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时间:2022-07-01 05:53:58

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这是全世界儿童快乐的日子。

贵州省体育馆,由共青团贵州省委、省少工委等单位举办的“百名留守儿童会亲会暨共绘和谐贵州”活动现场,100名来自毕节地区的小朋友,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节日――与100名贵阳的城市少先队员手拉手,结成小伙伴。

这一活动吸引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因为来自毕节地区的小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坐在石头上的小男孩

在铜仁市一个小村子里,一个小男孩静静地坐在河边的石头上。不是周末,也不是放学时间,他坐在这里做什么?我走过去站在他面前:“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不去上学?”小男孩瞟了我一眼,继续盯着河水。我蹲下身,发现他的手一直捂在肚子上。“肚子不舒服?爸爸妈妈呢?”“都出去了。”小男孩的额头上不停地冒汗。“去哪了?”“不知道,他们说过年就会回来。”小男孩很倔强,我要带他去医院,他死活不肯。最后我只好说我感冒了,请他带我去医院,他才站起身来。

小男孩叫张强,今年11岁,和爷爷奶奶还有妹妹住在一起,爸妈出去打工已好几年了。

从医院打针回来,他走得飞快。“要赶回去给妹妹做饭。”拉住他给他照相,发现他不会笑。“你平常都这么酷吗?上次笑是什么时候?”“过年。”小男孩低下了头。临走之前,我喊住他:“下回记得了,生病要上医院的,知道吗?”“没事,忍忍就不疼了。”小男孩一边跑一边喊。

张强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的留守儿童,他自己并不清楚“留守儿童”是什么样的概念,只知道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知道上学要听老师的话,放学要帮爷爷奶奶做饭做家务。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可对于像张强这样的留守孩子来说,一切都是奢谈。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想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阳光照不到的孩子?

“留守儿童”这个词,让记者下意识地想到“阳光少年”。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听到老师称我们为“祖国的花朵”,朝阳、鲜艳、朝气蓬勃……听着这些个鲜活缤纷的称呼一直到上中学,后来据说转给了“90后”。可是看到农村的这些留守儿童,觉得他们离这些美丽的词语是那么遥远。

在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火花乡火烘村,一位老人单独照看8个上小学的孩子,还有卧病在床20多年的老伴。老人名叫王九妹,已经66岁了。操劳完了儿子,还有孙子,老中青三代,一辈一辈地操劳。全家10口人就挤在两张床上,除管孩子吃饭以外,其他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是缺失的。在他们的房子里,没有撒娇、没有笑脸,更没有城里孩子的肯德基、奥特曼,这里只有怎么都掩藏不住的眼泪、贫寒和荒凉。

在农村,父母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是再普遍不过的了。可是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如何照顾周全这么多孩子的生理、心理?父母不在,他们的生活缺少温情。而没有温情,他们的心可能变得很硬。隔代教育,年迈的老人、年幼的孩子,这样的教育如何保证这些孩子健康成长?

低着脑袋、不说话、衣着邋遢、自卑自闭,有的孩子眼神里充满了戒备甚至敌意。这是很多留守儿童给人的印象。

因为缺少管教和引导,很多留守儿童无心向学、贪玩、成绩普遍较差。爷爷奶奶在学习上无法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相隔近50岁,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上弊端过多。许多孩子厌学,甚至过早辍学,早早加入父母一辈的打工潮中,延续下一代的悲剧。

记者曾和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他们很多人外出的目的正是为孩子筹集学费,让孩子今后能读大学,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然而让人心酸的是,正是他们的远离使得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父母的关心引导,很多孩子正在走向他们期望值的另一端。许多已成为问题少年,甚至开始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2005年5月,石阡县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案件:石固乡4个初中生,持刀抢劫同校学生,动机仅仅是为寻求精神刺激,觉得好玩而已。也许那刻,他们的父母正在异乡的某处工地上拼命干活,一边还在想着孩子这次考试如何。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可是这样的悲剧是谁的错?

