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

时间:2022-07-02 08:55:5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和谐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围绕“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展开讨论。

一、分析教材,学习目标立体化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在数学学习目标中,不仅包括结果目标,还应该包括过程目标。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应该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体会其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学会从数学学科层面的“四基”和“四能”两个角度分析教材,在理清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挖掘分析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通过知识的学习所能积累的活动经验;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通过设计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拟定出立体的学习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例如,北师大版“小树有多少棵”(即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一课,本课的基础知识是“计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基本技能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本节课蕴含着推理思想中的转化思想,即把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问题转化为一位数乘一位数(即乘法口诀)的问题;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经验,即乘法口诀经验。本课的“四能”主要体现在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小数有几棵”等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师就能够拟定一个合适的、立体的学习目标。

二、设计教学,学习起点情境化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相关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此同时,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学习起点时,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该情境不仅必须具备数学信息,还必须蕴含数学问题,为具备“四基”和“四能”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奠定十分重要的情境基础。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逐步提供相应的数学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奠定基础,使课堂有利于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和学习。

同以北师大版“小树有多少棵”一课为例。教材呈现的情境图是“植树”,其中不仅有“每捆20棵”,还有“每车500棵”等数学信息。教师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就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起点设置在“植树”的情境中,但却又不宜让教材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同时出现。就如,教师可以先出示“每捆几棵”的数学信息,再出示“每车几棵”的数学信息。为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奠定问题情境的重要基础。

三、启发思考,学习过程问题化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创设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再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或讲授,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或是开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其意图在于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听讲与思考,最终学会学习。

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将知识的学习过程问题化,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启发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从而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同以北师大版“小树有多少棵”一课为例。本课可以通过呈现“植树”情境,首先提供“每捆20棵”的数学信息,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3捆有几棵?”等问题,从而引出“20×3=?”的数学问题,再通过“数线”等方式分析并解决问题。接着,教师通过启发学生观察比较“20×3=60”和“2×3=6”两个算式,让学生感悟“20×3=60”可以转化成“2×3=6”的乘法口诀,从而体会推理思想中的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然后,再把教材中的“每车500棵”改为“每车200棵”,从而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3车有几棵?”等问题,进而引出“200×3=?”的数学问题,再通过“数线”等方式分析并解决问题。接着通过启发学生观察比较“200×3=600”和“2×3=6”两个算式,让学生感悟“200×3=600”也可以转化成“2×3=6”的乘法口诀。同时,引导学生全面观察2×3=6、20×3=60、200×3=600这三个算式,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变了”与“什么不变”让学生发现这些乘法算式中一个乘数变了,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变了,但都可以转化成“2×3=6”的乘法口诀,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抽象思想中的“变中不变”思想。

要确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能只关注“双基”,采用传统方式、方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而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自觉从“四基”与“四能”的目标要求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和启发思考,让学生在知识技能习得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以及数学内部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实现立体学习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上一篇:初中音乐基于“互动教学”的创新研究 下一篇:给新编辑的12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