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效“对话”

时间:2022-07-02 03:03:36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效“对话”

自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后,“对话”一词和以此为理论指导的“对话教学”逐渐为广大教师熟知。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真正符合对话理论、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的“对话教学”呢?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存在一些与对话理论不符的现象,它们打着“对话”的旗号,却是名不副实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有效“对话”。

一、文本――对话的根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是对话者之一”,“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等。虽然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科书编者与文本等多层面的对话,但对话的根本是文本。也就是说就课堂教学而言,不管是隐性的思想的无声交流,还是显性的语言方式的交流,都应该以文本或以文本为中心的辐射范围为对话的依据。

1学生自读走进文本

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学生是读的主体。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前和上课时给足学生自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略读或精读的过程中感悟和品味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法,比如写读后感、写点评。

例如,学生自读《七颗钻石》就会被小姑娘的爱心打动,会被文中神奇的想象吸引。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评点和记录这些阅读初感。总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体与文本最直接的接触,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思想。

2师生共同探究文本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第二阶段。这一过程不是教师完成预设的教案,而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为目的。

比如学习《七颗钻石》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文章的结尾体现作者的什么用意?为什么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要为大熊星座创作这样一个起源故事?而探究《背影》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此文成为经典的理由是什么?

3学生创造超越文本

此环节要在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出乎其外,把文章读活。

比如学完《背影》课文后,只让学生讲讲自己家的亲情故事,是对文本的肤浅拓展,往往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而变成老生常谈的孝敬父母品德教育课。但若是设计成这样的活动:搜索日常生活中,父母最打动你的细节或动作,借鉴朱自清先生的叙事线索和详略安排,进行讲述或写作,则更能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真情实感调动出来,并强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再如学完《七颗钻石》后,可以建议学生根据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运用想象和联想为大熊星座编写另外的起源故事。

二、提问――对话的显性形式

提问的主体是学生或者教师。学生可以把解读文本过程中的疑惑,以问题的形式向对话的“引导者”――教师提出;教师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把学生的对话引向深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垫脚石,是课堂教学有序开展的保证。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注意横向和纵深两个层次。横向要能涵盖课文内容,纵深要形成问题序列。

比如讲授《最后一课》时这样提问:“透过课文,大家说说看,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通过这两个主要人物体现本文的主题的?”前一个问题是就课文层面上横向展开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够概括出小弗朗士是一个有贪玩、天真、自尊、爱国等性格的小男孩,以及韩麦尔在最后一课上有着自责、悲痛、爱国等复杂情感的高大的教师形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则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一个纵深层次的问题。课文写了小弗朗士在战争环境下自然形成的爱国思想,以及韩麦尔自觉主动的爱国情感。以这两个人物为主人公,反映了整个地区人们的丧失母语的悲痛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另外,提问还应该形成序列,当然也可能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申。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整体思维或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三、多媒体――对话的途径之一

多媒体容量大,形象逼真,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莲文化”专题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图片、诗文、莲的名称等等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列出相关的网站,建议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多媒体的辅助能更好地达到专题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和文本内外广阔的语文资源对话。《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师生、文本边展开对话,边用多媒体介绍贾府众多人物的关系以及表现贾府内在环境的黛玉行走路线,都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直观有效。

但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它只是对话的途径之一。教学中,应该以学生和文本为中心,要注意运用时机、技巧,避免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形象思维遭到扼杀。

四、留白――对话的拓展

留白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语文教材本身就含有很多的、有待学生对话补充的“空白”。如《项链》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了结局的空白。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阅读主体各方面的差异自然带来读者想象的不同。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清新美丽的荷塘月色图,学生进入情境后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作者文字的基础上勾勒出各自的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具象的荷塘。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适时、适度地留下“空白”。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人物描写的空白:作者对刘和珍的形象只是简笔勾勒,留下了艺术空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课外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继续丰富刘和珍的形象。

最后,对话教学中,不能忽视甚至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仍要充当好向导,要能“收放自如”,要成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话的适度调控者,努力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另外,“对话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课堂对话,是一种认知方式、活动方式、交往方式,是师生间、学生间,讨论、辩论、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综合行为方式,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的课堂调控水平和能力。

上一篇:浅谈建筑CAD教学改革与创新 下一篇: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有效性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