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滥用现状下临床药剂师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9-24 12:08:07

抗生素滥用现状下临床药剂师的几点建议

我国不仅是抗生素生产大国,也是抗生素使用大国。据2006~2007年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也仅22%~25%。目前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其他抗菌药的耐药性也在逐年猛增,这种局面如果不及时改变,中华民族就会变成耐药一族,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超级细菌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改变抗生素滥用的现状不仅要提高患者的认知,改变医生的处方习惯,临床药剂师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作为临床药剂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根据自身医院的临床特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抗生素菌谱

每种抗生素都有特定的抗菌范围,超出其特定范围就不会起作用,如青霉素只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则效果较差或根本无效;这就是医学上称之为的抗菌谱。有了完整的抗菌谱即抗菌范围,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同时要了解病人感染的病菌种类,再根据抗生素的抗菌谱来选择对病菌最有效的抗生素,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抗生素菌谱对于临床选择抗生素,合理使用及提高疗效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临床使用级别应遵循由低到高的原则

针对抗生素频频滥用的问题,卫生部制定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分类管理办法》,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也是世界通行做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轻微感染和中重度感染要区别使用,低级别抗生素能够起效的,就绝不能因贪图治疗效果,而使用高级别的抗生素。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因为一旦产生耐药性,就意味着这一级别的抗生素,在以后的抗感染治疗中将失去治疗意义。到头来就只能以提升抗生素的级别来满足治疗需求。一种新的抗生素研制的费用大约需要十几亿美元和10~15年的时间,而使用不当,3~5年病菌就会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如果再不遏止这种趋势,那么很快将没有对抗细菌的有效武器,最终将无药可用,那将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按照就低不就高的级别原则来使用。

抗生素临床使用中单优联后的原则

目前,临床医师普遍都存在求保险的心态,无明确指征就联用抗生素,同时未充分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忽视了抗生素联用后,抗菌药物之间的互斥作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及其疾病的影响。这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危险的,轻、中度的感染,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问题的就绝不联合使用。

抗生素临床使用中,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度患者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除此之外,若明确了致病菌就要选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相比较于广谱抗生素,窄谱抗生素针对性更强,而且也经济。不要动辄就用新型广谱抗生素,这种“高射炮打蚊子”式的用药方法,不仅易致细菌耐药和二重感染,而且还造成大量浪费。

抗生素使用中,不要盲从价格越高越好

每种抗生素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明确。而所谓价格贵的抗生素,往往是新一代的抗生素,产品的研发投入是造成价格高的主因,只有在老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后,才会选择它。

细菌耐药性在全球范围的出现和蔓延使很多现有抗生素面临挑战。为此,人类需要重新认真考虑如何使用抗生素。这不仅包括在抗感染治疗中使药物达到最高疗效,最小不良反应,而且还需要考虑如何避免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发展。因此,作为医疗工作者不仅肩负治疗患者的责任(医学责任),而且还负有尽可能维持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如何根据这一双重责任来找到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平衡点,是每位医生在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密监护,一旦发生ADR尤其是危及生命安全的ADR,应即刻停用本品并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⑤若选用盐酸克林霉素静脉给药时,因其水溶液最稳定的PH值3.0~5.0[5],宜选用5%葡萄糖溶液配带,并尽量不与其它药物配伍,以增加本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克林霉素因其疗效突出,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在边疆基层医院的临床治疗中使用非常普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使用中要重视克林霉素的合理用药,防止滥用,并警惕临床应用中可能因本品的药物相互作用诱发严重不良反应的潜在危害性,以提高其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贾公孚,谢惠民.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 孙定人,王士凡.药物不良反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 高磊.国产克林霉素治疗细菌性感染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00,2(3):40.

4 黄祥,李军.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性[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2:83-87.

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上一篇:我院处方点评及药物使用评价 下一篇:我院2008~住院患者麻醉品使用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