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模式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探究

时间:2022-07-03 12:30:14

生态翻译模式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探究

摘 要: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翻译部分的调整,进一步凸显了翻g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主张用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的生态翻译学为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出发,尝试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生态系统

一、引言

翻译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题型设置由单句翻译改为段落翻译,比重由5%增至15%,内容更涵盖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这一调整,进一步凸显了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增加了难度。

立足于自然生态与翻译生态类似性的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主张以生态学的整体观考察翻译教学系统,挖掘系统内部的关联内涵,对传统的翻译理念提出新的认识(宋志平,2012)。本文尝试以生态翻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教学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联内涵,探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新的路径。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理性的视角研究各种翻译问题的范式。该范式借助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性,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导,以东方生态智慧为支点,以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主张以生态视角综观和描述翻译生态整体(胡庚申,2013)。

1.生态整体性和“适应/选择”理论

生态翻译学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对翻译生态系统进行整体综合研究。翻译生态系统是容纳所有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涉及语言、文化、交际等许多方面的系统。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才使得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综合的思想强调对翻译生态系统和各内部成分的整体性研究。

生态翻译学理论借用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的原理,提出探讨具体翻译问题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并对翻译的本质、过程和方法等一系列翻译现象进行新的解释。“适应/选择”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描述如图1(胡庚申,2013:87)所示。

在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下,翻译活动被理解成由译者主导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循环的过程。

2.生态理性

在生态理性特征的宏观指导下,生态翻译学呈现出一种整体性和关联性思维,强调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依赖,主张用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实现翻译生态的整体协调。翻译生态系统有三个突出的理性特征:注重整体/关联、讲求动态/平衡和倡导多样/统一。

首先,翻译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内部各组成成分相互关联,各相关利益者互动,任何一组成成分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动。其次,翻译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进而实现系统平衡稳定的能力。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通过翻译活动主体与外部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实现的。最后,多样/统一注重同时关注各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

3.“事后追惩”(post-event penalty)

“事后追惩”是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对翻译活动的评价体系的要求。它不是事先对译者提出“说教”、“警告”,而是强调在翻译活动的每一阶段由译者做适应性的选择,译事之后由翻译生态环境所遵照的“汰弱留强”法则对译者和译出不同形式的裁汰。

三、生态翻译模式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翻译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学普遍存在重听说轻笔头的现象。即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要增强学生的翻译能力,2006年起也将翻译题纳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但是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译”的技能始终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接下来笔者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生态翻译模式下的翻译教学系统是一个整合一体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课程等都是该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态因子,各因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以此实现整个翻译教学系统的和谐统一。但实际教学情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翻译教学未被重视,翻译教学生态环境不和谐。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这一生态系统中,学生、教师、课程等生态因子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只有各个生态因子正常发挥各自的作用,整个系统才能实现和谐统一。但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该生态系统的主体部分,在翻译教学生态系统中举足轻重,却对翻译有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英语学好了翻译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作为另一个重要生态因子的教师,仅仅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轻视学生翻译能力的训练。课程在该教学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主体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占的权重较低,因此面临教学内容多但课时少的尴尬局面。

第二,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生态群落主体意识模糊。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群落”指的是翻译活动中涉及的人,以译者为代表(胡庚申,2013:92)。教学活动中的翻译学习者理应属于译者范畴。作为翻译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主体,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忽视自己的主体地位,自身主体意识相对淡薄。目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讲评。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对翻译技巧的讲授,然后完成翻译练习。他们很少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更不会思考自己在翻译技巧运用中的问题。久而久之,教师“满堂言”的教学模式便使学生失去对翻译学习的兴趣。

第三,学生翻译综合能力欠缺,多维角度失衡。生态翻译模式下的翻译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维”转换,即译者在产生译文时,应努力做到原文和译文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等维度的协调平衡。然而,在学生课堂翻译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译文不能实现“三维”转换,只重视语言维而忽略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译例不胜枚举。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字句的理解和翻译上,而不能在语言、文化、交际等方面进行适应性的选择转换。

第四,评价标准单一,关联序链断裂。生态翻译学理论把从“翻译”到“自然界”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认知视野延展的链条称为“关联序链”(the relevance chain),如图2所示。

