成本,以实现盈利。否则,企业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只有以市场认可的成本进行生产的企业才能得以生存。

但市场发挥定价能力的前提是公平竞争。对公用事业而言,如果缺乏必要的竞争,实际上很难将从业企业的操作成本与市场认可的成本区分开来,而容易将企业操作成本理所当然地与市场认可的成本混为一谈,一旦企业出现亏损,即成为涨价的理由。事实上,垄断企业人工成本的刚性、管理粗放、成本控制不当,再加上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即为实现管理者自身的利益而将成本转嫁给企业),都有可能使得企业成本膨胀。同样重要的是,由于公用事业企业成本的隐蔽性,地方政府如果不能进行角色调整,很可能将其他支出转嫁给企业,导致企业亏损。解决该类亏损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企业的效率,规范政府的行为,而不是提高企业产品的价格。

除了企业效率,对公用事业投资也存在着结构性问题。地方政府在决定公用事业投资时,除了考虑居民需求,通常还与政绩和当地经济增长挂钩,在一些地区存在着过度投资的可能,投资失败或低效率所造成的损失如果以涨价来弥补,形同由消费者埋单。相对于一般产品的涨价很可能是供不应求的结果,公用事业产品的涨价,却很可能是产能过剩的结果。这虽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但说明产能过剩也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公用事业产品价格的上涨,还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在不调整价格的前提下,政府通过补贴企业的方式维持生产,这部分的补贴成了地方政府推动公用事业产品涨价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目前,并不清楚地方政府对公用事业的财政补贴规模有多少,但这部分补贴最后还是需要由纳税人或消费者承担。

地方融资平台的建立,使公用事业产品涨价的动机更为复杂。不少地方政府已将公用事业作为资产,注入地方城司或其他融资平台,涨价可以提高地方融资平台的现金流,美化其资产负债表,增加融资能力。事实上,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公用事业产品涨价获得的一部分收益,很可能被用于填补地方政府在其他领域内投资冲动所形成的资金空洞。结果,地方政府与公用事业企业的一体化经营,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企业而不是消费者的代言人。

改革应为调价的前提条件

公用事业产品价格的上调,涉及地方政府、从业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仅仅以听证的方式进行协商显然是不够的,应该以严格的、公正的制度安排来保障各方的利益。没有改革,就没有价格调整,让改革成为每一次价格调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改革内容之一,是明确价格调整的受益者。如果提价的目的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部分涨价的好处不应归垄断企业所有。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一部分用于补贴低收入人群,使得这部分人群的生活质量不因涨价而下降;一部分用于改善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调整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价格调整实现收入的合理再分配。

改革内容之二,是提高公用事业成本的透明度。作为公用事业从业企业,应该按照较为严格的标准公布财务状况,特别是成本结构。除适合拆分以创造竞争的行业,可以通过比较各地公用事业成本及其结构,作为评估不同城市从业企业成本高低的基准,形成地区间、城市间竞争的格局。同时,应该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在美国,各州政府设立专门的公用事业委员会,其职责是保证消费者以合理的价格得到安全、可靠的公用事业服务。

改革内容之三,是规范政府与从业企业之间的关系。由于公用事业的特殊性,很难完全消除从业企业的垄断地位,但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解决准入问题,允许不同所有制企业从事公用事业投资和管理,民间投资的参与可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融资压力,降低公用事业产品涨价的压力。地方政府与从业企业的关系应该从目前的从属关系,改为未来的合约关系,由地方政府通过拍卖的方式让所有类型的企业参与竞争,建立准价格(成本)发现机制。规范化的制度安排,有利于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切断涨价与企业盈利之间的直接联系。

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CPI已连续六个月出现负增长,这为提价以减轻资源类产品价格扭曲创造了良好环境。在产能过剩之下,宽松的流动性会否带来通货膨胀仍然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最近一轮全国公用事业产品的涨价表明,即使在产能过剩时期,物价上涨仍然是可能的,并且价格上涨将首先出现在供给受约束的行业,包括垄断性行业。■

上一篇:电价改革:继续“舍本逐末” 下一篇:绸缪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