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祭灶神活动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7-04 03:18:37

家乡祭灶神活动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摘要:祭灶神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人民的心态,反映了他们对土地的眷恋,对生命的爱护,反映了他们的“忠”“义”“孝”,反映了人性的“真”“善”“美”。

关键词:灶神 文化

在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拼图中,祭祀文化占据着主要的一角。

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征战,反映两个现实层面问题:直接的交战,决定国家存亡;间接的祭祷,透露生活安定的愿望。祭祀,是种古老的仪式行为。

祭祀,是人与神接触的仪式,目地在於尊敬神明,也在於求神庇佑.

祭祀的对象是非常复杂的,有对祖宗的祭祀,有对山.水神的祭祀。祭祀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有用动物去祭祀的,有用五谷杂粮去祭祀的。不管祭祀的对象.方式有何 种种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代表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在遥远的原始社会里,人们能够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下来,对他们来说火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火不仅能给他们御寒.煮食.照明,还能激发他们的生存意志。有了火,便有了生火的地方。这就是灶,有了灶,灶神就诞生了。于是,祭灶神又为祭祀文化的长河中增添了一张帆。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民谣“二十三,糖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有所说“官三民四船家五”之谈,也就是官家二十三祭灶.农民二十四.船家二十五。其实人们一般都是在二十三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为广泛的习俗。古代,差不多家家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司命灶王府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负责管理各家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关于灶神,传说初为女神。或称为老妇,或称美女。有的称火神炎帝神农,死后讬祀于灶;也有称祝融禄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讬祀于灶。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

在《礼记》的《祭法》篇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上灶还要洗刷锅盆,因此《礼记》的《礼器》篇又称祭灶是「老妇之祭,「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于饮食,故报之也

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奉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人们于腊月二十三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

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农村,祭祀活动仍很重视。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很有幸亲身经历过祭灶神这一活动。

我们家有一间灶房,左边有两口灶,一个灶大,一个灶小。大灶用来作人吃的,如:点豆腐,蒸黄耙。小灶就专用来煮猪食喂猪。右边是用来放锅和木材的地方。在灶房的正面墙壁上,设有一个灶王爷的神龛。在神龛板的上面,用一张红纸贴在墙上[因祖上穷,未买灶王爷的像故用红纸],纸中间写着:“九天厨司命灶王府君之位”。在这一行字的右边,用稍小的字写着“东厨司命王”,左边写着“人间监察神”。

在这红纸的两边又用两张长条红纸写了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在神龛的下面,常年摆着一张桌子。

记得还是小时候,高祖尚在人世,他特别重视祭灶。

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天,高祖要亲自把灶房打扫得干干静静。将锅与木材收拾整齐,还要把两个灶烧得通红。由于天气很冷,我就跑到灶房的火边去烤火。当然少不了问高祖要干什么。高祖说,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神”的日子[在农村,“祭灶”一般说是“送灶”]。为什么要送灶呢?他拉了一张板凳坐下来。仔仔细细地对我讲。他说,灶王菩萨是一位女人,是我们人类的始祖。是她赐给人们炽热的火,她还是人的保护神,她庇佑善良的人,惩罚罪恶的人。高祖还说,灶王菩萨从头一年的三十夜就来我们家,以保护我们家,同时也监督我们家。到了今日灶王菩萨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我们家这一年的表现。然后玉皇大帝根据灶王菩萨所说,再将我们家在新的一年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菩萨之手。所以,今天要好好的送她。当时听去好玄乎。

到了快天黑的时候,高祖便把大家叫齐。一起坐在卓子旁,在卓子上摆上供果,麻糖,米汤,素酒,木材。在神龛上烧了香,供了一会儿。便叫大家挨个跪着烧纸。每个人都要说“上天去好话多说,不好的不要说”。然后又到那两个灶前,再烧香,烧纸。完了后才奠酒。

祭灶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祭祀活动中,它的地位仅次于祭祖。是什么原因使其如此“尊贵”呢?

一个古老而常谈的话题又得重提了。

这个生长在黄土地上的民族。他们没有游牧民族的粗放,也没有欧洲海盗们的野蛮。因为他们的生活不需要浪迹天涯,更不需要漂泊四方。他们要做的,就是永远深爱这块土地。

土地,对于黄土地.黑皮肤的华夏民族来说,这是他们的根,他们的本。是土地给了他们生存的源泉,给了他们发展的基础,给了他们抵御外族的动力,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处事,造就了他们的思想,决定了他们的性格。

正是有了土地,才使他们特别需要风调雨顺。需要年年丰收。如果遇上天灾的岁月,那对他们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在这种日久天长的日子里,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追求完美。他们渴望家人平安,一生幸福。他们最怕的是天灾,最俱的是人祸。他们知道完美的东西是需要也许不能实现,恐惧的灾难拒绝也无法逃避的。所以,他们求,

求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去完成他们的心愿,这样,他们去祭神。而在这些神中,灶神是最符合他们的了。因为灶神是一家的保护神,一家人的健康、平安都在灶神手中。而他们想得到的好处与想躲避的灾难,也尽在灶王爷的那张嘴上,所以他们一定要送好灶神。希望灶神给他们带来的是幸福的天使,而不是灾难的魔掌。

祭灶神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人民的心态,反映了他们对土地的眷恋,对生命的爱护,反映了他们的“忠”“义”“孝”,反映了人性的“真”“善”“美”。

上一篇:用爱包容一切 下一篇:数学教育要有“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