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笔记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时间:2022-07-04 10:06:21

学生笔记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学生课堂笔记,是基于课堂产生的,是经过教学实践产生的,所以其中的感受来得最真切,最能反映学生的学情。它不仅仅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积累、消化、再现,也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能恰当利用,学生笔记几乎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另一面镜子”。

一、学生的课外补充,是教师宝贵的备课资源。

在信息时代,教师已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源。虽然我们坚守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育信条,但如果教师依然高高在上,从备课环节开始就俯视学生,不想办法和学生保持平视,课堂极可能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没有多少学生发挥的余地。从备学情、备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也得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实情,更为明智的做法,是注重从学生那里获取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注意备课的深度、广度和新度。

在检查学生课堂笔记时,如果能发现新的知识,教师应当感到高兴,并应当吸收、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在学完《伤仲永》之后,学生在探讨第四题“由仲永想到的”时,答案是:

1.从仲永的角度说,人应该注重后天的努力。

2.从仲永父亲的角度说,人应该有长远眼光,不要因为蝇头小利耽误了子女的未来。

3.从乡亲舆论来说,对待仲永,不应该“捧杀”,也不应该“棒杀”。当今社会对明星的态度,多是采用这两种极端的做法。

在备课时,我确实没有想过学生的第三个答案,没想到学生能站在另一个高度看问题。

无独有偶,在学完《观舞记》之后,我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发现学生小鸣补充了一首张先的《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走上红茵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过拿古代描写舞蹈的诗词放到文中进行对比阅读。备课时,只想到《观舞记》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文中对舞蹈的描写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在这种匆忙的结论下进行的匆忙的备课,怎么可能备出新意来呢?正是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让我看到了自己备课时的马虎、肤浅,也让我看到了知识储备的不够。我再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并且选取这首词的,她的回答是:父亲是大学中文系的,而她自己觉得这首词好记易背、描写精彩,所以补充到笔记上了。

如果我们备课时,依然只是抄写教师参考用书,或者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那我们备课的效率将大打折扣,注意并感谢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那是我们备课时的另一种资源和宝贵财富。

二、学生的特殊符号,是教师宝贵的提示资源。

学生的课堂笔记如果全面丰富、详尽具体,至少说明学生上课状态是积极的,但如果学生的笔记没有多少课堂内容,相反,尽是一些漫画人物、刀剑、世界著名商标、汽车模型等等,仅仅是学生上课不认真吗?教师作为组织者的课堂是否也有一定的问题呢?

按知识分层和能力要求,课堂的问题一般可分为:基础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对于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而言,他们要掌握基础,可以思考重点问题,对于难点问题可以不用考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关键在于我们要对每节课的知识分层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养成自觉的实践意识。比如学习《木兰诗》,基本知识是读背,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能掌握音和义,基本了解木兰的形象。对于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就可以了。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中材料的详略安排及用意,对木兰的英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学生笔记的符号来判断,还将有助于把握学生个性,只有把握准学生个性,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更有针对性。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熟悉学生、学情。比如喜欢画动漫英雄形象、刀箭的,一般是男生,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组织力,活泼好动;喜欢画白雪公主等女性形象、古代仕女图之类的,多为女生,文静忧郁,多愁善感。这种“以符号识人”的方法,往往和开座谈会等形式一样,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利于因材施教。

检查到了学生笔记课堂内容少、特殊符号多之后,教师应该果断采取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忙”起来,让所有学生有事可做、有事可想,从而减少画符号的机会和时间。基于课堂上的知识分层及学生个性的充分认识,课堂上总有一些共性知识和特殊知识,共性知识是全班都要掌握的,特殊知识是对学习能力较突出的学生而言的。

还是以《木兰诗》为例:共性知识是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背诵全诗、了解木兰形象。这几乎要求全班学生都要掌握。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字词的掌握可以分解为一些小练习,上黑板写、在作业本上抄;背诵的要求也可区别对待:可以一段一段地背,根据重点词语来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思考讨论诗中材料的详略安排:为什么战斗情形略写,而战前准备、奔赴战场、儿女情思、回乡团聚详写?木兰千百年来一直备受称赞和喜爱的原因是什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法不同,教的内容有所不同,要求不同。但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人人有事做,课堂上能“忙”起来:心到、手到、眼到、口到、耳到。学生真正“忙”起来之后,课堂上还有多少时间画画呢?

