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D电视频道发展策略分析

时间:2022-07-03 01:16:01

我国3D电视频道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从《阿凡达》到世界杯的开幕,3D的火爆从电影银幕燃烧到了电视荧屏。我国抓住3D技术障碍的层层突破、国际市场向社会大众推广3D电视的观赏理念的时代机遇,2012年元旦,成功开播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虽然观众预期火热,然而国内3D市场的发展却瓶颈重重。本文旨在从3D电视内容制作、节目定位、受众体验、技术标准四个方面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抢占3D电视市场的制高点提供借鉴。

【关键词】3D电视;电视频道;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36-2

随着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爱情的力量》的诞生,3D影片进入活跃的创作尝试期,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以运动纵深获得立体视觉。《阿凡达》、《泰坦尼克号》等3D电影的热播,使得3D影像概念开始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由此掀起的3D热潮也迅速传导到电视领域,开启了3D电视新纪元的序幕。

一、我国3D电视频道的发展

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就是三维图形。3D或者说三维数字化技术,是基于电脑/网络/数字化平台的现代工具性基础共用技术。3D电视是一种利用人眼的视觉特性产生立体感,让观众感受到具有深度特性的三维立体场景影像的模拟实际景物的真实空间关系的新型电视。

1962年,《魔术师的奇遇》这部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探索拍摄的中国第一部3D电影的轰动式上映标志着3D技术在中国的影视行业的初步应用。抓住3D技术障碍的层层突破,国际市场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3D电视的观赏理念的机遇,2012年元旦,我国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成功开播,该频道由中央电视台与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深圳六家电视办。之后,中国电信IPTV网络电视新增的3D频道也于4月正式上线。

与此同时,中国3D电视机已经迈入快速普及期,3D显示器、3D手机等3D消费电子产品也加速进入普及。如下图,据ZDC数据显示,2012年Q1-Q3中国液晶电视市场上3D电视的关注比例呈上升走势,由第一季度的34.4%上升至第三季度的46.0%。随着我国3D电视频道和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各大品牌厂商重点推广,预测在2013年,3D电视的关注比例将持续上升,达到60.0%。

二、我国3D电视频道的发展瓶颈分析

从《阿凡达》到世界杯的开幕,3D的火爆从电影银幕燃烧到了电视荧屏。虽然观众预期火热,然而国内3D市场的发展却瓶颈重重。

(一)3D电视节目内容匮乏导致制作质量低。虽然3D影视产业的前景毋庸置疑,但是大多数内容提供商依然仅仅是“提子待发”阶段。国内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离3D节目制作还有很大距离,高昂的制作成本与暂未能成型的流通渠道之间的矛盾,3D电视产业链不够健全等成为大量资金在场外观望的主要原因。

据中国电子商会数据显示,在3D内容上,用户更侧重于影视剧观看,其关注指数为71%。不过,相关制作公司虽然纷纷表示看好未来3D电视的市场,但对3D类影视作品的拍摄、制作均持比较谨慎和保守意见。由于技术薄弱、在电视上播放的效果和认可度尚不确定等原因,让3D影视剧制作成为高风险投资。3D电视的普及需要以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前提。

(二)3D电视经费不足导致节目内容乏味定位偏颇。现阶段我国的3D电视节目的制作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所以各卫视只能从达到节目播出标准这一最低目标出发积累经验。严重匮乏的资金,使得我们难以以高昂的价格引进国外制作精良的节目,如何在增加原创节目数量的前提下提升节目质量,使之成为自制节目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3D电视节目制作的重中之重。六家合办台“分别负责各自时段节目内容”原则,使得试验频道的节目编排不尽合理,导致频道特色难以形成,从而造成受众定位的偏差。

(三)3D受众体验舒适度低制约了受众需求。目前,国内观众收看3D节目要具备三个条件:安装高清数字机顶盒,与3D电视机相连,戴与3D电视搭配的3D眼镜。从目前消费者对3D产品的反馈来看,例如TCL的消费者调研发现,消费者对TCL的3D电视满意度较好,消费者对3D技术和效果持比较肯定态度,但是,也存在一些影响3D受众体验的问题。内容的干瘪、对健康影响的不确定性等,都增加了消费者对3D频道的观望心态。

有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还需要改进,比如观看不便、视觉副作用亟待克服;视差问题、LED闪烁导致视网膜对抗等,引起观众观看不适;3D电视戴眼镜观赏带来的不便等,这些都是制约3D电视普及的现实体验问题。过高的后续使用成本,无疑让消费者难以承受。目前消费者要想观看3D影片,除了3D液晶电视本身之外,3D眼镜、3D播放机、3D片源,这三大配套设施也同样缺一不可。

