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菌桂”之“菌”该读何音?

时间:2022-08-17 07:21:4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5课,节选了《离骚》的部分文段,其中有“杂申椒与菌桂兮”一句。“菌桂”于《离骚》中两见:“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稿)规定“菌”有两读:(一)jūn 细~ 病~ 杆~ 霉~(二)jùn 香~ ~子。 《离骚》“菌桂”之“菌”该读何音呢?

《新华字典》:“1. jūn低等植物的一大类,不开花,没有茎和叶子,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养料,营寄生生活,种类很多,如细菌、真菌等,特指能使人生病的病原细菌。2.jùn 就是蕈。” (1998年修订本,P259-260)

《新华字典》对“菌”的读音标注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一致。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语文》必修一的《离骚》(节选)中,注解“申椒”与“菌桂”都是香木之名(广东教育出版社,P98)。故菌桂属于香木,非低等植物。根据《新华字典》对jūn的定义,不应读为jūn。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常以“菌蕈”(或“蕈菌”)类指大型真菌,菌是周代的雅言(标准化名称) ,蕈为江东方言之说 (陈士瑜:《“蕈菌”词源学阐释》,《中国食用菌》1998,3)。《离骚》中的菌桂与真菌无关,读作jùn也不妥当。

然而,教学不能模棱两可,敷衍搪塞。“菌桂”之“菌”当另有其音,检索字书,探求如下:

《辞海》:菌 1.(jūn军)植物名。见“菌类植物”。2.(jùn郡)通“箘”。竹笋。《吕氏春秋·本味》:“越骆之菌。”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P591)

《辞源》:菌jùn1.胞子植物之屬,古亦稱蕈。螢寄生生活,品類甚多。《爾雅·釋草》:“中馗,菌。”注:“地蕈也,似蓋,今江東名爲土菌,亦曰馗廚,可啖之。”《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釋文“司馬(彪)雲:“大芝也,天陽生糞上。”2.竹筍。通“箘”。 《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越骆之菌,鳣鲔之醢。”注:“菌,竹筍也。”3.熏草。《廣雅·釋草》:“菌,熏也,其葉謂之蕙。”4.郁結貌。漢揚雄《太玄經·二 》:“黃菌不誕俟于慶雲。”注:“菌,不申之貌。”《文選》漢馬季長(融)《長笛賦》:“充屈郁律,瞋菌碨柍。”『菌桂木名。嚴桂的一種。即菌桂,又名肉桂、月桂。《楚辭》屈原《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桂有三種,……葉似杮葉者爲菌桂。”其二爲丹桂,牡桂。參《閱政和證類·本草十二·菌桂》。參見“桂①2。”(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8两册本, P2672)

《古汉语大词典》:菌1.jūn植物名。一大类不含叶绿素的低等异养植物。《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2.jùn通“箘”。竹笋。《吕氏春秋·本味》:“越骆之菌。”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676)

综合以上几种辞书,“菌”的义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名词性意义(或低等生物名,或姓氏名,或通“箘”),一类为谓词性意义(一形容词性意义,一动词性意义)。按《汉语大词典》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语文》必修一的解释,“菌桂”为香木,那么,该词可视为定中结构的偏正式复音词。“菌”的谓词性意义不符合“菌桂”香木之义,当舍之。菌桂与姓氏无关,既非低等异养植物,也不在细菌、粘菌和真菌之列,“菌”表姓氏或低等生物名的名词性意义也可舍之。此“菌”或通“箘”。

通假字音一般按所通的字音处理,“菌桂”之“菌”当读“箘”音。然“箘”之读音,辞书亦有不同:

《辞海》:箘(jùn郡)1.竹名。《书·禹贡》“惟箘簬楛。”孔传:“箘、簵、楛中矢榦,三物皆出云梦之泽。”孔颖达疏:“箘、簵是两种竹也。”2.竹笋。《吕氏春秋·本味》:“味之美者……越骆之箘。”高诱注:“越骆,国名;箘,竹笋也。”箘桂,即“肉桂”。《离骚》:“杂申椒与箘桂兮。”一本作“菌桂”。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中:“叶似柿叶者为菌桂。”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P1889)

《辞源》:箘jùn 1.竹的一种。《书·禹贡》:“惟箘簵楛,三邦底贡厥名。”孔傅及正义皆以为两种竹名。按箘簵,双音词。见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棋類。參見“簙”。『箘桂植物名。桂之一種。《楚辭》屈原《離騷》:“雜申椒與箘桂兮,豈維紉夫蕙茝”參閱《政和證類本草·十二·箘桂》。(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8两册本, P2364)

《古汉语大词典》:箘jùn 1.竹名。《书·禹贡》:“惟箘簵楛。”孔传:“箘、簵,善竹,楛中矢榦,三物皆出云梦之泽。”孔颖达疏:“箘、簵是两种竹也。”2.竹笋。《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越骆之箘。”高诱注:“越骆,国名;箘,竹筍也。”单列词条[箘桂]:即“肉桂”。《离骚》:“杂申椒与箘桂桂兮”一本作“菌桂”。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中:“叶似柿叶者为菌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2287)

由上观之,“箘”在《辞海》、《辞源》、《古汉语大词典》中均为一种读音jùn,而《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对“箘桂”的注音特别注明应读“qūn”。在“箘桂”的读音这个问题上,《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与《辞海》、《辞源》、《古汉语大词典》相互抵牾吗?

在j [tɕ]、q [tɕʻ]、x [ɕ]尚未分化的上古,“囷”“菌”“箘”音义皆近,故“菌桂”可假借为“箘桂”。《说文》:“囷,廩之圜者。从禾在囗中。”《说文》:“菌,地蕈也。从艸囷聲。”,《说文》:“箘,箘簬也。从竹囷聲。一曰博棊也。”据《说文》,则“囷”为表“廩之圜者”之qūn本字,“菌”为表“地蕈”义之jùn本字,“箘”为表“箘簬”义之jùn或qūn本字(《说文》箘从囷音,《广韵》有两读,当代辞书如上文所示此义多读jùn,而于“箘桂”则又读qūn)。从词源学来看,大概都隐含有“圆形”这一义素:谷仓之圆形者称“囷”;地蕈呈圆形,故称“菌”;竹圆筒状,故称“箘”。王念孙《广雅书证·释草》:“箘之言圆也。《说文》云:‘圆谓之囷,方谓之京。’是囷、圆声近义同。箭竹小而圆,故谓之箘也。竹圆谓之箘,故桂之圆如竹者,亦谓之箘。《名医别录》云:‘菌桂正圆如竹是也’。”《集韵》:“菌,区伦切,音皲。菌桂出交趾,员如竹。《屈原·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

汉字的读音应以音义相符为原则,以最新的语音规范为依据,“菌桂”之“菌”今从《汉语大词典》之说较妥,应读作qūn。《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虽在“箘”字下列出“箘桂”之“箘”当读qūn,却未指出与 “菌桂”存在假借关系。同理,“菌”字下也应列出,“菌桂”之“菌”可借为“箘桂”之“箘”且应读qūn音”。换言之也即《汉语大词典》第5489页“菌桂”词条处,应补充说明“菌桂”同5232页“箘桂”,《汉语大字典》第2983页应补充“菌桂”同2983页“箘桂”。此外,建议编者应在涉及到《离骚》“菌桂”的教材中增加一个注解,说明“菌桂”之“菌”又作“箘”,均读为qūn。这样,就避免了中学生学到此处查《新华字典》之后的茫然与困惑。

上一篇:另说教学反思 下一篇:写作本可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