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研究

时间:2022-07-02 06:58:25

我国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研究

摘要:基于我国资本市场“微利现象”,以1998—2009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微利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研究表明:微利上市公司同时存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并且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微利公司调增利润的主要手段,微利公司的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比非微利公司平均高3%或4.6%,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平均只高1.5%,为我国资本市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存在性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微利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2.5;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12-0023-06

一、引言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独特设计,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显著的“微利现象”。1998—2009年ROE处于[0,1%]区间(微利区间)的上市公司数量共有970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为5.78%,而ROE处于[-1%,0)区间的(微亏区间)上市公司却不到30家,所占比例仅为0.13%。在2001—2003年,平均有65%的亏损公司在阈值0点处进行了盈余管理并达到了避免报告亏损的目的(吴联生,2005)[1]。那么,这些公司采用了哪些盈余管理方式,各种盈余管理方式的采用程度如何,对于这一问题目前还鲜有研究。许多研究验证了我国微利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胡玮瑛等,2003[2];周晓苏,2004[3];干胜道等,2006[4]),也有研究发现微利公司存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张俊瑞等,2008[5];朱朝晖,丛丽莉,2011[6])。但是,以上研究都是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进行的单独检验,并没有将这两类盈余管理方式结合起来,微利公司是否同时存在两类盈余管理方式以及两类盈余管理方式采用的程度及其二者之间的联系,目前研究还没有涉及,而对此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微利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监管者识别和防范微利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研究微利公司是否同时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以及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采用程度。

二、文献回顾

盈余管理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Healy & Wahlen,1999)[7]。从盈余管理的实现方式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Schipper,1989)[8]。前者是通过会计手段(主要是会计政策)实现的,而后者则是通过有意安排真实的交易活动实现的。自Healy(1985)和DeAngelo(1988)从应计项目视角研究盈余管理以来,应计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9-10]。然而,随着Healy & Wahlen(1999)和Dechow & Skinner(2000)指出管理者除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外,还可能会采用加速销售和延迟已有研发计划、减少当期的研发费用和维修费用等真实活动来操纵盈余,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才受到关注[7,11]。国外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12-17]。

对于应计盈余管理,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也主要集中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存在性和具体方式研究上。张俊瑞等(2008)以及朱朝晖和丛丽莉(2011)借鉴Roychowduryd(2006)的研究方法,证实了我国微利公司存在基于保盈动机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5-6,13]。李增福等(2011)发现在股权再融资及定向增发过程中,上市公司同时使用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18]。李彬和张俊瑞(2010)发现上市公司利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实现现金流量扭负目标[19],赵景文和许育瑜(2012)也发现,上市公司会出于税收筹划目的对盈余管理方式进行选择,但没有发现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被采用[20]。

微利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迹象。但是,微利上市公司是否同时存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还是只偏好其中一种,以及这两类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现有文献中还鲜有涉及。本文以微利公司为研究样本,同时研究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采用程度,并比较我国微利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偏好。

三、研究假设

已有研究发现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两种方式可以相互替代使用,管理者可以通过一种方式或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实现盈余管理目标(Barton,2001[14];Pincus & Rajgopal,2002[15])。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偏离,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决策很难区分,不易引起审计师和市场监管者的注意,随着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制度的完善,管理者更偏好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Graham et al.,2005)[12]。但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是通过不同的交易处理来调节利润的,只能在会计年度内使用,而且不能对盈余管理的后果进行准确控制。而应计盈余管理由于是通过更改会计估计或会计政策调节应计利润,可以在会计年度终了后财务报告日前进行,相较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应计盈余管理对利润的影响更快速而且能准确控制(Zang,2011)[21]。因此,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下,微利上市公司很可能同时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调节利润以避免亏损。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微利公司同时存在显著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

四、样本选取与模型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本文选取1998—2009年所有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共15 196个有效年度样本,按下面步骤对数据进行筛选:(1)由于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对数据的连续性要求(最少三年),删除数据不连续年度样本2 139个;(2)删除收入为负或为0的年度样本57个;(3)删除股东权益为负或为0的年度样本477个;(4)删除其他数据不全的样本19个,剩余有效年度样本12 504个,共1 572家上市公司。

