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三导课堂 促有效学习

时间:2022-07-02 09:32:56

创『三导课堂 促有效学习

一、优化导学策略,促进学生有效自学与思考

“导学”是学生按照导学提纲上的要求自学,实现“先学后教”。学生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直接挂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去完成各项任务。因此 “导学”的策略是在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用恰当语言或借助多媒体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引导和疏导。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开发思维,“导”包括导趣与导法。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地自学与思考。导学的过程是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等角色作用的充分体现。

(一)导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时启动思维的起点。教师怎样才能把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呢?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把学生从童话故事情境或儿童游戏情境引导至抽象多变的数学世界里。也可以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地自学与思考。

关于“植树问题”的教学,学生利用课堂上提供的材料寻找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画线段的方法,解决在5米、10米、15米、20米等长度的公路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苗的问题。随后,教师可抛出问题――如果要解决计算长度为1000米的公路边植树,也能用画线段的方法吗?该怎么解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产生进一步探索更便捷方法的欲望。在学生对植树问题产生了兴趣后,接着让学生观察、讨论、寻找规律、发现种植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找出答案。同时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这种方法学生不但容易掌握,而且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导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课堂教学的过程主要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千变万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学习技能。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一课。笔者采用枚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先假设鸡兔各自的只数,接着验证之前假设的腿的总数是否对,再不断加以调整。通过类似的方法不断假设、验证、调整,最终得出问题的结果,这种解题思路并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只要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顺势思考即可。教师要做的,是牵引学生从表面看来并不相同的枚举结果中找出共同的地方――有序。有序的假设、验证与修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数学方法之一。这种枚举法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最朴素、简单的方法,这种方法学生不但容易掌握,还能启发和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优化导疑策略,促进学生有效质疑与释疑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教师在处理导疑环节时需采取一定的策略,才能促进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因此在“三导”课堂教学中要贯彻“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让学生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一)在关键点处质疑

抓住关键内容质疑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123×205”的简便算法,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时十位上数0与123相乘可省略,百位上数2与123相乘的积的末位与哪一位对齐。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质疑:计算“123×205”时哪一步可以省略?百位上的数乘的积的末位应写在哪里?为什么?使学生能够围绕教材关键进行思考,从而有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二)在重难点处质疑

教师在重难点处质疑,有利于学生解决学习困难。例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商中间有“0”是难点,学生对算理不理解或是疏忽大意都会出现错误。教师需要在“什么情况下用0展位”和“什么情况下商为0”这两个地方提出质疑,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弄清算理。

(三)在易混点质疑

在易混处质疑有利于进行检查,反馈则强化了新知。在该处质疑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中概念、原理的领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例如,“两位数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相关知识。学生在进位或不进位上容易发生混淆。因此,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使学生加深理解两位数加法原理,巩固了所学知识。

值得提出的是,质疑不是什么都问,导疑也不是什么都讲。导疑的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导练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巩固与应用知识

导练这个模块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环节。导练时采取一定策略,能使学生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导练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当堂进行巩固练习,优化练习策略。练习在“精”与“活”环节上做文章,教师通过寻找新旧知识与学生思维的最佳结合点进行训练,精心选择训练点,精心编制习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举一反三,形成数学思维,进一步生成新问题或新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巩固和应用。

(一)反馈评价

1. 反馈形式多样:学生可以用实物投影,也可以用手势,还可以上台演示学习成果等。2. 反馈有层次性。将错误类型相同的答案集中起来讲评,避免了对学生的重复追问。3. 反馈要有针对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体现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此时,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加以鼓励和提升。同样,练习中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对此,教师应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纠正。4. 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给予指导、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提升数学素养。

(二)拓展延伸

1. 学生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的收获。2.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举一反三,形成数学思想,生成新问题或新学习内容。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要根据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设计趣味性、层次性、弹性和开放性并存的练习方案,以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上教师要做到:练习要有目的性――练习要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设计,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练习要有现实性――练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设计,有利于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练习形式要有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习设计要有弹性和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从不同方向寻求最佳策略;练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数学思想。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上一篇:新教育的一盏灯 下一篇: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