2004年春节前夕,铜仁地区沿河自治县土地坳镇一个村里。一位老人外出做农活时,担心3个顽皮的孩子走失,就把他们锁在家里。谁料,家里竟燃起了大火,3个可怜的孩子就这样被活活烧死。

这样的悲剧总让人唏嘘不已。

无奈的背后

按人之常情来说,孩子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天经地义。但是随着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1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到2005年流动人口已超过1.2亿。其中,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普遍出现了“留守儿童”。

有人问:父母能否不出去打工?也许每个留守孩子都会在爸爸妈妈提起行李要赶火车的时候,抱着他们的腿这样问。听到这个问题,每个做父母的心里都不好受,谁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常年留在家里?可是他们清楚:留在家里,家庭收入就无法保障,难免陷入贫困。除了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外,外出务工还可以带来外地的先进技术,更新当地人的观念等等。于是每个父母终于狠狠心推开孩子转身走了。

父母能否把孩子带在身边?可是城里高昂的消费致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他们在城里打工赖以安身的也只是租的简陋的几平米房子而已,这样的条件下再带着孩子总不方便。除此之外,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农村孩子在入学受教育方面也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

在目前来看,父母不出外打工或者把孩子带到城里都不现实。一切都是无奈。

给留守儿童温暖和希望

在黔南自治州都匀市沙寨中学,杨昌欢看起来很不像留守儿童。她直直的长发、别着发夹,打扮时尚,谈吐大方。可是刚提到父母,她的眼圈就红了。每个留守孩子心里都藏着许多泪,可是她比其他孩子幸福的是她有个家长――教化学的王老师。“每次去上课了,中午回到宿舍吃饭的时候发现宿舍变整洁了,被子也叠得整整齐齐的。大家都知道是王老师来过了。”说到这个,杨昌欢才表现出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活泼欢快。

近两年,“家长”在沙寨中学已不是什么新名词,每个老师平均都有3个“孩子”,最多的有6个。今年,都匀市其他乡镇也开始推广沙寨中学“家长”的经验,效果很好。

共青团贵州省委在经过广泛调研后,研究了许多帮助留守儿童的方法,也实施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推行寄宿制、实行“家长制”、“银行制”、“亲情电话”等举措,并联合社会各界进行各种形式的捐助。除此之外,团省委还组织多次调研,将各地针对留守儿童实施的好经验和模式进行鼓励推广。

在都匀市一所学校里记者见到了一场10元钱的“旅行”。5年级的徐贞美平均每周交给老师10元钱,然后每天早上从老师那里领2元钱,早晚餐分别用5角钱,中午的菜钱5角,米是自己从家里带的,还有5角钱用来买文具。徐贞美的父母去浙江打工已经四年了,她就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周末回到家后她还要帮爷爷奶奶做农活。徐贞美最喜欢的是电脑课:“老师说,学好电脑就可以和爸爸妈妈聊天了。”有一次,徐贞美生病了,寨子里的邻居劝奶奶带她去打针,徐贞美死活不去。“因为家里穷。”她是一个过于懂事的孩子。妈妈把打工挣的钱寄给奶奶,奶奶取了钱后每次给她10元交给老师,然后老师就每天2元发给她作为每日生活费。这是都匀市小围寨大河中心校特为留守儿童制定的“银行”。除此之外,学校还对寄宿在学校的所有学生进行生活上的培训,帮助他们培养良好、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共青团贵州省委在各地广泛搜集类似对留守儿童有帮助的举措,并开展各种活动给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通话、写信的机会,但是他们所做的也只是尽量帮助留守儿童增加他们与父母的联系。

留守儿童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共青团的力量毕竟有限。百川之流、汇集成海,希望能够动员更多的人,一起来帮助留守儿童,让每个孩子都仰起笑脸。

贵州省体育馆“百名留守儿童会亲会暨共绘和谐贵州”活动现场。

“孩子们,看看谁来了。”主持人话音刚落,孩子们就伸长脖子在人群中搜寻父母的身影。有的孩子找到爸爸,一声不吭地牵着爸爸衣襟向前走。爸爸摸摸孩子的头,孩子拽着爸爸的手。有的孩子则抱着妈妈哭得稀里哗啦。

12岁的王晓红终于发现了爸爸的身影,立马冲上去抱住了爸爸,眼泪在眼里打转。

孩子们在印着贵州地图的巨大画布上爬来爬去,密密麻麻地画上了花草、太阳、楼房,还有黄果树瀑布……

在这里,已分不出谁是城里孩子,谁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在旁边看着、笑着,那样温暖。

上一篇:“我要把贵州博士网放到我的电脑桌面上” 下一篇:共同关注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