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范文

时间:2023-11-06 08:27:19

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

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篇1

你们最近好吗?我非常想念你们。不过现在你们虽然都不在我身边,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感到孤单了。

上周末,刘老师和徐老师来咱家看我了。摆谈间,我们拿出了家里的相册给他们看,一下就翻到了我们在上个寒假里一起照的全家福。看着照片里我们一家幸福的笑脸,我心里既甜蜜又酸涩,这一张全家福来之不易啊。小的时候我总是埋怨你们不爱我,常常要好几年才回来一次,后来长大些我才知道,你们打工的地方实在太远了,挣钱也太难了,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还从来没有星期天。如果回一趟家就会了损失半年的工资,你们真的太苦了。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这两年除了从重庆主城到我们区只需1个多小时的车程外,政府还为我们修了村村通公路,柏油路一直通到家门口,还记得小时候我是那么的喜欢上学,也最怕上学吗?因为上学就意味着我要起早贪黑来回走近4个小时的山路。而现在有校车接送,实在太远的还可以住校。村里的孩子再也不用走那么远的山路上学了。这些都是政府的民生工程带给我们的实惠呀!

还记得你们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是怕我寂寞孤独!现在你们可以放心了,学校里的同学们都很团结友好,老师对我很关心,时常关注我的学习生活情况,帮我申请了留守儿童补贴,我每天可以吃到免费的鸡蛋和爱心午餐。每当我吃着热乎乎,香喷喷的午餐时,我都感到很幸福,到了节假日,许多老师还争着喊我去他家过节玩耍。

现在,我生活在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不再忧愁了,每天都很阳光。现在,我们班好多同学的爸妈都回乡创业务工了,你们也早些回来吧!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请爸妈放心!

祝爸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女儿:圆圆

回女儿的一封信

亲爱的圆圆:

你的来信爸妈收到了,我们在这边很好。看着你精神愉快,健康成长,我们为你感到高兴。

上次回家我真的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感觉比我目前所在的城市发展得还要好。这几年,国家对重庆的大力扶持,使我们无论是市容市貌,还是人民的精气神,都有了质的飞跃。

你长大了懂事了,不再像以前埋怨我们不关心你了。有那么好的老师教育你,呵护你,我们也放心了。可每次想起你成长的路上缺乏我们的陪伴,我和你妈都深深的内疚。其实我们一直想有机会照顾你和你那年迈的爷爷奶奶。

女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和你妈决定回家乡上班了。这几年重庆经济飞跃发展,许多大型企业进驻重庆,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寒假我们经过重庆火车站时,联系了新的工作,下个月我们就可以回去培训上班了。

女儿,我们就要团圆了。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去憧憬美好的明天吧!

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篇2

6月24日,事情过去半个月,一家来自广州的从事留守儿童心理陪伴一线工作的NGO――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以公共空间的形式,邀请不同领域的伙伴,对毕节事件中所反映的问题和可持续行动方式进行了探讨。参与讨论的伙伴有来自一线留守儿童心理陪伴项目人员、基金会人员、媒体人员、企业伙伴,也有传播学的专家学者。当情绪慢慢沉淀下来,这是个合适的时机去重新看待这件事。来自社会各方的多元讨论,或许能为之后的行动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贫穷,并非是问题的根源

林秋霞是映诺社区发展机构的留守儿童项目主管,有丰富的和孩子接触的经验。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媒体一开始报道说那四个孩子是因为家里贫穷而自杀时,我并不认同。贫穷并非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而社会大众对孩子的理解还停留在物质缺乏这一点上,媒体会引导大众形成对孩子的认知偏差。”

爱氧星互联网公益平台的覃清对此表示赞同,“我们在甘肃做调研时,发现那里的人们对幸福人生的定义普遍是在物质上。父母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期望也仅仅在于吃好、睡好、成绩好。留守儿童群体大,政府和社会对孩子的关注更多的也是在物质上,但其实留守孩子的心理比正常孩子更加复杂。”

“毕节事件中四个孩子中的老大,如果他在朋友中有类似亲情的互动,愿意去倾诉和分享,可能不至于后果如此。而且,这个最大的孩子如果没有自杀的想法,也许四个孩子都不会这样。”覃清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父母远离是留守儿童问题的硬伤。”林秋霞说,“曾经遇到一个15岁的孩子,从小到大和父母相处时间不超过10个月。父母亲觉得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平时的电话沟通也局限于学习、物质话题。长期分离让父母没法理解到孩子的真正需求,同时缺乏亲子沟通的技巧和意识也是主要原因,因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是第一代留守儿童,他们没有意识到亲子沟通的障碍问题,也不知道如何与他们的孩子沟通,他们觉得父母只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吃喝住行就足够了。除了基础的物质生活之外,孩子还需要些精神上的陪伴和关怀。”

