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性体验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

时间:2022-07-03 10:45:45

交互性体验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

摘要: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往今来,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丰富着人民大众的艺术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开发,具有交互性体验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受到大众的青睐。这是现代社会对于公共艺术的新要求以及新发展的体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交互;城市公共艺术;雕塑;可持续能源

随着国家的开放,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互联网的盛行,更多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着大众的审美,也满足了人民大众对于艺术的需求。所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彰显文化的载体,成为城市的名片。过去,单一的广场雕塑或公园装饰雕塑意义依然存在,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形式,民众也渴望更多更新颖、更全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交互式体验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运而生。传统的城市公共艺术,历史悠久,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都是非常著名的城市地标,这些城市的景观、雕塑、建筑是城市的象征,更是一种视觉艺术形态,极具文化内涵和表现意义,它们凝聚了城市的气质与个性,同时表达着大众的审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与大众的交流是内在的、隐形的、单方向(被动)的,相对于不同人群,艺术所激发的共鸣或情感交流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当你触摸某座著名的雕塑时,你能够感受到其强烈的表现力量,但也有可能感到茫然与乏味。诚然,这也正是艺术的感人与魅力之处。正因为如此,为了让更多人体会到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创作意图,具有较强交互性体验的公共艺术应运而生,而科技进步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这种公共艺术因为其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注定了它一定要更加醒目和利于交流,艺术家们正在努力将这种交流变得更加外在、更加普及,或者说更加简单。交互设计又称互动设计(英文…Interaction…Design),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

如今,已经有一些先锋的艺术家涉及展现内容和内涵更加丰富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在视觉效果上推陈出新,而是将他们敏锐的触角伸向更多领域,如光影、材质、功能、音效以及交互,其中交互性尤为瞩目。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雕塑的材料和制作手段的革新都为交互性公共艺术作品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例如,2014年技术专家乔•奥康奈尔和雕塑家汉考克联手打造了一款雕塑灯,这个作品系列被展示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广场的图书馆和艺术中心。该雕塑由社区收集的多语言短语组成,在不锈钢上进行切割,并通过程序将其像走马灯一样进行展示。当夜幕降临,雕塑上的光辉亮起,雕塑内部的七彩LED灯光将镂空部分照亮,光影的对比突出了短语的内容,耀眼夺目,然而艺术家并没有满足于这种效果,他们别出心裁地进行了交互的设计,观众可以通过在钢框架触摸传感器改变从雕塑所发射的光,产生更加丰富的灯光效果。笔者认为,交互性城市公共艺术的特点鲜明,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人性化。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人本位的强化。注重自身需求和强调个人内心的共鸣是当代各种门类艺术的共同追求,所以笔者认为以人为本是未来公共艺术的核心。而以人为本意味着…“一广场一雕塑,造型高大全”将成为过去式,公共艺术品也开始像私人艺术品一样注重与人的情感互动,好的作品往往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而不是单一的价值输出或者政治宣传。综上所述,人性化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共性,反映在交互公共艺术作品上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更加强烈而且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感官,可见、可触甚至可闻;二是易于操作性的增强,并且吸引你去操作;三是交互类型紧跟潮流,不断翻新,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与新鲜感。

第二,多向反馈的参与性。好的交互性公共艺术会吸引受众主动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而不仅仅是让受众观赏一个已经完成的作品。这种高度的交互体验让公众感到自己真正融入了公共艺术之中,让艺术贴近生活,让小众变成大众,让独乐乐成为众乐乐。这不正是公共艺术所追求的吗?公共艺术的交互体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直接的互动,如日本公园常见的章鱼雕塑,造型生动,是一个很好的观赏作品,小朋友们看到也会兴奋地爬上章鱼的触须,将其当作滑梯玩耍。这种互动性虽然简单,但却是公共艺术历史上重要的突破,让高不可攀的艺术品走下神坛,让公众可以零距离触摸、骑乘等,这种设计往往讲究趣味性,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第二个阶段是体验式的互动阶段,这个阶段的交互体验更进一步,不仅可以触摸还可以参与进去,在操作中享受更大的乐趣,像之前提到的雕塑灯就是这样的设计。这种设计可以通过传统的手段实现,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第三个阶段是创作型的互动体验,这种类型的交互公共艺术作品现在越来越流行,科技永无止境,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表现在公共艺术的技术革新上尤为明显。人们通过种种手段参与艺术品的创作,每一个这种类型的公共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未完成品,只有当人们参与进去,创作、感受、反馈之后,这个作品才会趋向完整,这意味着公共艺术的内容更加开放和自由,它所能提供的参与感也是无与伦比的。

第三,可持续与低能耗。当今社会无论做什么,可持续性已然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前提。公共艺术往往是公益性的,长期使用,低成本、低能耗,可持续性是纳税人的需求。尤其是用到声光电或者其他机械设置的交互型公共艺术,更加要注重能耗的优化。除了传统技术上的电力系统,如今太阳能、风能还有一些机械动能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青睐,尤其是在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城市,因为这些地方的民众往往更加注重环保和能源的利用。例如,艺术家Ross…Lovegrove的作品:太阳能的城市照明系统。这个设计造型创意巧妙,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树木造型,每一根树枝都是一根钢管,一共20根,类似于植物的枝条与茎叶,其中有4个管子支撑主体,还有6个管子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10个管子安装了LED灯。所有的电子系统和设备都藏于地下,设计上提倡自然的力量和美丽,表达了对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反思。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公共艺术创作领域中,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艺术家们的目标。

第四,小型化,多样化。今年初国务院下发的意见中,推广街区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可以想象,在将来,随着街区制的推行,大的广场和小型街区景观将会大量共存。除了超大型的城市雕塑景观,小型景观也会越来越多,公共艺术不再是大型雕塑甚至雕塑群独霸的时代,小型化的公共艺术非常受欢迎。且相对于大型交互型装置,小型装置明显更加适用、高效。新时期的艺术作品更加讲求沉浸感,一切新的技术都可以参与到艺术设计中,声音、光影、图像、文字、网络……艺术体验早已不再局限于视觉的享受,而是更加多元和立体。作为与大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艺术,理所应当的在这方面走在最前列,交互性的公共艺术因其难以抗拒的魅力必将成为主流。

作者:罗伟安 钱丹 单位:三江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

上一篇:装饰雕塑创作审美内涵分析 下一篇:谈公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