本文对应计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采用分年度分行业估计,因此对上述12 504个有效年度样本按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划分的行业分类进行分年度分行业统计,共拆分成144个有效年度行业样本。为保证模型估计的可靠性,剔除掉公司数目不足12个的年度行业样本12个,还剩122个年度行业样本,有效年度样本为12 305个,平均每个年度行业约有不低于100个的样本量。

本文将净资产收益率ROE处于[0,1%]这一区间的上市公司界定为微利上市公司,全行业12 305个样本中共有674个样本为微利上市公司。

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设计

1. 被解释变量。(1)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应计盈余管理有多种计量方式,但相关研究表明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的计量结果最为准确(Dechow et al.,1995)[22],因此本文选择截面修正Jones模型计量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应计盈余管理程度。

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中,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估计模型如下:

NDAi,t = ?鄣1■+?鄣2■+?鄣3■+εi,t(1)

其中,NDAi,t是公司i经过第t-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的第t期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驻Si,t是公司i第t期与第t-1期营业收入差额,?驻RECi,t是公司i第t期与第t-1期应收账款差额,PPEi,t是公司i第t期期末的固定资产原值,Ai,t-1是公司i在第t-1期期末的总资产。?鄣1、?鄣2、?鄣3是不同年度-行业的特征参数,其估计值是由模型(2)回归估计取得。

■ =?鄣1■+?鄣2■+?鄣3■+εi,t(2)

其中,TAi,t是公司i第t期的总应计利润,其余数据解释与模型(1)相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TAi,t/Ai,t-1-NDAit。

(2)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计量。常见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三种:销售操控、费用操控、生产操控。本文借鉴Roychowdhury(2006)和李彬等(2009)的研究,采用异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异常酌情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分别计量上述三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13,23]。具体估计模型如下:

■ =?鄣1■+?鄣2■+?鄣3■+?鄣4■+?鄣5■+?鄣6■+εi,t(3)

■ =?鄣1■+?鄣2■+?鄣3■+?鄣4■+εi,t(4)

■ =?鄣1■+?鄣2■+εi,t(5)

模型(3)中,CFOi,t表示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TCi,t表示现金流中相关的税费开支,ECi,t指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OCi,t表示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模型(4)中,PRODi,t表示制造成本,即t期的销售成本与t期和t-1期的存货差额之和;模型(5)中,DISXi,t表示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之和,其他变量解释同模型(1)。

与Jones模型类似,异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R_CFO)、异常酌情费用(R_DISX)和异常生产成本(R_PROD)分别为各自的实际值减去上述模型估算出的正常值。

一家公司可能会同时使用多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手段,总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应为上述三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之和(下文用RM表示)。由于一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其他真实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如扩大生产不仅导致当期异常高的生产成本,也会导致异常低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因此三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之间具有抵消作用,为了尽量避免这种影响,本文分别用以下两种形式表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程度:RM1=(-1)*R_DISX①+R_PROD,这里只考虑异常酌情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是因为扩大再生产也会导致当期异常低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如加入R_CFO,可能会导致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虚增;RM2=(-1)*(RDISX+RCFO),由于异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不仅由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引起,也可能由销售操控等引起的,因此在RM2中考虑到了其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引起的异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

2. 解释变量。以企业是否处于微利区间作为被解释变量。SUSPECT是哑变量,当样本公司处于微利区间时取值为1,否则为0。

3. 控制变量。已有研究表明,公司规模(SIZE)、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率(MTB)和总资产报酬率(ROA)是影响盈余管理程度的重要因素。其中,SIZE是总资产的自然对数。由于被解释变量Yt是对正常值的偏离,为提高模型估计的准确性,也为了控制行业影响,各控制变量取值为样本公司实际值与各年各行业样本平均值的偏离值。

(三)模型设计

根据研究假设,相较于非微利公司,微利上市公司应存在显著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特征,为此构建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Yt=?鄣+β1(SUSPECT)t+β2(MTB)t-1+β3(ROA)t+β1(SIZE)t-1+εt(6)

在模型(6)中,因变量Yt是样本公司根据前文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计算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异常现金流(R_CFO)、异常生产成本(R_PROD)和异常酌情费用(R_DISX)及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RM1和RM2)。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盈余管理模型计量结果