(四)3D产业标准缺失导致节目制作无据可依。3D影像的重要特点是技术支撑作用更大,同时,在传播规律、节目形态、节目交换方面差异明显。虽然3D技术在有线网络、设备生产等环节的架构已经完成,然而3D技术标准尚未出台,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进行批量生产无据可依,离产业化还有不小的距离。

目前在我国,经国家批注立项的只有《立体电视术语》和《立体电视图像质量测试方法》,其他与3D电视终端直接相关的标准尚未制定。通过对我国现阶段3D电视频道在发展方面所遇到的瓶颈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3D电视频道的发展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想在3D电视这一近乎空白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立稳脚跟,需要各方协作,共同寻求技术和标准规制上的突破。

三、我国3D电视频道的发展策略分析

现阶段国内的3D内容制作力量还比较薄弱,以3D电视试验频道为代表的频道运作还存在一些问题,3D电视生产企业逐步发展,受众体验还存在诸多提升空间,产业技术标准也在加紧制定中。如何制作成熟的3D内容、规范明晰电视频道的运作、标准化产业技术,成为当前3D电视频道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内容为王,打造精品节目。业界普遍认为,不是所有形式的电视节目都适合通过3D方式拍摄和播出。3D电视提供的真实感、现场感、立体感有助于在节目内容制作方面扩大节目来源,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更为专业的、成本更低的节目。另外,合理有序的节目编排将大大提高观众收看电视时所体验的流动感。正如英国大众文化研究理论家雷蒙·威廉斯认为的“核心的电视体验是流动的事实”。

在电视媒体“内容为王”的时代,节目的品牌化和精品化是专业频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专业频道、精品频道的品牌栏目和节目才是提供频道的社会公信力和受众的忠诚度的保证。要打造精品,就必须要加强对3D市场与受众需求的策划与培育,同时,要积极的利用媒介组合的方式进行自我推广和宣传。

(二)加大投入,明确节目定位。3D电视作为彩电工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方向,其市场前景广阔。所以为抢占3D电视市场的制高点,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明确3D电视的发展形势及其未来电视竞争的趋势,加大政策扶植,明确高投入、高起点的3D发展目标,明确频道定位,加大3D频道宣传推广,这是3D电视频道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在目前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可借鉴的当下,没有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的保障,3D电视频道只能集合所有力量,对各种节目类型进行尝试。与此同时,3D电视频道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时调整运营模式,致力于最适合3D电视播出的节目类型制作,明确受众群体和频道定位。

(三)以人为本,提升受众体验。在3D频道的播出内容和技术以及长时间观看对眼睛造成的健康影响上,也是制约3D频道发展的多个难题。无论是否舒适,3D这种视觉享受都不适于长时间观看,应该是2D和3D穿插出现更利于眼睛的健康。而且观看3D有年龄限制,小于6岁不能看,12岁以内一次只能看5——15分钟,18岁以下最好25分钟就要休息一下。如果真的推动全3D电视,会对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的眼睛健康有很大损害。

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受众体验,核心技术要创新,应当从这几年的电子发展指南当中把3D作为专项支持。要了解自己的受众到底喜欢什么,然后创造条件满足他们。要坚持成果转化,不能只是把技术放在大学实验室里。要做到产学研用合作,按照产业链、应用链条,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四)明确标准,推动产业升级。在关键标准制定方面,产业急需的标准,如图像质量测试、舒适度要求与测量方法、3D眼镜技术要求等仍未建立,这对我国3D电视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造成不少障碍。因此,应积极跟踪国际标准与国际联盟标准的标准动态与技术发展趋势,加快产业急需标准制定的步伐,完善标准体系。

国家广电总局于2011年组织了《立体电视关键技术》和《立体电视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方法研究》两项研究目标:对3D电视制、播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同时制定3D电视质量检测方法,为3D频道打下技术基础。广电方面将着重对3D传播的信息格式、评测方法、压缩存储方式以及采集、编辑,制作等环节制定标准,而3D电视机设备方面的标准,则由工信部负责。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积极指导和推进立体电视标准化工作,在《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中立项了《立体电视图像质量测试方法》行业标准,并积极推进《立体电视术语》国家标准的立项工作。目前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承担制定的3D测试方法标准也在加紧制定中。3D产业相关标准的制订,将推动产业链的全面升级。

六台合办的3D试验频道的成功运行拉开了我国电视立体时代的伟大序幕,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过程中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和尝试。它不但为广大观众带来了观看电视时的突破式的流动式体验,而且增强了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带领中国荧屏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王甫,李其芳.我国3D电视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探析[J].传媒观察,2012,194(9).

[3]薛楠,丁颐,乔维.我国3D电视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电视技术,2012,36(24).

[5]郭翠.探析中国3D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之路[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作者简介】陈雷:陈铎创作室。

上一篇:春秋战国名字研究 下一篇: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