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爱情”毁灭的人生

时间:2022-07-02 09:11:03

被“爱情”毁灭的人生

[摘 要]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据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的。影片表现了上层社会的贵族夫人安娜与贵族青年渥伦斯基之间的旷世情缘,深刻感人。安娜的悲剧根源令人深思。

[关键词]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根源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在世界文坛上享有极高的盛誉。列宁就曾称赞他的作品是反映俄国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据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拍摄而成的。作为电影,毕竟是有其特殊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在几十分钟内把托尔斯泰深邃的思想完全完美地表现出来。而影片也将一些内容淡化,侧重在表现上层社会的贵族夫人安娜与贵族青年渥伦斯基之间的旷世情缘上,不能说这不是一件遗憾的作品。然而,抛开这不得不有的遗憾,影片的制作可算得上是相当高超的,无论是演员的表演、场景的选择,还是分镜头的设置与切换、故事情节发展的掌控程度……都毫不夸张地称得上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最精彩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影片的片尾,当绝望的安娜,慢慢地向火车走去时,那一段场景表现得非常恰当。演员没有一句台词,却把安娜对人生的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时的画面如同静止,那是安娜心灵的静止,因为安娜的爱情死了。不仅如此,影片还展现了一系列愉快的充满动感的画面:慈祥走过的老人、欢快奔跑的孩子、满脸甜蜜之情而十指相扣的情侣,都一一从安娜的眼前掠过……于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正是利用这强烈的正反对比将安娜此时此刻的绝望与释然完全表现出来。影片让我们感到安娜最后所走的路途虽然很短,但却仿佛经过了一个世纪。好像时间都想挽留住安娜的脚步。然而,最终,还是一切都没有改变,安娜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而生活送给她的却是死亡,再也体会不到她曾为之牺牲了一切的爱情。在没有了爱情的“生”与死的面前,安娜最终选择了死亡。死了就可以解脱了,死了就可以不再忍受那些冷漠言语的蔑视,死了就可以不再担心被爱人遗弃而失去爱情,痛苦就会消失。

影片结束了,让人泪水滑落,扼腕叹息。安娜的人生,似乎被她所追求的爱情毁灭了。假如没有这段不合时宜的爱情,安娜会一如既往地被丈夫“爱”,受人“尊重”,过着养尊处优的贵妇生活。真的如此简单?让我们从她所处的时代谈起,分析她的悲剧人生的根源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剧变。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贵族庄园没落和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结果,剧烈地改变着人们之间的阶级关系。那些名门望族有的已经家道中落,不得不向出身微贱的商人低价拍卖田产或者转向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商人、银行家和企业主发展的势头咄咄逼人,在社会上地位日益显赫。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尤其引人注目。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安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上出现的。她追求爱情的行动恰好和俄国社会的变革相呼应,代表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要求,反映了妇女追求新生活的愿望,所以安娜是一个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女性。她外表美丽高贵,举止沉静优雅,内心单纯善良。她不同于上流社会中的那些靠男人养活的社交界的“花瓶”,与当时上流社会的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相比,她有真诚、善良和率真个性,她渴望的是真正的爱情,并且敢于追求真正爱情。当她沉睡多年的爱情之火被渥伦斯基的热情点燃之后,她不顾强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向她的丈夫提出离婚,和心爱的人私奔。在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她所谓的真挚自由爱情也变成了背叛,安娜的内心无法得到平衡,最后走向死亡,以死来解脱一切。

但是如前面所提到的,安娜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人们迷茫但又在奉行着古老的规范。虽然资本主义势力正在迅速崛起,可封建势力还很强大。在上流社会里,贵族阶级之间尔虞我诈,伪善残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在那里没有真诚也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只是贵妇与情人之间的偷鸡摸狗和打情骂俏,男女之间更多的是追逐猎艳、征服和虚荣所带来的刺激。典型的代表就是莉姬娅伯爵夫人和培脱西公爵夫人,她们分别代表着伪善和堕落。莉姬娅伯爵夫人口口声声地宣扬着所谓的仁义博爱、拯救、宽容等基督教义,然而却在生活中处处为难安娜,就是她最后使得安娜陷入“抛夫弃子”的境地。她是冷酷虚假的代表。而培脱西,她对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感情最初是赞同的,因为她认为那只是贵族男女之间寻常的寻欢与调情,并不有伤风化,也不会损伤“正派人的体面”。然而当她知道安娜可以抛弃家庭,置丈夫与儿子于不顾的时候,培脱西和她的社交界便认为安娜违反了封建社会的礼法,对她关闭了所有的社交界的大门,让整个上流社会都公开蔑视她,嘲笑她,把她看成是堕落的不道德的坏女人。而培脱西自己则过着有丈夫又有情人的生活。就这样,安娜便被冷漠的上流社会“放逐”了。单纯善良的安娜在这重重的压力下,几近崩溃甚至变态。当各种压力让她无法承受时,她选择了走向死亡。安娜死前的喃喃自语便是对这个束缚她迫害她的宗教礼法的控诉:“一切都是讨厌的……这些教堂,这些钟声,这种假惺惺的做作,都是为了什么?无非是为了掩饰我们彼此之间的仇恨……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不仅是上流社会的伦理制度和保守的风俗习惯导致了安娜的悲剧,就连当时所谓的最公正的法律也加剧了安娜的悲剧色彩。法律是虚伪的,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相适应,只是在维护封建宗法关系。安娜想要离婚就必须让法律宣判她“有罪”,并且离婚后再也没有权利来结婚。而当时的绅士贵妇们,却可以找情人调情,肆无忌惮。

残酷的社会、虚伪礼教、人们的尔虞我诈正是安娜一步步走向绝望、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社会中,安娜不可能拥有自己幸福的婚姻,所以婚姻的不幸也是导致她的悲剧的重要原因。

安娜年幼时由姑妈做主,嫁给了大她20多岁的卡列宁。长辈们只考虑卡列宁仕途得意,却从来没有人关心安娜是否幸福。这桩封建包办的婚姻为安娜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安娜是一个十分重视精神生活的人,认为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追求幸福,而卡列宁却恰恰不能给予她精神上的幸福。卡列宁是个伪君子。他毕生追求只为功名。这使他变成了一个冷漠、机械、死板和虚伪的人。安娜是在饱受了他的精神折磨之后才看清楚的。他需要安娜,并不是出于爱,而是把安娜当做一种美丽的点缀品。他在生活中对她冷漠无情,连对她说的话也是公文气十足。安娜说他:“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就是他灵魂里所有的东西。”卡列宁的确卑劣伪善,为了怕丢丑影响前程,他不敢到法庭去公开离婚。他要保全面子又不敢和渥伦斯基决斗,为了表面的虚荣竟不顾尊严,要求安娜表面上维持家庭的体面而允许她背地里。他看准安娜不忍抛弃儿子的感情上的弱点,既不同意离婚,也不许她带走儿子,让她长期处于不合法的地位,而这正是对安娜最痛苦的精神折磨。他用她的一生,连同她的生命作代价,来维护他的“体面”,实际上也是在维护封建的礼教和传统。他就是旧制度的化身。

上一篇:论美国影片《21克》对线性结构的颠覆 下一篇:浮世绘中的美学:解读《美国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