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名字研究

时间:2022-09-18 07:43:15

春秋战国名字研究

【摘要】古时人的名字和现在人的名字不一样,古人的名与字是分开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字有自己简单的组合方式,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字对今天的历史考据,文字的古音研究以及文字的训释都有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春秋战国;名字;结合形式;特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33-2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人命名取字的早期阶段,体现了在古代社会固有的文化传统下古人命名取字的特点,即有名有字,名字分开,并且名和字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后代的独特的特点。研究这一时期的名字对今天的历史考据,文字的古音研究以及文字的训释都有独特的意义。

一、古人名字概说

古人的名字和现在我们所谓的名字是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说的名字,古人叫姓名。而古人所说的名字,则包括名和字两部分。古人有姓,有名,又有字。

据《礼记·内则》记载,周代的贵族之家,生下男孩之后,满三个月时,由父亲给起名。在中国古代社会,这个名还要记入官府的户籍簿,故又称为官名。为什么要取名呢?班固的《白虎通义》是这样解释的:“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论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字,在古代则是在子女长大成人时,由父母或长辈起的又一个称呼。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子长大到20岁时,要举行冠礼,即加冠以示成年;女子在15岁时,则举行笄礼,以盘发插笄(即簪、钗)以示成年。在举行冠礼或笄礼时,要给受冠者或受笄者起一个新的称呼,这就是字。《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冠义》中也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为什么要在名之外再取一个字呢?一是因为名是幼年时用的,长大成人后,别人不宜直接呼叫其名,所以要取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二是因为周人有避讳的习俗,人死之后,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不再称他的名,“以讳事神”,为计长远,所以成年之后,就“敬名称字”了。

对于古人如何命名和取字,今天的我们是无章可循的,但由于古人给孩子取字时往往结合其名,因此名和字在意义上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二、春秋战国名字的组合关系

(一)名与字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此类在春秋战国时人的名字中最为常见。如:公祖句兹,字子之。春秋鲁人。公祖,复姓。兹、之皆有“此”义,同义相协。屈原,名平。战国楚人。《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原与平同义相协。闵损,字子骞。春秋鲁人。《诗·小雅·天保》:“不骞不崩。”毛传:“骞,亏也。”亏、损义同,故相协。

仲由,字子路。春秋鲁人。由,走,经过。《孟子·离娄》上:“舍正路而弗由。”故应以“路”,以指实“由”之含义。李耳,字聃。春秋楚人。《说文·耳部》:“聃,耳曼也。”段玉裁注:“曼者,引也。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耳聃同义相协。成嘉,字子孔。春秋楚人。《说文·乙部》:“孔,通也,嘉美之也。故古人名嘉字子孔。”段玉裁注:“通为吉,塞为凶。故凡言孔者,皆所以嘉美之。”嘉、孔同义相协。伍员,字子胥。春秋楚人。《广雅·释诂三》:“员,众也。”王念孙疏证:“《说文》:员,物数也。春秋楚伍员字子胥。《尔雅》:咸、胥,皆也。是众之义也。”是“员”“胥”皆为众多,故相协。

(二)名与字的意义相反。此类虽不常见,但在春秋战国时有明显的体现。如:曾点,字皙。春秋鲁人。《说文·黑部》:“点,小黑也。”;《白部》“皙,人色白也。”两者反义相协。罕父黑,字子索。春秋鲁人。罕父,复姓。索,“素”之假。《释名·释典艺》:“八索。索,素也。著素王之法若孔子者,圣而不王制此法者有八也。”《小尔雅·广言》:“索,空也。”《广雅·释诂三》:“素,空也。”是索、素古音相近,而义亦通,故可相假。“素”为白,以应“黑”,反义相协。

(三)名与字为类属关系。字可以表明名的属性。这一类在春秋战国时期也为常见。如:史鰌,字子鱼。春秋魏人。以“鱼”应“鰌”,明其属性。孔鲤,字伯鱼。春秋鲁人。鲤为鱼之一种,以“鱼”应“鲤”,以表明其属性。公孙龙,字子石。春秋楚人。龙,假作“砻”。砻为石质,故字“石”以明其性。