应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分别对122个年度行业样本进行估计,得到各模型的平均系数、模型拟合度R2和相关系数均值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R_PROD估计模型的拟合度最高,达到了90%,与Roychowdhury(2006)②的计量结果89%相当,R_CFO和R_DISX的模型拟合度分别为34%和19%,说明模型拟合较好,应计盈余管理模型为10%,与Roychowdhury(2006)的计量结果相比,没有Roychowdhury(2006)的计量效果好,但总体趋势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盈余管理模型估计的可信性[13]。

(二)相关性分析

表2列示了1998—2009年12 305个有效年度样本对应的盈余管理相关变量的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单位资产总应计利润(TA/A)和单位资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CFO/A)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与基本会计理论相一致。

DA与R_CFO显著负相关(-71.9%和-63.1%),与R_PROD显著正相关(22.4%和13.9%),与R_DISX显著负相关(-8.1%和-8.6%),说明(1)我国上市公司为了实现盈余目标同时采用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2)某一盈余管理活动会同时影响其他盈余管理活动,如扩大生产不仅造成当期异常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增大了可操控性应计利润。R_CFO与R_PROD显著负相关(-32%和-32.9%),与R_DISX显著正相关(7.2%和3.8%),R_PROD与R_DISX显著负相关(-36.8%和-43.5%),这与前文的分析一致,扩大生产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了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减少酌情费用的同时也会增加现金流,某一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手段会对其他手段的计量产生影响。

(三)微利公司与非微利公司的均值和中值比较

表3为1998—2009年的微利公司样本与剩余总体样本的相关会计数据的均值和中值比较结果。由于资产总额与销售收入高度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89.5%,Spearman系数为81.9%),所以CFO/A、PROD/A和DISX/A相当于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生产成本和酌情费用与销售收入的比值。从表3中可以看出微利公司的CFO/A和DISX/A均显著低于非微利公司,均值差异分别为3.2%和2.8%,中值差异分别为2.8%和1.6%,与前文分析一致,存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公司具有较低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和酌情费用。

微利样本公司R_CFO和R_DISX要显著低于非微利样本公司(均值差异分别为-1.5%和-2.3%,中值差异分别为-1.2%和-1.5%),R_PROD要显著高于非微利样本(均值差异何中值差异分别为3.9%和3.0%),说明微利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要显著于非微利公司。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结果也显示出微利公司的总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平均程度要比非微利公司高到6.2%和3.9%(中值差异分别为4.7%和2.8%)。

但是经过前期总资产调整的总应计利润(TA/A)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均值和中值并没有显著差别,这可能是因为剩余总体样本并不是一个很纯净的对比样本,其中不乏存在一些其他盈余管理动机很强烈的公司。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无论是微利公司还是非微利公司的平均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都很低,均不超过1%,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样本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并不明显,另一种可能是样本公司中存在向下盈余管理的公司,而使得均值和中值的比较存在误差。为进一步验证,将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化(ABSDA),则微利公司的平均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达到6.9%(中值为4.7%),显著高于非微利公司的5.2%(中值为3.7%)。

(四)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回归模型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中第1列是因变量Y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回归系数,自变量SUSPECT系数为0.015,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微利区间上市公司单位资产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平均要比非微利区间样本公司高1.5%。

第2列和第3列是因变量Y为R_CFO和R_DISX的回归系数。R_CFO对应的SUSPECT的系数为-0.008,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微利样本公司单位资产异常现金流要比其他公司平均少0.8%。这个差异是非常大的,因为剩余总体样本的单位资产现金流均值仅为5.9%。R_DISX的SUSPECT的系数为-0.023,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微利区间样本公司单位资产的异常酌情费用要比其他公司平均少2.3%,而剩余总体样本的单位资产现金流均值仅为9.2%。这说明相较于非微利公司,微利样本公司存在显著的销售操控和费用操控行为。

第4列为R_PROD的相关回归系数结果,其对应的SUSPECT的系数为0.023,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微利区间样本公司单位资产异常生产成本平均要比其他公司多2.3%,剩余总体样本的单位资产现金流均值为64.6%。说明微利公司存在于与生产成本相关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导致其异常生产成本要高于其他利润区间样本公司。

