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7-02 02:03:44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职教育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班集体作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各大高校组织、管理学生的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从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现状以及改进的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特点 班级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由于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等问题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管理好所带的班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一)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上学时便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学习方面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落后,最终在高考中失利,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

(二)心理素质相对较差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是高考的失利者,父母的苛责以及外界舆论的偏见,使他们在入学初甚至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他们叛逆、敏感、自卑,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由于社会认同感不强,就业压力大,他们内心焦虑,对未来和前途感到渺茫。

(三)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生源成分比较复杂,既有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也有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既有需要参加春季高考、单招考试等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学生,也有不需要参加统一考试即可入学的“3+2”学生(三年中职+两年高职),生源质量的不同导致同一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文化基础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难度。

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一)学生“小团体”现象明显,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班级“小团体”现象越发明显,“小团体”基本上以宿舍为单位,同一宿舍成员无话不谈、关系匪浅,并且喜欢抱团行动,但与宿舍以外的其他同学交流甚少、关系淡漠,这就造成了班级同学之间不够团结,班级缺乏集体凝聚力与向心力,进而导致许多班级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后,有的想在毕业前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有的想通过自考本、专升本考试获得更高的学历,也有的想利用课外时间从事更多的兼职。因此,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到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上,对于班级和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兴趣不大、参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班级活动的开展,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生源的学生不能适用同样的管理方式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般按专业带班,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同一专业不同班级的生源质量差别很大,相较于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通过单招考试、春季高考等形式录取的学生以及来自职业中专的学生常会出现迟到、旷课、违反校规校纪、不服从管理等问题,在班级管理方面难度较大。面对这种现状,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生源的班级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切忌“一刀切”,对所有班级使用同一种僵硬管理模式。

(三)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段以90后,甚至95后为主,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渥,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这种环境一方面导致了学生怕吃苦受累,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只会逃避到父母的羽翼下寻求保护,不能独立自主地去解决班级、宿舍里发生的矛盾,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意识淡薄,集体荣誉感不强,凡事都讲条件谈好处,比较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个性。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上学习基础差,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综合素质欠佳;与此同时,受网络等外部环境影响,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各种娱乐节目等,课上课下手机不离手,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很难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三、完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人生目标

新生入学教育是每个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第一课,它可以帮助新生尽快地了解、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顺利过渡,为今后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开端,因此,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越来越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鉴于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更应该从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成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要求每个新生在入学初便制定好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发展计划,明确各自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从而逐渐营造出良好的班级学习和文化氛围。

(二)转变学生管理观念,树立“以生为本”、“刚柔并济”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与时俱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同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和决策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仍以刚性管理为主,过于强调规矩和制度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有悖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而柔性管理通过教育、引导等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弊端,符合“以生为本”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在班级管理中做到“刚柔并济”,即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既要依靠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在班级中树立一定的威望,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对特殊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奖助学金、班干部以及党员评选制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赢得学生们的好感与信任。

(三)选拔优秀学生,打造一支高素质、有责任感的学生干部队伍

学生干部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是协助辅导员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更加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通过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选举原则选拔出一批工作能力强、受同学们拥戴的学生干部,必要时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岗位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最终组建起一支高素质、有责任感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一些涉及学生重大利益的评选工作,辅导员不应单纯听取学生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要在民意调查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而对于一些简单的班级事务性工作,辅导员要学会下放权力,给予学生干部充分的信任,使他们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实践和管理经验,锻炼自身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班级中真正起到榜样和模范带头作用。

(四)完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评优评先工作的开展,同样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来看,该评价体系仍存在着主观性强、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法模糊等问题,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应结合所在院校《学生手册》中有关学生综合测评积分的规定,紧紧围绕“德育”和“智育”两条主线,通过增加评价主体、细分评价内容、量化考核指标等方式,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实践活动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投入到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中去。

(五)实行全员育人,构建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导师制”育人平台

随着“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的推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不再只是辅导员一个人的职责,高职院校应动员学校里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如专职教师、行政人员、党员干部等,形成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中心的“导师制”育人机制。担任班级导师的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学习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辅导,更要在生活上关心、帮助所指导的每个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有困难和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导师制”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推动了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一体化的进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不断革新、调整自己的班级管理方式,迎难而上,才能培养出适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毛新年.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 交通职业教育,2007(01):44- 46.

[2] 朱作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 2007(11):89- 90.

上一篇:精细化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中的应用 下一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教师专业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