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仁爱思想与社会管理创新

时间:2022-07-04 05:59:44

论传统仁爱思想与社会管理创新

【摘 要】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仁爱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分析了孔子、孟子、墨子等关于仁者爱人,为政有责等论述。论证了借鉴这些观念有助于促进与推动我们今天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因为,仁爱是党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目的,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仁爱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统一是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应该将仁爱思想文化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使之为和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服务。

【关键词】 仁爱思想;责任;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着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国传统仁爱思想,及对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谈几点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发展,多层次、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暴露,特别是在传统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忽视的地方,出现了许多的“真空”。在这一背景下,2011年2月19日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针。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的讲话,深刻地指明了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方法、路径以及目标。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创新,需要我们在各个领域去探索,它表现为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在经济组织管理方面;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等等,都需要我们综合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多种手段,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素质与境界,它具体地表现为具有仁爱思想的个体与团队。

所谓仁爱思想,从中国国情来看,其本源主要是指中国的孔、墨文化所倡导的文化主张。包括“仁者爱人”与“兼相爱,交相利”等主张。

其一、仁者爱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其中,“仁”作为一种礼俗,蕴涵着一种“以人意相存问”的亲爱之情,而“爱人”,则是表现人我关系的一个极广泛的哲学概念,它包括对人的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友善、以及尽心尽力等等,凡是一切与人为善、利人成人的感情和行为,都可以说是“爱人”,都可以归之于“仁”。

孟子继承孔子的主张,提出了“仁心”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之善,是人与“其他”的区别,“仁心”表现在人之“四心”中,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孟子认为,人因为生而具有的“四心”,所以,自然的就会产生表现于外的道德行为。因此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良知的体现。

墨子吸收了孔子关于“仁者爱人”的思想,提出了“兼相爱”的主张。墨子认为:“仁,体爱也。”(《经上》)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是社会和谐,减少纷争的重要途径。而墨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战争不断,人与人之间相互窃夺与斗争,造成长期战乱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所以,墨子主张建立一个“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社会,以“兼相爱,交相利”来制止社会动乱。

其二、为政有责。墨子兼相爱的主张不仅限于关于人我关系的论述,主要还是在于论证对天下国家治理的见解。墨子希望天下之人皆相爱,推行一种没有差等的政治观念,认为,这种“兼相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墨子认为如果“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兼爱中》)这样的社会与国家就达到了和谐而美好的状态。

墨子不仅希望把这种“相爱”推广到整个社会,更希望使这种“相爱”成为一种普遍的人道规范和原则,墨子这种真挚淳朴的愿望,反映出他对天下(国家),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例如,墨子曾号召人们互相帮助,他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以便鳏寡老人“有所侍养”,幼弱孤童“有所放依”(《兼爱下》),并特别关心“弱者”、“贫者”、“贱者”、“愚者”。用我们今天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希望建立一种真诚相爱,互相帮助,特别是对特殊人群实行人道主义关怀的社会;是一种人人平等、人人相爱、人人有责的理想的道德政治状态。

与墨子的追求相仿佛,孟子也有关于“仁政”的思想,主张通过“推恩”——推己及人的道德自证的心路历程,倡导一种极其富于责任感的政治方案与社会理想。孟子所谓“仁政”,是指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争取民心。它具体体现在如下这段话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里用类比的方式指出一个政治伦理的原则,就是治理天下,如同善待老人与小孩,对待不同的人,都象对待自家的人一样,这样的伦理政治,自然能获得民心的拥戴。孟子认为将“仁心”,“不忍人之心”施与妻子、兄弟、朋友、老人、小孩,如此自然就能统御家邦,治理天下。

我们在今天谈论社会管理创新,可以从中国古老的仁爱思想寻求智慧与精神资源,它体现为“爱心“,更是一种“责任心”、“自觉性”。它作用于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这种富含道德自觉、负责任之爱特别有助于推动与深化我们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

首先,仁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很显然,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人”或“组织”,通过各种关系管理与关系协调,形成“社会管理合力”是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的目标,因此,大力倡导与培植仁爱文化就成为通过“人”,并实现社会管理合力的必由之路。

比如,过去“组织”机构在传统的方式下,都多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主宰者”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主宰者”意识已经不能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基层稳定与发展。变“主宰者”为“服务者”,这种身份意识的变化,通过切己之道德良心的自证自悟,可以很好地化解矛盾,实现“合力”。

像福建古田干部张毓章讲的,现在老百姓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强了,也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更加注意方式方法,农民首要面临增收问题,急需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我们就帮助他们办好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主动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树立“服务者”意识,这样,既化解了干群矛盾,又增进了经济效益,增强了基层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其次,仁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要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不能离开主体——“人”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通过大力提倡仁爱文化,深入建设仁爱文化,可以大大激发主体的内在自觉性、主动性,从而有力的促进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比如,江西南昌街道社区,通过“四谈”、“三进”、“三评”活动,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化,激发了广大干部与群众的道德责任感与自觉性,大家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相互鼓励,相互团结,既减少了社区矛盾,又使社区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同时,通过构建“生活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体活动圈”和“劳动帮扶带”为一体的“三圈一带”的社区模式,初步实现了社区自治。使社区成为家庭和睦、邻里和睦、心情舒畅、安居乐业的家园。

再次,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爱人民、为人民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仁爱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工作中应有之义。今天倡导仁爱文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民大众幸福,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没有爱心、责任心和自觉性,创新社会管理也是一句空话。所以,从实际出发,将仁爱思想与社会管理创新内在地、有机地统一起来,是当前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比如,四川省针对藏族聚居区,地震灾区和全省社会稳定“多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聚集”的复杂局势,高度重视社会矛盾的排查化解,把化解社会矛盾纳入“一把手”工程,实行党政负责,社会各界多方参与的模式,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问题。建立了社情民意调查机制、排查调处机制、“大调解”工作体系;设立了综治维稳信息员、社会矛盾排查员、深入街巷、院落即时处理群众纠纷;将社会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群众的“家门口”。这些举措,大大地减少与化解了社会矛盾,为四川长治久安、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大力发掘与传承传统仁爱思想有助于推进与深化社会管理创新,也有助于全社会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尚,团结一致,共同为维护国家和谐与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5.

[2]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

[3] [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上、下)中华书局,2001.

[4] 编写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典型实例经验与启示.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3.

[5] 刘文英著.中国哲学史(上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6] [美]彼得﹒德鲁克著.[日]上田淳生编.齐思贤译.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东方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侯文莉(1969.2-)女,江苏扬州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思想.

上一篇:陕西黄土高原沟道土地整治潜力及途径探析 下一篇: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