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质量内涵及其质控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03 09:33:16

病案质量内涵及其质控策略研究

病案是医院医疗活动的客观记录,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方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例资料的,推定其为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在法律上首次明确界定医疗损害责任为过错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有义务妥善保管住院志、医嘱单、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等病历资料。所以,病案质量管理对医疗责任的构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广义的病案质量管理,是指病案从建立、形成到归档、利用等一系列工作环节按照各项工作预定标准和要求衡量需要达到的程度,包含病案管理质量和病案书写质量。狭义的病案质量,指医务人员对医疗活动记录的优劣程度。本文采用狭义概念,主要探讨如何提高病案内容质量。

病案质量内涵与控制标准

按照病案属性及保管利用要求,衡量一份病案质量如何,笔者认为主要看“三性”:

完整性。一份合格的病案应当包括病人的鉴别资料,医师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所做的记录,各种检查化验的记录和报告单,护理人员对病人的观察、处置、护理所做的各项记录,以及手术报告、告知同意书等各种证明文件齐全完备,能够明确地表达医疗对象是谁,由谁开出医嘱,由谁执行医嘱,接受医疗的是何种疾病,为什么要采用此类措施,医疗操作在什么地方进行,医疗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真实性。医务人员应当客观、及时地记录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的实际情况,记录病情、治疗措施变化的过程和病人的反映,不能以主观评价代替、掩盖真实情况,不能无根据地增减记录内容,更不能弄虚作假,并维护记录的原始性。

准确性。记录的内容、术语、字体、格式应规范,表述准确。

为此,标准化管理是病案质量管理的核心和手段之一。我国病案管理的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商朝从殷墟出土的大量医疗记录甲骨文,现代则以北京协和医院1921年建立病案室为起点。但是,以标准化形式实施的病案质量管理,则发展迟缓。2002年明,以北京地区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病历书写规范》为蓝本,在收集部分省市《病历书写规范》基础上草拟,经全国数十位病历质量监控专家多次研讨论证,历时3年、数易其稿形成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由卫生部颁布,至此我国才有了第一套全国统一的病历书写标准。试行规范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医疗机构病案质量的提高。

为了顺应医疗机构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在总结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卫生部又组织力量对试行规范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2010年3月颁布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试行规范比较,《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具有一些新的特点:1.记录内容进一步完备。如将麻醉同意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病危(重)通知书作为病情告知规范的内容,将有创诊疗操作记录、麻醉术前访视记录、手术安全核查记录、麻醉术后访视记录作为病程记录规范的内容。2.记录要求进一步细化。如对现病史中的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发病以来的诊治经过及结果、发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对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对首次病程记录中的病例特点、拟诊讨论、诊治计划等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3.记录责任主体进一步明确。“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应当经过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名”“对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应当由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授权的人员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人或被授权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签字”,手术安全核查记录“应有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三方核对、确认并签字”。4.记录原始性进一步强化。“病案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不得果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为各级医疗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病案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是加强病案质量控制的根本标准。

病案终端质控与环节质控比较分析

按照现代质量控制技术理论,设计、制定标准是实施质量控制的前提,环节质控,终端质控是主要方法。所谓环节质控,即过程质量控制,通常指通过分析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相关过程,确定影响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质量检测点),在生产过程中随机对质量检测点进行检验,以判断该环节是否在预定标准内生产。所谓终端质控,即事后质量控制,指在生产后对成品进行质量检验,根据随机样本的质量检验结果决定是否接受该批产品。

一份完整的住院病人病案由病案首页、入院记录、病程记录、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病危(重)通知书、医嘱单、辅助检查报告单、体温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等材料构成。其形成过程大体可分为建立住院病案,记录检查检验、诊断、诊疗计划,记录诊疗护理过程和书写诊疗总结等4个阶段。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主要采用终端质控的办法实施对病案的质量管理,即成立由数位高年资医师组成的病案质检组,在医疗活动结束后,由质检组对病案管理人员收集整理归档的病案,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责成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完善。作为事后质量监控,终端质控难以保证病案质量,返修成为病案管理的常态。常见的问题有:病案首页基本信息有错误,不完整,空缺内容较多;疾病、手术等填写错误,涂改较多;病程记录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缺乏对变化情况的分析及对策,不能完整地反映医疗过程;更有甚者,滥用模板拷贝技术,造成病程前后矛盾,张冠李戴等情况;有重要创伤性检查、治疗及手术,但缺少医患谈话记录或知情同意文字依据等。从表面上看,终端质控能够发现并纠正病案中的差错,为存档病案质量提供保证。但是终端质控后的返修,不仅损害病案的原始记录价值,而且由于患者出院时间已久,医师难以完整、准确地回忆当时情况,修改后的病案记录主观成分较多,不能确保病案的真实性、准确性,给医疗纠纷埋下导火索。因此终端质控可以作为一种辅、特殊性的救济手段,不能作为病案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加强病案形成过程的质量控制,即实施环节质控,是提高病案质量的根本所在。环节质控,重在“事先预防”,注重病案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单元工作起点的质量控制,能够保证病案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把质量缺陷杜绝在病案形成过程之中。因此,加强病案质量管

理必须实现由单纯依靠终端质控到以环节质控为主、终端质控作保障的转变。

病案环节质控的思路与对策

从病案形成过程来看,医务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技人员是病案的记录者,病案质量取决于医务人员的记录。医务人员对医疗文书记录重要性的认识,是否具有“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水平、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及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各级医师的医学水平、临床经验,住院医师掌握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程度,医技人员对各种化验检查的操作水平、诊断质量,都是决定病案质量的关键因素。病案形成过程中有无现场督促、检查与控制机制,医疗行为制度是否健全、规范和落实,都对病案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病案环节质控要以提高医务人员规范记录医疗文书的意识和能力为根本,以建立现场督促,检查与控制机制为重点,以规范、落实医疗行为制度为保障。

1 切实提高医务人员规范记录医疗文书的意识和能力

要加强医务人员质量观念、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加强病案质量管理、保证和维护病案记录完整、真实、及时、准确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病案质量管理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增强质量自我控制意识。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本专业的诊疗和技术操作常规,以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病案专业基础知识,强化专业标准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文书记录水平。

2 建立病案形成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机制

在临床科室成立由科主任、主治医师和科护士长组成的病案质量监控小组,经常性地自查、自检、自控本科的病案质量,实施对病案质量的现场督促、检查。明确主治医师承担指导、督促住院医师按标准完成每份住院病案的工作职责,必须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认真负责、及时地检查住院医师记录的合理性、及时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科主任应定期检查,审核主治医师对住院医师病案质量控制的结果,对全科病案质量负总责。护士长要认真把好护理记录质量关。医务处应加强病案形成过程中的检查与抽查,督促医师养成及时、规范记录的习惯。

3 规范落实医疗行为制度

病案质量是医疗质量的反映和体现,医疗质量不高,病案质量就难以提高。病案记录的规范性、及时性源于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的规范性。要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健全完善诊疗常规、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交(接)班、转科、抢救、会诊、术前讨论、麻醉术前后访视、手术安全核查、死亡病例讨论等制度,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为加强病案环节质控提供刚性的制度保证。

上一篇:多学科视角下档案术语定义方法研究 下一篇:档案科研工作推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