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60例体会

时间:2022-02-17 08:58:43

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60例体会

摘 要 目的:探讨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收治脑出血患者60例,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应用微创穿刺术清除颅内血肿,观察疗效。结果:微创手术患者的血肿清除时间明显缩短,病死率下降,生存质量提高。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治疗的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缩短颅内血肿消失时间,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032

脑出血的治疗一直是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难点,临床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2002年7月~2008年8月选择性地应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患者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0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8~86岁,平均62岁,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40例,其余患者在发病前未正规检测血压。

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顶枕叶4例,丘脑8例伴破入脑室6例。

血肿量:根据CT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25~60ml 52例,60ml以上8例。

发病至手术时间6小时之内4例,6~24小时手术40例,24~48小时手术10例,48~72小时手术2例,72小时以后手术4例。

治疗方法:在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适时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手术术式:①血肿穿刺引流;②破入同侧脑室,第三、四脑室积血者行血肿穿刺+同侧脑室引流,若同侧脑室成铸形,则行对侧脑室穿刺引流术;③双侧脑室呈铸形,并第三、四脑室积血者行血肿穿刺+双侧脑室引流。④侧脑室穿刺点:以发际后2.5cm或眉弓上8cm旁开2.5cm为穿刺点,以垂直两耳连线方向进针,进针深度5~6cm。手术方法:患者头部皮肤完备后,在CT下选择最大血肿层面确定穿刺点,避开颅内、外重要结构,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后,用手钻穿透颅骨。将多孔探针轻柔探入血肿中心部位,拔除针芯,以10ml注射器缓慢抽吸出半液态血肿。随后置入硅胶引流管以生理盐水等量冲洗,至引流液颜色明显变淡时,注入含尿激酶1~2万U的生理盐水2~5ml,夹闭引流管,2~4小时后开放引流。冲洗、抽吸、液化、引流的次数应根据复查头颅CT情况而定,至血肿消失70%~80%时,无异常情况可拔除穿刺针。

结 果

血肿清除率达75%~90%,平均82%血肿清除时间<4天18例,4~7天37例,>7天2例,死亡3例。死亡3例中,1例为特重型出血,出血量约100ml,术中出血不止,术后1天死于呼吸心跳骤停。1例为术后10天手抓伤口并发颅内感染,中枢性高热;1例为放弃治疗,回家死亡。生存者住院约1个月ADL分级:Ⅰ级8例,Ⅱ级19例,Ⅲ级28例,Ⅳ级2例。

讨 论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人数约500万~600万人[1]。在我国全部脑卒中病人中,出血性脑卒中约30%~40%,高于西方国家(10%~20%)[2],且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居各类卒中首位,发病后第1个月的病死率高达30%~50%,存活者中超过30%遗留功能障碍,本组微创穿刺方法效果满意,病死率约5%。

微创穿刺术简便、有效,内科医生经正规培训后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但是一定要注重病例的选择。该穿刺技术在内科的适应证为慢性硬膜下血肿,高血压性脑出血、基底节区出血≥30ml、脑叶出血≥30ml、丘脑出血≥10ml;对于血肿量虽小于上述标准,但因位于重要功能区并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也可考虑为适应证。对于小脑出血者,由于原因进针方向不易把握,并易损伤静脉窦,故应在有外科支持下慎重施行穿刺术。

目前,国内外大多学者认为,及早穿刺血肿就可以避免或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出现继发性损害,并阻断其病理学损害的扩展和消除血凝块产物的损害作用。通过血肿穿刺大大缩短了血肿吸收进程,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过程[3]。在脑水肿6~24小时内较早地穿刺血肿,就能迅速解除脑组织受压和继发的脑水肿,脑缺氧也大大减少,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神经功能,提高了生存质量。本资料6~24小时行手术40例,其中治愈4例,显著进步20例,进步11例,也显示出6~24小时内血肿穿刺的有效性。另外本组发病后24小时内行微创治疗患者及保守治疗组患者各有1例再出血死亡未显示微创术在超急性期增加出血风险,证实了超急性期手术的安全性。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具有疗效肯定,费用低,手术时间短,操作及时简便等优点,手术适用范围较广,尤其适合农村基层医院应用。特别是血肿位置较深或在皮层重要功能区及全身综合情况较差,不适宜做开颅手术的高龄患者可以考虑,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有效方法。但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选择好病例、穿刺时机和适宜的首次清除量,调控血压,防止出现再出血等并发症,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程学铭,李世焯.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 周北凡.营养因素与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基础医学与临床,1991,11(3):20-24.

3 姜士炜,李敏捷.CT引导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5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19-21.

上一篇: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 下一篇: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