第5和第6列为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的回归系数结果。RM1和RM2对应的SUSPECT的系数分别为0.046和0.03,均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微利区间样本公司单位资产的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要比其他公司平均高到3%或4.6%;且与DA的1.5%相比较说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微利公司调增利润的主要手段。

六、结论

本文以我国1998—2009年深市和沪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微利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研究发现,微利上市公司同时存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微利公司调增利润的主要手段,微利公司的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比非微利公司的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平均高3%或4.6%,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平均只高1.5%。所以,对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而言,识别和防范微利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更为必要,并且已有研究表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负向影响更为深远。

注释:

①因异常酌情费用是负向的影响,其越小表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而异常生产成本越高则表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为了避免求和导致二者影响程度相互抵消,故此将异常酌情费用乘以(-1),表示异常酌情费用越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②Roychowdhury在其“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一文中对1987—2001年416个年度—行业样本进行模型估计,得出的异常生产成本、异常CFO、异常酌情费用及应计盈余管理模型的平均模型拟合度R2分别为89%、45%、38%和28%。

参考文献:

[1]吴联生.盈余管理与会计域秩序[J].会计研究,2005,(5):37-41.

[2]胡玮瑛,徐志翰,胡新华.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统计分析[J].复旦学报,2003,42(5):807-814.

[3]周晓苏.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微利企业利润质量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4,(2):52-57.

[4]干胜道,钟朝宏,田艳.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6,(6):59-64.

[5]张俊瑞,李彬,刘东霞.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保盈动机的经验证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27(5):918-927.

[6]朱朝晖,丛丽莉.基于保盈动机的经营激动真实盈余管理研究[J].管理论坛,2011,(12):27-29.

[7]Healy,P.M,Wahlen,J.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9,(4):365-383.

[8]Schipper,K.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3(4):91-102.

[9]Healy,P.M. 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7):5-107.

[10]DeAngelo,L.E. Managerial Competi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Use of Accou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roxy Contes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8,(10):3-36.

[11]Dechow,P.M,Skinner,D.J. Earnings Management: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Practitioners and Regulators[J]. Accounting Horizons,2000,(14):235-250.

[12]Graham,J.R.,Harvey,C.R.,Rajgopal,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40):3-73.

[13]Roychowdhury,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

[14]Barton,J. Does the Use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Affect Earnings Management Decision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1,76(1):1-26.

[15]Pincus,M.,Rajgopal,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ccrual Managgement and Hedging:Evidence from Oil and Gas Firms[J].The Accouting Review,2002,77(1):127-160.

[16]Cohen,D.A.,Dey,A.,Lys.T.Z. Rela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od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757-787.

[17]Cohen,D.A.,Zarowin,P.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2-19.

[18]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2):49-56.

[19]李彬,张俊瑞.实际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来自销售操控的证据[J].管理评论,2010,(9):84-92.

[20]赵景文,许育瑜.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J].财经研究,2012,(1):135-144.

[21]Zang,Amy Y. 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 Manipulation[R/OL].(2007-3-1)[2013-8-1].http:///abstract=961293 or http:///10.2139/ssrn.961293.

[22]Dechow,P.M.,Sloan,R.G.,Sweery,A.P.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5,(2):193-225.

[23]李彬,张俊瑞,郭慧婷.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09,(6):99-107.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f profit of listing Corporation in China

Hou Xiaohong, Tang Zuwei, Zhao Lingmin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 Beijing 221116, China)

Abstract: China's capital market "phenomenon based on profit", from 1998 to 2009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two city A shares non-financial listing Corporation as a sample, we use the method of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o research the profit the listing Corporation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rofit listing corporation exits the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real activities earnings management two ways, and real activities earnings management is the main means of profit of the company increase profit, the profit company than with the company's overall real activities earnings management degree average 3% or 4.6%, but the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degree average only 1.5% higher, as China's capital market real activities earnings management existence provides new empirical evidence.

Key words: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e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Profit listing corporation

上一篇:手机媒体对公民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下一篇:公共关系语境下检察公信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