行动,寻找有效的切入方式

蓝信封传播专员黄恬恬认为:“其实有的父母亲可能知道孩子需要陪伴,但并不知道怎样去陪伴。”

林秋霞说,映诺的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热线3年半里有超过1600个案例,大多数是父母来咨询。当父母亲意识到亲子沟通存在问题时,其实也是比较容易被触动的。

周文华是蓝信封的负责人,他结合蓝信封多年与留守孩子接触的经验给出了回应:“初中是一个很难去突破的点。孩子从五六年级开始感受到自身境遇后,如果在初中没法得到回应,就会发展出心理问题。”

但是,仅仅朋辈的陪伴也难以完全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处于青春期的苦闷和无助,在现实生活里孩子需要一个成人以导师式的身份去倾听并给予回应。

“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学校老师本应该是最合适的对象。但显然,农村教师群体本身也存在不少亟须关注的问题,代课老师、老师待遇差、压力大等等。完全寄希望于让老师关注到一个班几十个留守孩子的心理情况,他们也力不从心。”周文华介绍了北京西部阳光基金会开展的驻校社工项目。在父母缺位、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状下,在学校开展社工课堂和小组活动的驻校社工项目是公认的较为有效的介入方式。周文华同时介绍了一些极具创意的有效切入方式,如北京歌路营的“新一千零一夜――农村住校生睡前故事公益项目”,用1001 个故事陪伴每个离开家缺少亲情关怀的孩子,项目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不但孩子们喜欢,改善了同学关系,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调皮的学生少了。

林秋霞指出,驻校社工项目的开展,依赖于学校的支持,“有的学校不愿意公益组织介入,觉得孩子留守是很正常的状态,因为学校最看重的是升学率和物质条件,甚至宁愿只要钱。”

周文华对此也深有体会,蓝信封专注于留守儿童与大学生一对一长期通信,在一定程度上能回应孩子在亲情缺失下的倾诉需求。但有的学校只重视成绩,觉得写信会影响学习,曾有一位非常热心书信项目的老师被其他老师排挤,让他感到有些心酸。

传播:从撕负面标签开始

诚然,毕节事件在公益圈里,特别是关注留守儿童的公益人里,掀起了一股反思和追问的风潮。不少从事留守儿童心理陪伴的一线NGO,如歌路营、蓝信封、父母心基金、映诺、西部阳光等也都就如何介入等问题纷纷发声。但所有的这些更为一线和面向行动的讨论,在媒体上却只有很少被提及,在整个自媒体传播平台,更像自娱自乐,因为并不为大众所知晓。

爱氧星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史萧宁提醒大家,普通民众对问题的认知都来自于媒体,我们觉得媒体的报道不够客观没有点出问题的核心,当我们想要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告诉公众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时,我们发现自己发出的声音难以传达到大众的范围里。

覃清对这个话题有自己的看法:“公益人待遇普遍偏低,很难吸引到做传播的专业人才,掌握不了话语权。而话语权总在资源丰富的官方平台手上。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给公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公益人本身不懂得怎样去利用这些平台,也没办法把我们想要说的传达给公众。公益人应该检讨:如何去更好地做有效的传播和倡导?”

“我觉得倡导很重要,能纠正大众的认知误区。如果不做倡导只行动,越完美的行动可能越会弥补制度的不合理。”广州某高校一位从事公益传播研究的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媒体可以尝试改变公众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从微观角度改变留守儿童“问题少年”的标签,避免孩子接受到社会不友好的价值传递。

