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爷爷闻一多有诗样的人生和性格”

时间:2022-07-13 04:14:20

闻亭:

1980年生,是闻一多的次子闻立雕(又名韦英)的孙女。在北京景山学校上小学、初中、高中,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本科、硕士、博士,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师,教授留学生汉语。曾囊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高校)一等奖、最佳演示奖、最佳教案奖、最受学生欢迎奖。

诗样人生:创办学生团体、办杂志、拍戏,还在十几个学校任过教

闻亭是个典型的北京女孩儿,说话特利索,笑起来也特爽朗。

闻亭的名字是太奶奶取的,清华大学里有个纪念闻一多的亭子就叫闻亭。

12点半下课,2点多开完会,还没来得及吃饭,闻亭便开始接受我们的采访,地点就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这是她最有归属感、幸福感的地方。闻亭还特意在笔记本上提前总结了一下她所了解的太爷爷——“他有着诗一般的人生,诗一般的性格。我先从人生开始说吧!” “大家了解得最多的可能是《最后一次演讲》,前脚跨出门去,后脚便再未跨回来。他的牺牲其实和他诗人般的人生息息相关。家人、友人都曾提醒过他后果,可他仍义无反顾。我相信如果再让太爷爷选择一次,即便是知道一大家子人都会失去他,他还会那么做。”

对于太爷爷闻一多的人生,80后的闻亭有更为有趣的视角和时髦的表述语言:“你看!他组建过若干个学生团体,创办过很多杂志,可能这个月办了这个杂志,下个月就办了另外一个;他为失学儿童办过学校;在清华时他就拍过戏,在美国留学时还和余上沅、赵太侔等拍过英文古装戏《杨贵妃》,他做舞台设计,将中国戏剧介绍到了美国。结果一时拍戏兴起,美国学校没毕业就回国建北京艺术剧院来了,后来这事儿黄了,他才开始教绘画、教文学;太爷爷曾在十几个学校任过教,真是了不得!他涉足文学、艺术、政治等诸多门类。后来又成了民主斗士,别人都觉得他怎么一下子就变了,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他就是这样,很感性,很极端,人生非常富有戏剧性。 ”

诗样性格:因为梁实秋寄来的科罗拉多大学的风景照就拎着箱子转学而去

很少有人知道闻一多大学学的是美术。早在清华,他就给学校的杂志画过插画,而且还进行过书籍装帧的实践并发表相关评论。当初去美国留学,他先去了芝加哥艺术学院,随后又去了著名的纽约艺术学院。可当他收到梁实秋从科罗拉多大学寄来的几张风景照就立刻拎着箱子转学,去找好朋友了,“把梁实秋都吓了一大跳”。“他就是这样,随着诗的感觉在行走。”闻亭说得津津有味。

闻亭带来了《闻一多画传》,里面有很多他为好友徐志摩、梁实秋著作设计的封面,给潘光旦的书画的插画《对镜》至今看来仍很前卫。闻亭说:“他是个追求极致的人,也喜欢用强烈对比的色彩。就连书房,都刷了黑漆,题了金字。”

在穿衣打扮上,闻一多也很有感觉。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时而西服革履、戴着礼帽,时而穿着满身油彩的画衣,蓬头垢面;回国后,他换上了长衫,抗战期间,他蓄了八年须,颇有艺术家的风度。

闻一多有个雅号“何妨一下楼”先生,就连结婚的时候,都在书房看书忘了下楼。在闻亭看来,倒不是说太爷爷多刻苦,而是他一旦进入了某一种境界,他就要在里面尽情地感受、徜徉。

诗人的性格,体现在闻一多对事业的追求中,也同样蕴藏于他的家庭生活中,由于是包办婚姻,闻一多开始强烈反对,但爱上了便再也不愿离开。妻子种菜,他去除草;妻子织毛衣,他在一边欣赏,这种情意浓浓的幸福也遗传给了他的后代。

