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生“自杀”成因与对策 探究

时间:2022-07-04 03:38:53

新时期学生“自杀”成因与对策 探究

20l2年2月23日《法制日报》文章:河南一l7岁名校中学生为摆脱学习压力弑母。在2月7日,刚刚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第二天,这所名校一名高二的学生成才(化名),在家中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17岁的成才供述杀人动机时说:“我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2月22日,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及故意杀人罪将成才批准逮捕。

很难想象,一名高中生竟用如此残忍的方法将亲生母亲杀害,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从此案中不难看出当前教育制度存在的一系列弊端: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的心理,也扭曲了家长的心理——学生在考试重压下得不到任何途径的心理宣泄,家长在高考为王、望子成龙的心理压迫下,将希望变成了“狂热”;应试教育突出的分数至上,让学生本应享有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退居其次甚至在课表中无立足之地。教育,远非考试那么简单。

打开网页,稍微翻阅一下2012年3月学生“自杀”案例:

20l2年3月5日漳浦2名小学生跳塘自杀。

2012年3月14日重庆江津一大学在读研究生自杀。

2012年3月14日安徽亳州一初一学生服毒自杀。

2012年3月17日南京某高校女生因抑郁症自杀。

2012年3月20日苏州某大学生自杀。

2012年3月20日海南某职院一男生刺死女友后跳楼自杀。

惨不忍睹!怵目惊心!

分析其成因:

(一)社会层面

1.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已有了很大进步,如城市居民低保、农村居民低保、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公费医疗等社会保障系统等,但大都在低水平上运作,还远没有达到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要求。造成生存压力过大,无论是家长和学生都感到了这种生存的压力,其中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感到的生存压力会更加明显。

2.人居环境的改变不利于孩子的交往和心理健康。孩子不快乐,是真不快乐,不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们的孩子们从早到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读几年书做几年练习,不少的学生成为了真正的考试机器。同时,这些学生大部分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妹,甚至连堂兄妹、表兄妹也没有了,成天面对六位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現在有的孩子最不愿意对话的人是父母,最痛苦的是小时候没有玩伴。现在初中以上学生写日记的多了,因为没有了倾诉对象,往往有问题的学生一般都写日记。因为独生子女缺少互帮互助的感觉,更多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意识増强了,心理问题也出现了。

3.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了社会问题。根据2010年的统计:因为生活的需要,全国大约有3亿人次的流动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约3000万左右,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大约1170万人,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为他们解决入学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留守农村的远离父母的孩子还有2250万左右。这些孩子很多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性格孤僻,心理亚健康,人格也不健全。

4.网络的高度发达。有些孩子们找不到玩伴,找不到倾诉对象,他们把内心的空虚寄希望于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刺激。有时难以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难以理解他人,而且法律意识淡漠,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二)家庭层面

1.由于独生子女増多,家长对子女形成错爱,过分地溺爱只会使孩子唯我独尊,目空一切,自理能力差,抗挫能力缺失,遇到一点困境就难以克服,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造成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2.新时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于偏激、不理性。认为孩子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同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的孩子因为自己认为达不到家长的目标,由此产生愧疚感、负罪感。

3.新时期、新环境下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缺失,不研究孩子的心理特征,不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味地高要求,严管制,仍然相信“棍棒下面出好人”,与孩子真正的心灵沟通不够,教育方法简单,从而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孩子与父母的矛盾激化,导致少数孩子对越是关心他的人越是痛恨。

( 三)学校层面

1.功利教育的盛行。今天的学校教育功利性很强,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所谓的学校声誉,不顾师生的身心健康,不分节假日,星期六、星期日,加班加点给学生“进补”,以分数论英雄,学生有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每次考试全校排队,考试成绩是学生升学、分班、评优的依据,分分分成为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为了学校评价教师和教师获得奖金的最重要依据。长期的超负荷压力扭曲了师生的心灵,制造了多少的人间悲剧。