(四)名和字的意义相关。由于词义的变迁,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果名和字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联系,则更不易看出它们的关系了。如:东门归父,字子家。春秋鲁人。《公羊传·隐公二年》:“其言归何?妇人谓嫁为归。”何休注:“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引申以为返回家。《说文·止步》“归”段玉裁注:“此非妇人假归名,乃凡还家者,假妇嫁之名也。”故以“家”应“归”。曾参,字子舆。春秋鲁人。古代大夫用散马所驾之车曰“参舆”。《说苑·修文》:“天子乘马六匹,诸侯四匹,大夫三匹。”又:“天子乘马六匹,乘车;诸侯四匹,乘舆;大夫曰参舆。”按:此义今作“骖”,但曾子之名旧读sēn。《说文解字·林部》:“森,读若曾参之参。”今读shēn。

(五)名与字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以行第为字。如:苏秦,字季子。战国东周人。季,表行第居末。先秦士大夫多有以行第为字者,此即一例。管仲,名夷吾。春秋齐人。名夷吾。仲,当是行第。《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敬其人,称其行第,其字遂不传。作敬仲者,敬乃谥,遂连行第而为敬仲。名与字的组合方式有多种,我们对于那时名与字的关系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认识那时人们的名字的一些特点,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那一时期人们的名字,加深对那一时期人们名字的认知。

三、春秋战国名字的特点

古人的名和字出现意义上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现象。不过,在看古人名字时我们若留意,就会发现古人在命名取字时有一些显而易见的规律。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命名取字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命名取字质朴少文。春秋战国时期风尚质朴,命名取字多采用常见的事物,或普通词语,很少有深奥生僻的东西,也很少夸饰。如楚公子鲂字子鱼,晋师旷字子野,秦公子枝字子桑,鲁公子坚字子石。其中在一些名字中甚至有一些后世觉得粗俗的字眼。如郑灵公名夷,字子蛮,一字子貉;晋成公名黑臀等等。

(二)字中常带有“子”字。春秋战国时男子取字最普遍的方式是在字前加上“子”字,这是因为“子”字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后世的我们尊称孔丘为孔子、李耳为老子。当然在那一时期“子”字更是常用于古人的字中。上文所列举的例子中不少就带有“子”字。如公祖句兹,字子之;伍员,字子胥;成嘉,字子孔等等很多。在春秋战国时期“子”加在字的前面使用时是可以省去的。如颜回,字子渊,就可以称作颜渊。但此后,亦有人认为在唐宋以后,字中的“子”就不能省略。如柳宗元,字子厚,就必须称作柳子厚。

(三)以行第为字。其实古人在字中加入行第,也是那一时期命名取字时可以使用的一个规律。古人在起字时,常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季来表示兄弟之间的排行。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字中也有体现。如孔子,字仲尼,即排行老二。苏秦,字季子,即表示排行居末。

(四)在男子的字后加一个“父”字以表示性别。如孔子亦称作仲尼父,周公旦之子伯禽父,以及仲山父等。当然这些字中的“父”字,只表示男性,是对男性的一种美称。但在用于尊称时,“父”字也可以取消。另外,“父”在古汉语中,与“甫”相通。《说文解字》中也指出“甫,男子之美称也。”所以,古人字中的“父”也写作“甫”。仲尼父,亦称作仲尼甫或尼甫。

四、春秋战国名字研究的价值

首先,由于历史资料的保存有限,我们可以在春秋战国时人的名字中对当时的一些时代特点窥见一斑。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农耕已经用上了牛,这从当时人的名字中可反映出来。冉耕,字伯牛(春秋鲁人)。耕种用牛。《易经·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还有司马耕,字子牛(春秋宋人)。其次,对古人名字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音,对今天音韵学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如颜幸,字子柳:“幸”耕部,“柳”幽部,旁对转;冉雍,字仲弓:“雍”东部,“弓”蒸部,旁转等。

最后,对古人的名与字的研究还可以让我们加深对一些古字的认识,并对一些字的训释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游泳的“游”字,由于偏旁为三点水,我们会认为游的部首就为水,其实不是。“游”字从“方人部”,“汓”声。春秋吴人言偃字子游。《说文·方人部》:“方人,旌旗之游方人蹇之貌。……读若偃。古人名方人字子游。”段玉裁注:“晋有荀偃,郑有公子偃、驷偃,孔子弟子有言偃,皆字子游。今之经传皆变作偃,偃行而方人废矣。”由此可知游字从“方人”部。

古人命名取字的一些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命名取字质朴无华,但是从名字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古人的名字文化,并且可以对当时的时代特点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对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各种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吉常宏,吉发涵.古人名字解诂[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3]王力.古代汉语(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9.

【作者简介】陈超(1988- ):女,河南邓州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上一篇:文化视域中国家汉语教育研究 下一篇:我国3D电视频道发展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