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药炮制的目的

时间:2022-07-03 06:11:20

【前言】谈中药炮制的目的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有些药材在临床应用时由于其作用并非单一,再加上患者存在的个体差异,往往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产生不良影响。通过炮制,可以缓和药性,去除或降低副作用,更好地发挥疗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唐代孙思邈在对孕妇使用桂枝时,为了防止“胎动”,特要求用...

谈中药炮制的目的

摘 要:中药成分复杂,疗效多样,因此中药炮制目的也是多方面的。往往由于炮制方法不同,使同种中药具有不同饮片的作用特色,这些作用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中药 炮制 目的

中药主要来源于大自然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在采集收割时,虽经产地加工而成为药材,但它们或质地坚硬、个体粗大,或含有泥沙杂质,或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一般不可直接使用,都要经过专门的加工炮制,使之成为饮片以后才能应用于临床。中药成分复杂,疗效多样,因此中药炮制的目的也是多方面的。往往由于炮制方法不同,使同种中药具有不同饮片的作用特色,这些作用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对有毒中药的炮制,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许多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毒性较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如川乌、草乌、附子、天南星、半夏、禹白附、大戟、甘遂、狼毒、巴豆、马钱字、斑蝥等,通过炮制,可以降低这些中药的毒性。炮制解毒的方法很多,如浸渍、漂洗、砂烫、醋炙、蒸、煮、制霜等。许多有毒中药的炮制经现代研究揭示了其解毒机制,如乌头中的双酯型生物碱虽具有较强的强心、镇痛作用,但毒性极强,经煮制后,大部'分被水解为单酯型或胺醇型生物碱,后者毒性降低且作用得以保留,保证了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又如巴豆制霜后,具有毒性的脂肪油含量降低,缓和了原有的峻泻和刺激作用。

有些药材在临床应用时由于其作用并非单一,再加上患者存在的个体差异,往往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产生不良影响。通过炮制,可以缓和药性,去除或降低副作用,更好地发挥疗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唐代孙思邈在对孕妇使用桂枝时,为了防止“胎动”,特要求用“熬”法炮制后入药。明代罗周彦也曾提及枳壳“消食去积滞用麸炒,不尔气刚,恐伤元气”。麻黄辛散作用强,为发汗峻药,应用于体虚的老年或幼年患者,易因发汗太过而致虚脱; 将其蜜炙,可使其所含具辛散解表作用的挥发油含量减少,减缓其峻烈的发汗作用。种子类中药由于富含脂肪油,往往具有滑肠致泻的副作用,可通过炒法和制霜法去除部分脂肪油,减除致泻的副作用。何首乌生品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的作用,如将其用于体虚患者,则更易损伤正气;经黑豆蒸制后,由于致泻的结合型蒽醌成分减少,补益肝肾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

二、改变或缓和中药的药性和功能,增强临床疗效

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炮制对中药性味、功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中药的“四气”、“五味”,缓和或改变中药偏盛的性能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四气即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五味包括辛、甘、酸、苦、咸。"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中医的治则,但是性味偏盛的中药,在临床应用时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辛耗气,过甘生湿,过酸损齿,过苦伤胃,过咸生痰等。因此,需要通过炮制进行纠偏。《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所用即为炙甘草,取其甘温益气之功,以达补脾益气之功效。由此可见,甘草经炮制后,其药性由凉转温,功能由清泄转为温补,改变了原有的药性。再如生地黄,性寒,具清热、凉血、生津之功,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衄、斑疹、热病口渴等症。经蒸制成熟地黄后,其药性变温,能补血滋阴、养肝益肾,凡血虚阴亏、肝肾不足所致的症状均可应用。这样就扩大了中药的运用范围,

2.改变中药的作用趋向

中药的作用趋向,传统以升、降、浮、沉来表示。中药经过炮制,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如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经酒制后能引药上行,先升后降。黄柏秉性至阴,气薄味厚,主降,生品多用于下焦湿热「酒制可借助酒的引导作用,清上焦之热。如治疗头面热疾的“上清丸”中,即用酒制黄柏,转降为升。

3.改变或增强中药的归经

中药归经及作用部位常以经络脏腑来表示。所谓归经,即表示中药对某些脏腑和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并和“五味”密切联系,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许多单味中药作用于多个经络,故通过炮制调整,可使其作用专一。如小茴香,生品归肝、肾、脾、胃经,理气和胃;盐炙后专入肾经,温肾祛寒、疗疝止痛,再如干姜,生品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砂烫后长于温中散寒、温经止血,主归脾、胃经;炒炭后固涩止血,主归脾、肝经。历代炮制理论在此方而论述最多。

以上虽然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认识,但炮制的现代研究揭示了部分传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如甘草蜜炙后,其抗心律失常和增强免疫的作用显著优于生甘草;莱菔子的炒制品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对体外家兔回肠节律性收缩的抑制,作用强于生品,确实发挥了“消食除胀”作用。中药经切制使表面积增大,再经蒸、炒、煮、煅等热处理,细胞组织及所含成分可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此外,辅料的助溶、脱吸附作用,都可使中药活性成分更好地从药材组织细胞内溶解释放出来,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炮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改变中药的药性和功效,更利于发挥中医临床用药的灵活性。

三、便于调剂制剂,保证中药质量

中药材经炮制成中药饮片后,既可以直接用于临床配方调剂,又可以作为中成药制剂的原料。中药的不同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品的质量,与临床调剂及中药制剂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药材来源于自然界,往往在采收、仓储. 运输过程中混有泥沙杂质,以及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和霉败品,因此必须经过严格的洗刷和分离,使其达到所规定的洁净度。例如,皮类药材的树皮有效成分含量少,但在药材中所占分量却很大,如不除去,很难保证投药剂量的准确。有的中药虽是一种植物,但不同入药部位,药效作用亦不同。如麻黄,其茎能发汗,其根能止汗,须分离药用部位;又如莲子.莲肉补脾益肾,莲心清心降火,故均须分开入药。另外,动物、昆虫类中药的头、足、翅也需除净,以保证配方剂量的准确和中药的洁净。中药通过净制,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更加便于分剂量、配药方,保证了调剂和制剂的计量差异在允许的限度范围内。

四、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中药中的某些动物类药材和树脂类药材,如紫河车、乌贼骨、九香虫、乳香、没药等,制成汤剂或其他制剂后,有特殊不良气味,往往为患者所厌恶,服后易出现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通过酒制、蜜制、水漂、炒、炒黄等方法进行炮制,能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便于患者服用。

五、便于储藏、保管及保存药效

有些药材,由于其自身因素,质量不太稳定。如桑螵蛸,为螳螂的卵鞘,往往含有未孵化的虫卵,一旦虫卵孵化,会影响药效。故桑螵蛸通过蒸制,可杀死虫卵,更有利于储藏保管。还有某些富含苷类成分的中药,如黄芩、苦杏仁等,易被与苷共存的酶酶解,失去药效。经过蒸制、婵制等加热处理,能使酶失去活性,从而避免苷类成分的分解而使疗效降低。因此,炮制技术对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也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药材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制成饮片后所出现的上述变化,对于调剂和制剂极为有利,保证了中药质量的稳定。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流程优化 下一篇:数学美与形象化激起学生对数学理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