2.学校的大规模、大班额,导致一个教师管理的学生人数激増。任何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人多了自然照顾不周,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难以发现,当学生内心存在的矛盾难于自己化解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矛盾往往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3.师德的总体水平下滑。今天的社会很浮躁,很难让人静下心来干事业,教师也一样,物欲横流,道德空乏,信仰缺失,严重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少学校乱订资料拿折扣、乱收费、家教家养频现,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和教师的爱心、恒心缺失,严重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爱的事业,爱的缺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研究其对策:应该从以下十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1 .培养一种心态——阳光。一个阳光心态的校长、教师,才能培养阳光心态的学生,所以要选择心态阳光的校长、教师,让学生心态阳光起来。同时,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一个快乐的人。再次,要学会知足,知足常乐,知足不要忘本,因为只有不忘本才会知足,才会快乐。这样心态应该是大度的,达观的。有这种阳光心态的孩子就会有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在遇到困难时就会认为困难是会过去的,社会是在进步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建构一种精神——自强。人的终极追求不是物质追求,而是精神追求。有很多人有车,有几套房子,进入了中产阶级,但他并不快乐,因为他的精神家园是荒漠。高尚的人格是君子人格,不卑不亢,谦逊低调,保持操守,自强不息。同样,教育也首先应该是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有广泛的兴趣与爱好,有自己的特长,这是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志,这样的学生有自信、有追求,生活一定会感觉很美好。

3.坚守一种信仰——善良。我们教育的本质目标和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善良。与人为善,教人从善,从善如流,仁者爱人,爱人如己。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互不伤害。善的付出未必有善的回报,但没有善的付出不可能有善的回报,作为教师无论如何应该教育学生向善。

4.形成一种习惯——学习。把学习当成我们的主要目的,学校要开发多样化、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学生厌学,与教师课堂的说教、成人化教学语言分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理念差别。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少教多思,学思结合”,改变目前这种“智力优先,兼顾人格”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运用法定权利或人格或精神感召力去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做到“学思结合”,让学习与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5.养成一种行为——文明。学校培养学生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文明程度。当前校园内同样存在着诚信危机、行为危机。经常为迎接某位领导的来访,迎接某个检查团来校,引导学生刻意做与平时要求不同的事,告诉学生哪种事该说或不该说,造成学生的双重人格,两面人生,从而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但我们的礼仪教育远没有达到目标,不少人不讲文明、没有礼貌。人为地増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矛盾,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大打折扣,学校诚信教育失范。

6.深交一位知己——共存。这知己是心灵的知己,灵魂的知己,而不是利益共同体。那种利益在人情在,利益不在则人情不在的人不是知己。德不孤则有邻,这知己可能是人、可能是书、也可能是观点。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学生不快乐,是真正不快乐,不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尽管他们今天衣食无忧,但他们从早到晚在房间写作业,相当于“关禁闭”。他们又是真正的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兄弟姐妹,今后也没有堂兄弟姐妹。当前孩子最不愿意对话的是父母,最痛苦的是小时候没有玩伴。现在初中以上学生写日记的多了,因为没有倾诉对象,从以往的学校“问题学生”调查情况来看,一般都写日记。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要指导或引导学生深交一位“知己”,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驱赶心中的孤独与寂寞,释放心中的压力。

7.拥有一位导师——引领。这个导师是人生导师,引领学术、文化、思想、精神,这导师是人或书。人生会有很多叉路口,有时一个人会很迷茫,在人生的路上如果有一位导师引领,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减少很多迷茫,同时也可以减少很多困惑。

8.掌握一种技能——生存。人的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这就是生活本身,这是人生最起码的物质需求。如果没有这些就会感觉生活的无依靠,物质的匮乏就会感觉生存的危机和生活的无意义,就会产生许多难以跨越的危机感。如果教学生能掌握一种技能,有支撑个人或家庭的物质技能,这有利于提振一个人的生活信心,减少大量心理问题的出现,而且技能一旦学会就会终生受用。

9.挖掘一种特长——兴趣。当学生有兴趣的时候他会觉得生活十分美好。所以挖掘一种特长,培养一种兴趣十分重要,人人都有爱好、特长,只是我们老师、家长没有及时发现或挖掘。凡是对一项事情或一个问题执著追求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时,他就能沉下心来,就能静下心来,生活就会十分的充实与美好,就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这样的学生是根本不会有自杀念头的。

10.提升一种能力——原创。堷养学生的独立思维、独创思维。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孩子的目前,更多地能引领孩子的未来。一个具有原创能力的学生,他的精力会集中体现在某个方面,他会为自己的每一个进步、为自己解决某个问题、为自己的某个发现或发明欣喜,他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着无限的美好与幸福,就会产生积极的、向上的人生追求。

总之,学生自杀目前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重视,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深度思考。尽管与世界学生自杀平均值相比,中国学生自杀比例较低,但学生自杀对于一个家庭,对于一所学校都会带来无限的悲痛,对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我们要从以往的不幸案例中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依据各种原因硏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愿本文对学生自杀成因的探索,对减少学生自杀惨剧的发生的对策研究,引起相关组织和人员的深度思考,真正让我们携起手来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美丽的人生。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

责编/张 鹤

上一篇:摄影信箱 第12期 下一篇:“全天候”的全幅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