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实景侗族歌舞《坐夜》舞美创作谈

时间:2022-07-02 07:15:32

大型实景侗族歌舞《坐夜》舞美创作谈

[摘 要]本文从大型实景侗族歌舞《坐夜》推出的时代背景,文化依托和市场定位,情景构架,舞台设计创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演出场所考察和改造设计,舞美设计与场馆的有机结合,水、雾效果的应用,玻璃钢新材料尝试和“虚实结合”的视频影像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创作全过程的阐述。同时对舞美设计实施过程中的前期的力学结构论证和材料试验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实景演出 行歌坐夜 景中景 楼中楼 解构

大型实景侗族歌舞《坐夜》是以侗族婚恋、劳作为线索的一台经典演艺。弥补广西东北部地区侗族旅游文化演出的空缺。大型实景侗族歌舞《坐夜》的推出是继《 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在广西旅游文化影响的一次延伸,也是填补三江侗乡旅游夜间没有娱乐项目的空白。侗族有三宝,鼓楼、花桥和侗族大歌。 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民族差异感强的独特的侗族文化。行歌坐夜是侗族唱歌交往,青年恋爱求偶的一种方式。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坐夜》由序曲侗族大歌、喊姑娘、闹姑娘、坐夜、姑娘节、多耶团团六个篇章组成。《坐夜》是一条线,通过走寨、喊门、闹姑娘、坐夜等贯穿整台演出。让观众体验到最真最淳的侗族风情,全景再现侗族“行歌坐夜”这一传统恋爱习俗。

一、舞台创作设计

1、演出场所考察及改造设计

实景演出的舞台空间设计和常规舞台空间设计(戏剧、歌舞等舞台设计)的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常规舞台设计是以镜框式舞台作为演出空间的载体进行创作设计,镜框式剧场虽然有大小之别,但它的演出空间是相同相类似的,是一个固定的室内演出空间,因此限制性相对于实景演出来讲是比较大的。实景演出是根据节目的需要再确定与之相吻合的演出空间环境,在现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场景改造设计。

《坐夜》演出场所确定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广场对面的侗乡鸟巢。这座具有侗族特色场馆,四周屋檐的牛角上有千只鸟的模型,像似百鸟归巢的形态,故称“侗乡鸟巢”。在设计创作之初,首先对演出场所进行了现场观察,对侗乡鸟巢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挖掘出鸟巢建筑的特色成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融合到舞台设计的组成部分,这将是舞台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第一次走进侗乡鸟巢,为其壮观的气势所惊叹,侗乡鸟巢始建于2009年6月,次年8月竣工,高27米,直径88米,整体建筑依山呈中心圆的方式建造,鸟巢的原始基座与古罗马剧场的形状极其相似,俯瞰整体建筑大形有相似与客家土楼,是一个以中心圆为中心点向上延伸建造的19级看台,看台第一级由9根直径40厘米,高12米的原杉木立柱支撑,其它主梁立柱以中心圆向放射状构建4层立柱支撑结构,上施梁枋,牵制成为一环形大“间”(观众席),整个建筑以中国传统梁架结构方式建造,柱与枋连接处以穿斗式的工艺方式,这个木结构没有用一颗钉子,在当今世界唯一最大最罕见的单体木结构建筑。即保留了侗族传统的工艺技术,也吸取了侗族建筑的精髓和灵魂。侗乡鸟巢是一个新时代杰出的木结构建筑。2010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基尼斯之最,被建筑学家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最新成果”。

2、“楼中楼”、“景中景”与场馆建筑的有机融合

既然《坐夜》演出的场地定在侗乡鸟巢这个特殊的建筑环境当中,鸟巢本身壮美的景观将作为舞美设计之中的元素之一,如何能够巧妙的融合,是这台实景演出舞台设计成败的关键所在,融合的恰到好处,将会为舞美添油加醋,画龙点睛。弄不好反之就是弄巧成拙。

首先在整体设计构思上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构建一个“楼中楼”、“景中景”的格局,把鸟巢屋顶结构纳入侗寨群楼之中,形成一个远景侗寨群楼的大包围圈,在大包围圈中鸟巢的中心露天区域再设计主体舞台和各组单独的侗寨寨楼,形成近中远层次分明的侗寨群。利用现场环境改造的方式,巧妙的把鸟巢场馆屋檐瓦顶融入到舞台设计环境之中,实现“景中景”、“楼中楼”的特殊格局效果。打破场馆的空间局限性,把环境空间向自然之外的环境空间进行扩张和延伸。

3、舞美设计的主导思维是建造“项圈舞台”和“水景侗寨”

侗族是一个歌舞之乡,银饰之乡,侗寨依山傍水而建。《坐夜》是一台以歌舞表演为形式的旅游演出,歌舞表演需要一个大的表演区域空间。主体舞台的设计的形象种子来源于侗族姑娘在盛大的节日和庆典时佩戴在脖子上的银饰项圈,对银项圈进行打散重构,分三层呈阶梯状从鸟巢右边5米高处环鸟巢中心圆360度由高向低盘旋而下,形成一巨大的倾斜状项圈造型舞台(一下或简称主舞台)。主舞台的高低落差达到5米,形成有高有低错落丰富的舞台表演空间。舞台盘旋的顶部又像是一座横架鸟巢东西的一座大桥。在项圈平台后区斜面设计一个跨度25米斜线瀑布,利用水池中的水,通过水泵制作循环系统,制造人工瀑布,在瀑布和舞台前区设计雾效系统。瞬间大雾可以覆盖整个舞台,形成雾海效果。

在主舞台中心后区设计一个由29层梯级构建的LED屏幕。通过影像视频配合演员的表演,达到实景和虚景的完美结合,创造神秘的效果。在前区设置7米宽的水池,水池环主舞台360度,构成一个3面环水一中心的景观舞台。在水池中暗藏轨道,机械装置竹排在前区水域可以自由通行。主舞台的左侧构建6栋实景侗族寨楼,结合高低蜿蜒的青石板路,形成侗寨寨群。主体舞台的右边,以一棵高11米,宽28米横跨观众席和水池的苍天大榕树,榕树的周围分布着蜿蜒向上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周围设置禾凉和水车。透过榕树枝干的后区到达主舞台的高点处,建造一个高9米宽6米的侗族鼓楼。鼓楼和鸟巢瓦顶形成前呼后应,相得益彰。使整个舞台呈现有树有水、有雾、有桥、有竹排、有人家的水景侗寨。

4、玻璃钢新料的应用

材料是舞美设计的一种语言,也是创新的一种手段。日本著名舞台设计家高田一郎指出:“作为一个舞台美术家,我们的使命就是探究戏剧演出所必需的、那个特定的“物”,并使之恰当的呈现与舞台上,最终达到将舞台的真实传达给观众”。而这个“物”是物体原本和它所具有的材质特性。

上一篇:阿多诺新音乐理论研究历史与现状探究分析 下一篇:“活化”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