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篇3

1.1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在父母离开家外出打工期间需要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并接受当地农村学校与祖辈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他们只能得到祖辈们对他们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却没办法提高生活质量。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孩子有时候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受人欺辱。再次,农村留守儿童为了帮助分担家庭负担,会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劳动体力活,而且长期不能与父母见面,缺乏亲情沟通,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1.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身上,他们在学习上被冠以“差等生”、“问题生”等称号,学习成绩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取心差,厌学、逃学等成为习惯行为。隔代老人思想保守落后,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孩子应有的鼓励与赞扬,缺乏对信任和责任的感受,造成心理扭曲,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导致他们只重视物质而没有信念与梦想追求。隔代老人对孩子产生溺爱,随之任之,孩子会出现很多不礼貌甚至不道德的行为,这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隔代教育还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淡化。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给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祖辈自身条件限制了优质家庭教育的形成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出身于贫困家庭,他们的祖辈更是由于受自身的历史条件和年龄等特点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祖辈考虑到家庭贫困对子女的照顾不周,于是把这种疼爱全部附加在隔代身上,形成溺爱,溺爱下成长会扭曲儿童的性格与价值观念。祖辈思想观念陈旧,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发散性思维,甚至给孩子灌输一些封建迷信等思想,错误引导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另外,祖辈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文化知识教育,很难带给孩子知识的熏陶,为孩子补习更多新知识。有的老人不但对儿童学习起不到作用,还会出现不鼓励孩子念书,认为读书无用,有早点辍学劳动的想法,这样更进一步阻碍孩子的成长,更远离了优质家庭教育的目标。

2.2学校单调的课余生活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公平,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缺乏教育基础设施,儿童校园娱乐设施等,使得儿童课外活动薄弱,在学校的课余生活变得单调不堪,孩子没办法在课余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无法培养孩子的兴趣,也不能够弥补孩子缺失的那部分亲情的温暖,学校这种单纯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拉大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的距离,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里依然处于一种忧郁悲切的状态,不利于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

2.3政府对不良文化的监管力度不够

留守儿童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经常会叛逆,容易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滋染。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的黑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让许多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误入歧途,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些儿童由于无人看管,对新鲜事物的辨别能力有限,把网络游戏当作自己的课余活动,不仅耽误学业,而且极大浪费时间和父母的血汗钱,甚至滋染的不良习性造成严重后果。近些年政府对导致不良文化产生的黑网吧等加大了管理力度,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局限,加上农村文化的复杂性、多变性,使得对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效果并不理想。政府虽对城市的不良文化监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形成一套农村监管体系,倘若政府忽视广大农村地区不良文化的传入,将会对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2.4农民缺乏多渠道的收入来源

民间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自古以来农民都是靠土地生存,但是赶上天灾农民就会一贫如洗,无法绝对保证家庭生活。为了增加收入,农民选择外出务工,而农民工本身缺乏专业知识文化,政府又很少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所以只能从事收入较低的工作。家庭的低收入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更没有机会让孩子接受城市里优质的教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隔代祖辈教育下成长。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3.1祖辈要更新教育观念,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

祖辈既然担负起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就应当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改变自己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宝贝,但是过于溺爱会起到反作用,反而不利于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中各个方面。同时还应当主动与孩子沟通,架起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桥梁,关注孩子的心理、思想、行为等不同阶段的变化,及时与孩子进行互动,并且从思想上摒弃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通过接受再教育、新闻电视等媒体学习先进文化,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儿童在良好的家庭底蕴中生活,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不会偏离,祖辈更新教育观念,就能够改善留守儿童房隔代教育现状,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3.2注重儿童的心理需求

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大量留守儿童从小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直接的爱,缺乏正常家庭的监管教育,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父母在身边的权利,过早地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多留守儿童内心孤独忧郁,有自我封闭的倾向,他们情感脆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祖辈作为监护人应当注重儿童的这些心理需求,给孩子提供尽量多的与父母见面沟通的机会,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且培养孩子独立承担家庭事务、增强自信心、抵抗挫折的能力,孩子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就能够坚强地面对生活。

3.3改进与儿童的沟通方式

传统家庭教育下,家长生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打骂,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沟通失败。要改善这种被动的局面,就应该改进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接受、容纳、解读孩子传达出的各种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回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够把握住孩子思想、行动的方向,这对于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有积极的意义。

3.4加强对渗入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

农村地区的网吧、游戏厅、娱乐厅等场所是传播不良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对渗入农村的不良文化的监管,就应当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管理与整治,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增强从业人员素质,对于渗入农村的不良文化及时发现及时消除。政府也应当加大扶持资金,建设农村基础文化娱乐设施,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宣传引导,让健康文化驱逐不良文化。

4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有着一些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因素、学习环境因素、政府社会治理因素等。而要改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状况,就应当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提高。无论是祖辈监护人还是学校、社会,都应当齐心协力保障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茁壮成长。