学生笔记里的特殊符号,是教师宝贵的提示资源:课堂上教师能吸引学生吗?教的内容学生是否感兴趣?教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让所有学生都动了起来?不能只是面对那些符号质疑学生、指责学生。

三、学生的问题生成,是教师宝贵的反馈资源。

课堂上,教师应当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疑问,古人云:学则须疑。并强调要在无疑处有疑。如果学生自己能在课外产生怀疑,那也是非常可贵的。而这些问题,在学生课堂笔记上往往有所反映。

学生学完鲁迅先生的《雪》之后,在笔记本上写下:

为什么说朔方的雪是孤独的?是雨的精魂?我还是不明白!不明白!!

从学生的问题判断,我发现以下信息:学生对这个难点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听课时心情非常烦躁,要不然为什么会用几个感叹号呢。于是我果断采取补救措施:先找这位同学谈话;然后再讲课文:时代背景、朔方雪的特点、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散文诗的一些特点、《野草》所受到的外国哲学思想的影响。经过我的补救,学生对这个问题似乎有所明白。但是我在新课讲授时,为什么不把这些问题讲透?难文可以浅教吗?怎样让学生联系语境进行分析……

还有一次在检查《口技》的笔记时,学生有一道问题挺有意思:

一张( )、二三件( )、四方( )、听得五( )、六( )、心里七( )八( ),真乃十( )十( )。

并附有几个字:老师难道没有这样的训练题吗?

学生是在责怪我上课的无趣?是对我总结全文的环节不满?是对我没能拓展训练不满?

面对学生课堂笔记中的各种生成问题,我们应该感谢学生,并鼓励学生坚持和发扬光大。面对这样宝贵的反馈资源,我们应高度重视,善于观察。重视并观察,才能有更多的发现,才能有意识地为我所用。还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生成问题,促使教师备课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也让教师上课时,注重训练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不能只一味求完成教学时数和教学任务。还要利用这些生成类问题,进行课外的补救,使课堂内外的知识能互相补充,并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问题,是教师备课时没有预设的,预料不到的,更加反映出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刻苦程度。

四、学生的无情质疑,是教师宝贵的建设资源。

如果一个教师经常怀疑自己的课有问题,一方面他有清醒的反省意识,另一方面他也严重地不自信。如果总是自我感觉良好,那也是非常可怕的。关于对教师课堂的评价,学生的课堂笔记也常有反映。或者说,学生的各种质疑,是教师宝贵的建设资源。刚上完鲁迅先生的《风筝》,我在检查学生小满的笔记时,他的两句话让我沉思良久:

语文老师很能扯。但我觉得课堂很闷,我都差点睡着了。

我在介绍《风筝》一课的时代背景,花了一节课来讲鲁迅的身世、弃医从文、兄弟反目等,目的是想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便于理解文章提示所说的“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没想到学生竟然这样“不领情”。是我的初衷就错了,还是我的做法错了?为什么不在预习时,把相关寻找资料的任务给学生?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来说?为什么我把学生的课堂话语权给剥夺了?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实际,能让学生说的,教师可以不说;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用包办。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是学堂,是让学生发挥的舞台。如果学生反映课堂沉闷、甚至听不懂,那么教师就要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课堂是否真的出了问题:课堂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情?是否合理设置了让学生训练的各种问题?是否让各类型学生都真正动起来?

学生在笔记上提出的各种质疑,也许语言刻薄,也许说法尖酸,也许是年少轻狂,也许是兴趣不浓……但不管何种缘由,我们都应该重视,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一种建设资源,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让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渐深厚。

总之,学生课堂笔记,是有充分利用价值的,它不仅仅是学生课堂上学习内容的巩固反映,也可能是学生学习态度,甚至是学习兴趣和情趣、情商的综合反应,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使之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为改进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提供可贵的借鉴。

(作者单位:江门市第一中学

景贤学校)

上一篇:伊夫琳的航空珍玩 下一篇:『宇宙的边疆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