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语文教学的辩证思考

时间:2022-07-03 12:32:05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语文教学的辩证思考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环境既为高职语文教学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文章通过分析高职语文教学特性,辩证地思考了信息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提出了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文教学相融合的三大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高职语文教学 辩证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信息化正日益成为改造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重要推动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之下,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机遇

随着国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之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教育信息化为改进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新契机。首先,由于信息技术集图、文、音、视、动画等多种表现方式于一体,生动形象,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其次,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资源都能拿来为我所用;同时课堂与互联网的现时连接又使得教学信息新鲜及时,课堂内外得到有效沟通,教学活动与社会实际时刻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的45分钟。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知识的范围和学习渠道,网络学习正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信息也成为了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构建“大语文”课堂。

(二)教育信息化使高职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相对于本科院校信息化建设来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困惑和挑战。首先从硬件方面来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据“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课题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但职业教育又是一种需要高投入保障的教育类型,教学过程需要大量先进的设备设施,以及配套的实习实训场所。[1]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很难从中分到一杯羹。其次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未能随信息化大潮得到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方法仍比较保守,教学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新要求。余胜泉教授指出:“目前,大学里普遍还是满堂讲、满堂灌,教学模式僵化,教师表达偏严肃呆板、教学艺术缺乏,单纯知识灌输使得学生无法获得知识的情景化、社会化应用的能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再次,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要鼠标轻轻百度一下,古今中外各类知识便可尽收眼底。所以从知识的“量”上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几乎对等,教师的知识话语霸权被打破,从而对传统课堂中“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里面也夹杂着不少糟粕,正所谓泥沙俱下,使得学生在这种新环境下显得无所适从,这就给高职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高职语文教学特性与运用信息技术误区分析

高职语文教学活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学习的活动,它是一个语言锤炼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与情感陶冶的过程,是一项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母语学习活动。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必须要以这些课程特性为基础,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语文教学活动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使用这个母语“工具”的能力,同时增进学生对母语的情感。如何达成这个目标,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学生自身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活动,就像学习游泳一样,不下水永远掌握不了游泳技能。然而在信息化教学语境下,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渐渐少了,涵泳揣摩品味语言的活动少了,字斟句酌、推敲锤炼语言的活动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内容“多、快、浅、省”地和盘托出,放映在学生面前,塞进学生大脑,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就要大打折扣了。事实上,有的课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如杜甫诗歌《登高》中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就饱含了诗人杜甫灵魂最深处的感悟。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地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如此深厚的意蕴,非涵泳揣摩不足以通其意。

(二)高职语文教学活动其次是一种思维活动

思维与语言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外壳又总是包含着思维的内容。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程包含有语言和思维两个核心要素,所以高职语文教学活动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是其题中之义。学习《六国论》,学生通过比较六国贿赂秦国的历史事实与北宋贿赂契丹、西夏的事实,可以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学生通过对《劝学》文中几组比喻句的理解,可以训练他们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对李白《蜀道难》神奇意境的感受,可以较好地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探究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认识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品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甚至在信息化大赛上喜欢把课文中描绘的内容制作成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如把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制作成水墨画,用心良苦。但是其不知已经剥夺了学生对文本感知的权利,静止的图片如何能概括得了诗中的空灵与灵动呢?更严重的是他错失了一次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机遇。

(三)高职语文教学活动还是一种情感活动

文章的写作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诚如曹雪芹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阅读文章同样是一个“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活动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重情感对话,有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碰撞,有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在穿越时空中对话……我们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不能忽视情感的存在,正如叶澜先生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一成不变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一个误区,我们应该树立生成性教学理念,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灵动地把握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课堂中的“小插曲”。

三、高职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策略

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一)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在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在课堂中运用的越多越好。事实上信息技术只不过是新近出现的一个辅助教学工具,工具无所谓好坏,关键看我们怎么去用它。赵丽芬在《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一文中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该准确把握以下四个“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找到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激活思维,激发想象,把握思维想象的发散点;触摸文本,走近作者,找到阅读体验的动情点;优化资源,教给方法,把握能力培育的着力点。”其见解独到,值得同仁们分享。总之,评价一堂课是不是信息化教学,并不取决于信息技术介入的多寡,而要看信息技术介入的适宜与否。

(二)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构建共享型语文教学资源库平台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对学校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群体共享,有利于克服以往数据不能共享的弊病。作为学校层面,对内应该出台一些共建共享优质课程数字资源的建设标准,为广大教师提供建设优质课程数字资源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项经费,扶持开发多媒体课件、软件和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还应该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避免重复工作,达到较好的资源开发效果。对外加强沟通,打破壁垒,实现教学资源的校际互通,从而构建起共享型语文教学资源库平台。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主体,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技能,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熟悉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埃瑟·戴森(Esther Dyson)在《数字时代的生活设计》里说过,“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只对那些有学习动力、知道运用它的人有用”。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学会把技术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未来的工作。

(本文为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3年校级课题“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语文自主性学习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0019。)

参考文献:

[1]马树超.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地区差异较大[EB/OL].

http:///news/zyjsjy/2011/7/content_203724.shtml.

[2]余胜泉.呼唤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EB/OL].

http:///li_lun_yj_1652/20120331/t20120331_761097_1.shtml.

[3]赵丽芬,张小忠.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10).

[4]焦建利.“深度融合”彰显信息技术的效益[EB/OL].

http:///li_lun_yj_1652/20120331/t20120331_761108.shtml.

(许小荣 江苏省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15137)

上一篇:五年制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 下一篇:有多少误区可以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