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策略

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热点现象,特别是其心理方面的问题。他们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内心孤独寂寞,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内心封闭、自卑懦弱、缺乏交流的主动性等,以上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危害社会稳定。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普遍

所谓自卑,即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其他人,是一种异常消极的情绪体现。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后经常看到同龄小朋友对爸妈撒娇,而自己却没有依靠,他们就会生出自己不受父母喜爱、处处不如人的念头,自卑心理就会悄然生出并逐渐增强。他们不敢尝试新事物、面对挑战停滞不前,不敢与同学老师交流。这种心理无形之中给自己设定了一系列不该存在的障碍,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自卑的孩子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

2、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是一种随所处境遇自然产生的对环境的心理防御机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吐露心声的对象,但是他们在孩子年幼时就外出长期分开,孩子缺少亲情的滋润,从而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孤独寂寞成为他们的心声。他们没有感情依靠,性格内向,久而久之就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除了必要的生活和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或一个人独处,不和他人来往封闭自己的内心。长期的寡言、焦虑和紧张,使儿童在人际沟通时会显得不知所措,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3、逆反心理

祖辈过度溺爱致使孩子养成一系列不良习性,把家长话语当耳旁风,滋生逆反心理。他们常常不按常理做事,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对思想教育会抵制蔑视对抗。他们攻击性很强,顶撞老师和家长,与人交流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敌意。长时间下来,他们会结交一些不良人群,慢慢地走上弯路,对自己和社会都会造成危害。

4、认知偏差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引导。但是父母外出打工,这些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思想认识及人生价值观上的引导与帮助,导致认知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自信心不足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同时受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能很好的分辨真假、美丑与善恶,学习缺乏兴趣没有目标,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情感冷漠。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常年离家所引起的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交互作用的结果。

1、家庭教育缺乏,亲子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的缺乏,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1)父母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家只要有吃有喝就行了,给与孩子一切物质上的满足;个别父母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学校,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职责认识不清。他们由于长期不能和孩子在一起而存在“补偿心理”,通过金钱来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作为补偿,使孩子养成了浪费的习惯。他们不明白孩子需要的是精神心灵上的而非物质。2)监护人的教育方式祖辈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自身健康有限能力不足,所以他们对儿童采用溺爱的方式,过分的宽容放任孩子。而亲朋好友以及老师等对不是自己的孩子会有很大顾虑,不会过分的管教,慢慢地使儿童缺乏自我约束力,养成刁蛮任性的不良行为习惯。

2、学校教育缺失

家庭生活的不完善需要学校更多的帮助与关心来弥补。由于农村经济薄弱、教育观念陈旧及教师专业素质低下使学校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1)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基础建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学校没有一定的教学辅助设备,如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等,无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学校也无大型图书馆,让学生不能从书中认识世界。最后,学校还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让学生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好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2)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以至于孩子在遇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老师有时会对学生进行微弱的辅导,但起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资金、人员配备限制不能组织一些大规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能及时的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辅导。3)教师缺乏职业素养农村学校老师学历整体偏低、专业化程度低下、甚至缺少职业道德。老师只会关心学习好听话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关心差生。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条件比同龄儿童差很多,老师也就不能给与他们所需要的关爱。所以他们会逐渐性格孤僻,产生心理问题。很多老师缺乏个人素养,认为孩子是别人的自己没必要特别关心他们,只要保证学生在校不出事故就行,由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3、社会的不良环境

1)社会上各种不健康信息腐蚀留守儿童心灵社会上存在大量不良青年整天坑蒙拐骗、打架斗殴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无人管教引导,同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易受不良分子的引诱,最终误入歧途;其次,各种信息化水平提高,出现众多不良场所比如网吧;祖辈过分溺爱导致其经常逃学去上网。2)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农村基层组织监管不力,没有对色情暴力文化市场进行整治。并且农村个人对留守儿童发展认识淡薄,意识不到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制定一些措施。社会各界也无专门的机构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教育,使其心理出现偏差。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家庭教育层面

