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时间:2022-07-04 02:19:53

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摘 要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3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后循环缺血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为头晕、肢体无力和构音障碍;常见的临床体征为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和闭目难立征;23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0.8%,病情恶化18例,恶化率7.6%,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结论: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诊断具有协助作用;与前循环梗死组相比,后循环梗死组具有年龄较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高的特点,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关键词 后循环 临床特点 预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031

后循环缺血(PCI)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1],包括后循环TIA和脑梗死。回顾23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2月收治后循环缺血患者236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154例,女82例,年龄45~85岁,平均67.22±9.29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10例,TIA患者26例。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临床资料完整、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前循环梗死或TIA患者23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36例,女100例,年龄41~85岁,平均64.31±10.42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04例,TIA患者32例。急性脑梗死及TIA的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2]。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后循环组年龄较前循环组偏大。

方法:⑴研究内容:①后循环的临床特点;②后循环的预后。⑵病情及疗效评定: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CSS)对患者意识水平[3]、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步行能力以及手、上下肢运动功能8项进行评定并根据分值分型,最低分0分,最高分45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对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与治疗前对比。①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⑥死亡。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后循环缺血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晕(69.5%)、肢体无力(53.8%)和构音障碍(45.3%);最常见的临床体征是感觉障碍(41.1%)、共济失调(31.8%)和闭目难立征(23.3%)。但是绝大多数患者是多个症状和体征的组合。

后循环缺血的病情及临床疗效:将后循环缺血与前循环缺血的病情及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后循环缺血责任病变血管:236例患者中,颅外椎动脉受累59例,最为常见,其他受累血管依次为基底动脉43例、颅内椎动脉33例、大脑后动脉22例、锁骨下动脉8例,混合动脉28例,未检查出血管病变43例。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部位: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远段组(31.9%),其次为混合组病变和中段组病变,分别占29.5%和22.4%,近段组最少见(16.2%)。

后循环缺血的并发症:后循环组与前循环组在感染者、上消化道出血和脑心综合征的比较,后循环组出现各种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高于前循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心综合症后循环组高于前循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后循环缺血的住院时间:后循环缺血组与前循环缺血组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后循环组住院时间长。

讨 论

PCI患者常常有眩晕,多可表现为摇晃感、不平衡感、头昏感,而并非明显的视物旋转,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眼震等。有一些临床症状和体征是PCI所特有的,如中脑病变的眼睑下垂、延髓的饮水呛咳、交叉性感觉异常、脑桥的周围性面瘫、外展神经麻痹、枕叶病变后的视物模糊、小脑病变的走路不稳等。本研究显示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症状分别为头晕69.5%、肢体无力53.8%、构音障碍45.3%:最常见的体征为感觉障碍41.1%、共济失调31.8%、闭目难立征23.3%,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基本相近[4]。

关于后循环缺血的病变部位各家报道不一,Caplan研究认为远端病变(40.9%)是后循环最常见的梗死部位[5],其次是近段组(18.2%)及中段组(16.2%);而韩国的相关研究却显示中段梗死最常见(36.5%)[6],其次是远段(28.1%)和近段(19.0%)。本组病例研究结果显示,远段组的例数最多(31.9%),其次为混合组和中段组,分别为29.5%和22.4%,近端组最为少见(16.2%),与Caplan研究相似。

后循环与前循环比较,两组患者病情相似,但后循环组出现并发症多,住院时间较长,最终临床疗效也是相似。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总结,且样本量较小,尚无法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还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研究,认为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诊断具有协助作用;与前循环梗死组相比,后循环梗死组具有年龄较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的特点;后循环梗死患者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低。

参考文献

1 Savitz SI,Caplan LR.Vertebrobasilar Disease.N Engl J Med,2005,352:2618-2626.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上一篇: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60例体会 下一篇: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