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之探讨

时间:2022-07-03 07:51:54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之探讨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

切相关。如学习数学的动机与数学学习价值的认可,对学习对象的喜好,成功的学习经历体验,适度的

学习焦虑,成就感、自信心与意志等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

,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

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1]

目前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苦得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学生学得也

很痛苦,苦得不知道学习的乐趣在哪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有

课程设置及标准的问题,更有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有效教学应运而生,并在全国

范围内蓬勃展开。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

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

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

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

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

第一、创建师生平等的学习平台,树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

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

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

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

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

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

,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

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

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

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察。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武。避免学生的思想

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

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

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2]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

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也即将智

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

也即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第二、提倡"引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在"引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生了变化。"引导者"和"组织者"等成了教师的最

佳选择。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创新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同样要依靠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的立

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学习上来,充分落实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动手和动脑,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为此,笔者提出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要求。"引导---自

主探究"教学模式要求充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营造环境,尤其是让学生大胆

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是观众,将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

生共同"表演"。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有一种至关重要的"探究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后探究并发现某些

规律、结论。如在讲授三角形的中位线的相关知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同学们都玩过

跳棋(涉及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来),教师拿出跳棋和事先画好的棋盘

图(硬纸片)(图略)。显然棋盘图上的各点之间是等距离的,行与行之间是平行的。我们不妨把两点

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单位长度1,六点所构成的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一个单位长度,三角形的第三边是两个单

位长度。这就很直观地体现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存在的位置和数量上的关系。然后再根据棋盘给

我们的直观提示探究一般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及推理论证过程。然后让学生将所发现的规律、结论用

他们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再加以讲评、改正。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增强了教学效果。

第三、根据接受差异、心理差异等因素实施有效分层教学

上一篇:重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下一篇:浅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