对于子女,闻一多格外疼爱。闻亭从爷爷那儿得知,爷爷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太爷爷从来没打过他和其他孩子。“有一次太爷爷刚要下手,我爷爷批评他:讲民主的人怎么能打人呢!后来太爷爷还承认了错误,做了自我批评。”

在清华任教期间,生活富裕些的闻一多给两个儿子一人买了辆自行车,兄弟俩在清华校园驰骋,非常气派。“爷爷喜欢跳远,太爷爷就在清华住地给他挖了个沙坑。”八年抗战生活拮据期间,闻一多拿出了刻图章的本事来贴补家用,不过“送了不少给朋友,挣钱反而成了次要的”。

有一段时间,因为住的地方较远,每次去上课,闻一多都要第二天才能回家。“那时,我太奶奶在家做饭,我爷爷他们去路上迎他,太爷爷一想就能见到爱妻和孩子,便大步前进,一次爷爷们出来晚了,太爷爷一路上都很失落。”

诗意传承:我喜欢高校里文人的书卷气,也会尝试将文学、艺术融入课堂

“我有时会不自觉地哼起《七子之歌》。”闻亭边说边笑,“我也常去清华大学的闻亭,对着太爷爷的雕塑和他分享、倾诉”。一次,闻亭还碰到了许多来此缅怀闻一多先生的清华老人。

上大学的时候,闻亭很喜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担任过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主席。“我后来才意识到,这就是遗传!太爷爷原来创办过若干学生团体,还代表清华去参加全国学联大会。”闻亭也进过外企,感受 “白领生活”,但因为在那是“找不到国家的感觉”,于是又去了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实习,之后还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杂志记者。

“什么想做的事儿都试过了。在这一点上,我和太爷爷很像。最后,我觉得最适合我、最能发挥我专长的还是北京语言大学的讲台,在这里我找到了归属与幸福。”在三尺讲台上,80后的闻亭把自己当作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我同样也可以把太爷爷擅长的领域比如文学、艺术都搬上讲台。其实教师就是个导演。我们的课堂里也有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比如学生用词汇做砖,用语法做泥,产出语言的过程就是建筑的搭建;教授的手势、课堂的板书、教师的布置都充满了绘画美;教师讲课的节奏感则是音乐之美……我会让学生读诗歌,也许他们读不懂,但可以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感觉,有的学生居然读哭了。”在闻亭看来,教学也是一门艺术。

“在这个小舞台上,反而能有大的演绎。在教授留学生汉语时,语言只是学生们的工具,我希望学生们能用语言去交流、感受中国与世界。我会请学生外出采访,比如让他们去医院,学生们为了采访医生会假装看病,不管是什么方式,他们不仅学到了中文,也了解了中国社会和文化。”

闻亭非常热爱并珍惜在讲台上的时光,即便是怀孕期间被医生命令在家修养,收到学生思念短信后便义无反顾返回课堂。“不过当天就倒在教室外了。”闻亭说,“只有全身心地热爱与投入才会有成果。太爷爷是这样,这也遗传给了我们全家”。

在闻一多的课堂上,他会幽默地问学生:“谁要抽烟?”闻亭也会在课堂上挂副对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横批:汉语不难。”学生们还会从世界各地给她带些礼物。这一切都让闻亭觉得很幸福。记者和摄影师便品尝到了异国风味的巧克力。

随性——是闻亭口中“闻家人”的特征。能感觉得到,闻亭身上遗传着那股直率劲儿。她兴奋地说道,“你看,我的眉毛也是往上扬的,和太爷爷很像。结婚时化妆师要给我修眉,我坚决不同意”。

当然,除了致力于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还有一件事儿是闻亭的愿望——清华大学闻亭的导游。“等我退休了,我就希望能在那儿当导游,介绍太爷爷诗一般的人生。”

上一篇:小学美术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祁剧《目连救母》的服装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