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教师专业化研究

时间:2022-03-08 04:40:4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教师专业化研究

摘要:本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背景、内涵、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从发展目标、培养体系、保障制度三方面探讨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教育体系 高职教师 专业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国文化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则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转变,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笔者以专业化为主线,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明确我国现阶段教师专业化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对策,旨在为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提出的背景

“教师专业化”这一理念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之后,国际教育大会于1999年明确了“专业化是提高教师地位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界、产业界的共识。但就发展情况来看,职业教育质量仍不高,制约其质量提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素质问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职教事业发展的“瓶颈”。国家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来。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化的过程

职业教育同职业工作密不可分,职业的内涵不仅规范了职业工作的维度,同时也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对于高职教师而言,要掌握一定的岗位专业知识。这一方面需要修正教师培训的目标、内容,融入一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制定新的教师执业标准,引导教师向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社会化的过程

教师社会化首先是选用的社会化。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成为专业人才的过程,教师除了要持有职业教师资格证,在专业方面还要有国家、行业颁发的专业资质方面的证明。教师社会化其次是教师职业特性的社会化。同普通教师相比,职业教师同企业、行业部门交流更广,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师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管理和培训制度化的过程

高职教师专业化一方面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合理的教师职业准入标准,建立科学的职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认可度;另一方面需要国家与社会建立高职教师培训专门机构,从政策层面上支持教师参与专业技能提升。

三、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高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师紧缺问题也日益严重。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持续扩招,师生比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部分院校生师比超过20∶1,个别院校竟然达到40∶1,专任教师年教学工作量超过500学时,影响了企业实践的开展和专业素质的提升,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比重较大,他们大多缺乏一线实践经验,无法成为科研骨干;学历结构方面,教师大多只持有中专学历,拥有硕士及博士学历的教师较为缺乏;职称结构上,新设置专业及实践课的任课教师数量较少,非专任教师职称偏低。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从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不到10%;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比例均大于40%。此外,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力量主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其缺乏一线生产经验,直接导致教学同实际联系不紧密,难以胜任实训教学。

队伍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2012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到:“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能力,但目前师资状况很难满足产业发展要求。”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教师大多缺乏科研服务和攻关能力,对产业发展的贡献极为有限,不利于学生从教师方面获得更为全面的职业信息与行业信息。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的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上的问题。一是重学历达标,轻教师综合素质。学历达标指标清楚,易操作,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不够完善。二是重行政管理轻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从行政角度出发,侧重对教师评聘、晋升等方面的考察,忽略了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发展。

教师来源上的问题。一是缺乏规范的准入程序,高职教师主要从高校毕业生中吸纳,对于企业选调、企业兼职教师聘请等来源渠道的准入机制尚未规范,妨碍了高职院校吸引优质教师资源。二是缺乏严格的准入标准。教师在上岗之前除了教师资格考试并未经过专业性质的职业测评,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与实践技能训练。

高职教师培训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到位,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学术性、教育性、职业性的统一,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的职业性较差,缺乏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专门培训。二是培养模式不科学。教师无法到实际工作场景中完成培训,培训完毕又缺乏贴近专业实际的考核方式,教师的培训效果不佳。

四、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双师型”教师: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

从外延上看,“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目标同教师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是一致的;从形式上讲,“双师型”教师指同时持有职业技能等级和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这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定标准是一致的。具体来讲,要做到“双师型”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培养行业职业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教师要学习同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知识,具备将专业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相关工种的技能要求,注重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传授。二是要了解企业行业管理规律。教师要深入一线生产中,了解企业对专业工种的管理方式、管理标准,组织同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等。三是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教师要站在宏观角度审视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多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走向市场,接触更多行业内精英,培养学生的职业交往与协调能力。四是与时俱进,提升自己。“双师型”教师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信息,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

(二)专业化的教师教育: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培养体系

完善一体化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高等院校是不可能在四年间完成高职教师培养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当成为“师范教育”和“在职进修”的整合与衍伸。一方面要打破师范教育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形成上下结合、内外相同的教师教育网络;另一方面要突破在职培训同研究生教育互不衔接的限制,建立在职教育同学历教育相互贯通的体系。

建立三元合作的高职教师教育模式。我国应借鉴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建立“大学―职业院校―企业”三元合作的培养模式。三元合作培养模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学学习阶段,他们主要以接受基础专业知识与教育学知识为主,另一部分是进入企业学习和在职学习阶段,他们应参与生产制造与流通环节,亲身实践,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活动相结合,全面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教师资格制度是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质量保障。一是成立专业的教师资格认定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的组织功能,规范认定程序,建立监控与申诉程序,确保认定活动在法律控制之下完成。二是设立定期再认定制度。废除教师资格终身制,根据教师每年的任教实践、学术成就、培训情况、专业实践情况对教师资格的有效期进行再认定。三是完善高职教师资格申请条件。要求教师申请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工作经验,在认定过程中增加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四是实行教师资格分类分级制度。改变以往笼统的教师资格认证,对教师岗位、专业进行分类,同时划分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的等级,明确教师能力,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更是高职院校良性运转的基础,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高职教师资选拔、认定、培养体系势在必行。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对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立足于专业化取向,不断完善自身,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逐渐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专业化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13- 15.

[2] 尹立鑫,董爱华.教师专业自的解读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2011(07):78- 79.

[3] 刘桂林.高职教师反思型校本培训的理论与实践――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1(13):22- 23.

[4] 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内容研究――以俄亥俄州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2(06):7- 8.

[5] 闫艳.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路径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01):p93- 94.

[6] 宋金娟,闫志利.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制度的国际比较与改革策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3- 14.

[7] 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 2020年)[Z],2014:p18- 19.

[8]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Z],2015:7.

上一篇: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公司资本制度变革后的债权人保护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