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与我国的对策

时间:2022-07-03 04:01:16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与我国的对策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经济的结果,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逐渐融入到国际产业转移的序列中,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因此,掌握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主动地有选择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1.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服务业投资成为新热点

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发展,而且也使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高度化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电讯、信息等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资料显示,5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以初级产品产业为主,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则转向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业务在内的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70年代服务业只占国际直接投资的28%,90年代增长到50%以上,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对国外服务业的投资已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近年来,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也渐趋明显,服务业国际转移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业务委托给国外其他公司;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三是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为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或者是服务企业为了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

2.项目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

跨国公司将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如后勤、财务、寻呼中心、研究开发、软件设计、经营管理、金融财务分析、办公支持、售后服务等,外化为一个投资项目或专业服务公司后再交给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去完成,不仅减低了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的目的。从产品价值链看,跨国公司所控制的价值增值环节集中于少数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而把其他低增值部分如简单的生产加工外包给较不发达国家的供应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外包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例,由于其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分包甚至完全退出生产,出现了“虚拟制造”现象,如耐克公司除最关键的气垫系统外全部由外部提供,阿迪达斯公司已将95%的制造环节转移至其他国家,通用电器明确提出要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多元化的服务公司。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约有2500家美国公司将生产转移海外,美国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二战后的40%下降到2002年的13. 9%。

3.国际产业转移出现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

由于跨国公司社会协作程度高,横向联系广,一家跨国公司转移后,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如物流、后勤服务等中小企业随之转移,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大量投资。随着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不再遵循传统的产业转移阶段进行投资,而是主动地带动和引导相关投资,鼓励其海外供货商到东道国投资,加大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力度,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群,将整条产业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除了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外,对其他生产经营环节如研究开发、设计、中试和公司总部等,也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这种新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区位条件的变化而出现的,它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整体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范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这种系统转移和在国外配套的现象,促使现代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全球生产体系或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投资时也更注重东道国的配套能力,更看重产业链、企业群和其他软环境,更注重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这势必对企业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自2000年以来,赴中国大陆投资设厂的台湾半导体厂商,从上游的IC设计,到中游的IC制造,到下游的封装测试,再到IC的通路模组,关联产业都已相继投资大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4.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

9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和对外投资中作用和地位的日益扩张,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的多样化。其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已突破原来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逐步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并举的格局。二是国际间接投资呈迅速增长态势。在国际产业转移中,通过间接投资方式实现的产业转移迅速增长,并逐步接近直接投资方式。三是跨越国境的企业间收购和兼并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发达国家企业间收购合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这种方式。与在受资国投资新建企业相比,收购、合并国外企业所需时间短、见效快,能充分利用收购合并企业现成的经营资源、技术、商标、商号、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青睐而迅速发展,成为当今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

5.跨国公司成为产业国际转移主体的趋势更加明显

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战略布局,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前,跨国公司大都自己开展主要业务,只是转移了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环节,90年代后期以来,他们不但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延伸到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以增强核心竞争力。由于这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有一半左右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因此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都有重大的影响。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客观上为产业的梯度转移提供了条件,但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产业地域分工不明显、结构同化。

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地域集聚的特征,产业通过集聚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在产业国际分工中获得优势地位。但由于我国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经济辐射影响较弱,区域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严重,特别是区域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地区竞争力。此外,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一个产业内部、某些产品一哄而起、同水平重复模仿、重复投资,城市间分工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工业发展资源难以整合。

2. 产业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外商投资来源集中于港、澳、台地区,尤其是香港地区,来自美国和西方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并且不够稳定。由于港、澳、台的资本主要是以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为主,中低端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绝大多数,高科技比重偏低,绝大多数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使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观。2003年外商对制造业的投资仍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70%,而对交通运输、电信通讯、科技服务、教育文化和农业等行业的投资金额较少。

3.配套能力弱。

现代产业的发展是与分工的不断细化相伴随的,产业链不断延长,资本的迂回程度不断加深,这同时也使得各产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只有提供良好的协作配套条件,才有可能成为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基地,产业配套严重不足,限制了部分产业的转移,即使有些企业投资,由于中间产品外购成本过高也难于集群发展。

我国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

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通过进一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参与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而且将有力地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1.进一步营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

我国已形成一系列比较优势,如全球潜力最大的市场优势、高素质和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增长优势、竞争力强的工业基础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优势等。这些优势使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但也要看到,我国正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今后我们还要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要求,改进软环境和体制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营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应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大力改善知识产权、行政、法律等软环境,要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特别是要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强化对市场主体的服务。

2.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在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还要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承接了部分包括微电子、信息资讯等行业在内的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这为进一步发展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培训基地,以及更多的管理运营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要引导和加强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的配套合作,加紧建立自己的配套产业群,促进国内企业逐步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销售网络,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速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3.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实现产业接纳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服务业外资占我国每年吸收外资的比例不足30%,这一结构与国际外资流动趋势恰恰相反。面对服务外包的国际产业转移大潮,我国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加快金融、证券、保险、电信、商贸、运输等服务业的外资引进和产业转移,促进我国服务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在积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增加引进间接投资的比重,大力发展国际证券融资,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获得更广泛的资金支持和保证。适度放宽外资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对我国进行产业转移的限制,尤其应允许和鼓励外资企业利用并购方式参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以加速和推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学习与借鉴新加坡、印度等国家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先进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竞争力。

4.发展跨国经营,实现双向转移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说,一个国家没有跨国经营的企业,便没有真正进入世界市场;从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来说,一个国家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必然要在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对外转移部分产业,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面对产业结构失衡、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势头不足等情况,转移过剩生产能力,发展跨国经济不失为一种良策。因此,不论从长远还是现实来看,我国都必然大力发展跨国经营,实现产业的输入与输出协调发展。

上一篇:提高竞争力 走向新高度 下一篇:制定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总体战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