图2表明翻译与自然界的互联互通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的道理,翻译教学生态系统和社会之间也是紧密相连的,如图3所示。

该链条清楚地表明了教学生态系统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即作为生态主体的学生的翻译作品要得得到社会反馈。反观如今的翻译教学则是闭门造车,学生的翻译作品仅由教师进行讲评,好坏仅凭一家之言。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导致作为生态主体的学生缺乏外界的刺激,更没有竞争可言。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生态翻译模式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一些不足,而2013年翻译题型的难度和权重的增加,尤其是翻译内容又涉及中国文化,这无疑需要我们用全新的思路审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四、生态翻译模式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各生态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进而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存。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是独一无二的核心,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其他生态要素都应该服务于这一核心。

第一,创造和谐统一的教学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认为,各生态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于翻译学习方面。传统的重听说轻笔头的观念应得到调整,翻译能力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翻译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可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一个和谐的翻译教学生态环境。教师可充分利用云端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此弥补课时少、内容多、时间短的缺陷。此外,各式各样的社交网络能更好地实现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及认知工具的生态交互,更好地实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生态系统里翻译主体和翻译生态环境的双向关联互动。

第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和教师是两个最重要的生态要素,二者应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尽管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为中心”,但笔者认为在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肯定的一点是,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起指导和协助的作用。教师可以和学生平等交流,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生态翻译模式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翻g生态环境中各翻译主体间的平等互动。一方面,教师应用整体的眼光看待整个翻译教学活动,进而发挥多重作用。首先,在大学英语有限的翻译教学中融入基本翻译理论、技巧和方法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翻译理论水平。其次,延伸课堂教学空间,加强文化渗入。面对课堂教学中“资源少,内容多,时间短”的情况,教师作为生态翻译教学中的引导者,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课堂的作用,将与时俱进的翻译素材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为应对四级翻译对文化因素的考察,教师应扩充以文化为导向的作品或译论,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从而更好地应对翻译题型的调整。

另一方面,学生不再是课堂活动的配角,而是整个翻译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在教师把控大方向进行指导的同时,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各自独立完成翻译实践;然后通过相互评判,实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凸显教学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系统内部的关联性。生态翻译学强调整体观,所有的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及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而使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胡庚申,2013:102)。英语各项能力是互联互通、相互促进的,应该用整体的眼光看待英语能力的提升。

目前的翻译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子系统缺乏关联性。教师片面强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注重培养人文素养。最近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翻译题型的调整,不仅测试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还考查学生的综合文化涵养。新题型的考试内容涉及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更凸显了文化与语言教学的重要性,这使得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了解,不仅要凸显教学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还要注重各子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此外,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还要关注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真正实现整个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生态系统的和谐关联。

第四,追求多元化的翻译评估体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生态翻译模式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关键一步(宋志平,2012)。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为中心,表现为一种整体性和过程性思维,因此翻译教学系统评价体系也相应地强调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评价系统不应该只是教师对翻译作业的讲评,译文的好与坏也不再由教师一人评定。生态翻译模式下的翻译课堂强调“汰弱留强”的法则,尊重学生的评判和选择。通过学习互助小组的形式,成员可以对彼此译文互相评判,保留优秀译文,淘汰劣质译文,评选出“三维”整合角度最高的译文,实现译文的“优胜劣汰”。与此同时,成员之间可以交流翻译技巧,分享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这种学习互助小组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评判模式,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学习积极性。成员通过互评也能及时收到“社会反馈”,总结教训,提炼经验,从而更好地提升翻译水平。

五、结语

翻译题型的调整,要求在教学中增强文化渗入,注入更多文化因素,而注重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生态翻译学刚好能为此提供新的思路。生态翻译学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视为一个动态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生态因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强调应用整体的眼光统筹整个翻译教学生态系统,发挥每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统一。同时,在生态翻译模式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是平等互动的主体。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翻译题型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程爱群.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104-105.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舒晓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14(2):75-78,95.

[4]宋志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反思[J].民族翻译,2012(3):84-90.

上一篇:小学英语翻转课堂实效性探究 下一篇: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