家庭是留守儿童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源泉,为了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就要从家庭角度出发,加强家庭教育。1)外出务工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外出父母应尽自身最大努力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打电话、写信、甚至网络视频等多种方式经常性的与子女交流,多向孩子表达对其关爱思念之情;多了解一下现代的流行趋势,增加与孩子的共同语言;父母还应经常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向监护人了解其生活状况及心理情况,以便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和帮助。2)留守监护人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动态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细心的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必要的正确教育和指导;也可以在家中建立一种自由、民主的和谐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轻松自由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监护人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的父母反馈其情况,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合作,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学校教育层面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有针对性地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广泛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创建留守儿童与其外出务工父母档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关系重大,学校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学校要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清楚了解本校留守儿童数量并适时登记建立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应详细调查当地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的具体情况,详细记录其情况,及时把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思想表现等告知其父母抑或监护人。如留守儿童发生异常情况,学校也可联系家长,双方共同协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2)引进专业人才,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定期的对老师及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心理老师专门讲授或班主任偶尔辅导;定期请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师来校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最后,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从中进行分析研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素质培训,使老师能够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同龄儿童同等的待遇。教师本身就是行胜于言,要提高自身素质,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榜样,进而成为孩子心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社会环境层面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事关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不仅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及老师的相互合作,同时还应该有社会的参与。1)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正面教育近些年新闻侧重于宣传“问题儿童”,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媒介应调整报道角度,反映问题的同时大力宣扬其中自强不息的优秀典型,激发他们的自信;对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给予积极报道并呼吁更多力量加入到关爱行列中来,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净化网络及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充斥,为儿童创设一个文明美好的社会,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2)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开展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利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宣传日,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联合各大媒体进行宣传,还可以墙绘一些心理方面的漫画,进行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请知名心理专家定期开展心理讲座,电视上增添心理方面的节目。

作者:李晓洁 单位: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胡美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年04期

[2]吴威雄.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究,2012年04期

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篇5

调查显示,我国约有5800万留守孩子,他们被动地成为空巢乡村的守望者,在环境迷茫与自我希望中徘徊。我们当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6周岁。父母外出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和关爱。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了解的学生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家中没有学习的氛围,有时还要帮爷爷奶奶干家务,就没有兴趣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我发现“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如厌学情绪增加、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特别是亲情的缺失导致部分儿童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隐忧: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打架斗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使得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道德品行易产生偏差。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动辄以不去上学要挟监管人或老师……

6.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或打骂、或训斥责怪。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村的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当好“后勤部长”就行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委会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或视频,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半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篇6

一、现状分析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不良情绪的滋生和蔓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亲情缺“慰”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规模扩大,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与不力也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祖辈监护人年事已高,其文化素质及教育理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新理念的发展要求,我们只看到祖孙辈之间虚假的“亲热”,却很少看到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和力度。至于亲戚朋友的临时监管,其教育和关爱更显得粗糙、随意,力不从心。久而久之,留守儿童逐渐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孤独、任性、固执、脆弱等等。

2.心理缺“疏”

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由于方法或观念的问题,很难顾及孩子的心理和情绪方面的变化。那种不间断的唠叨,你这儿没做好,你那儿犯了错;不许这样,不准那个;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种说教和训诫,不光不能拉近心灵,增进了解,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令他厌烦、疲倦和麻木。而与此相关的后果则是孩子的不良心理愈来愈严重,愈来愈成为一个沉甸甸的社会问题。

3.安全缺“护”

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缺乏防范意识,留守儿童防护能力弱,缺乏对危险的认识能力和自救能力,时常会发生诸如车祸、触电、溺水等意外事故,更容易遭受同学或邻居的欺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同时,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失衡,进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毋庸置疑,这样的“三缺”现象导致了留守儿童不良情绪的滋生“,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只能是粗糙的东西”。鉴于此,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从理念上予以新的期望与突破,给留守儿童以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必需的机制、环境和“维他命”。

二、教育对策

1.理念更新不可或缺

无可否认,那种“只要我给你挣钱,至于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问题”的想法,不仅是过时的,而且是有害无益的。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家长会,或电话,或通信,或家访,或其他路径,尽可能转变或更新家长或祖辈监护人的观念。比如,唯金钱论、唯物质论都是不可取的,那种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即可,对孩子的品性纯化、人格浇铸、精神滋养都忽视甚至漠视的观念更是错误的。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仅仅把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告知家长,而是通过电话、书信、网络等多种方式,更新或者改变家长的理念,让家长在“百忙”之中给予孩子心灵和情感上的沟通和安慰,拉近彼此的心,缩小情感的距离,让孩子切身感受到父母虽远在天涯但“近在咫尺”“身在外但心在孩子身上”。

2.群体活动育人不可或缺

结合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冷漠等心理,学校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针对性强,内容鲜活,形式新颖,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疏导不良情绪,纠正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队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比如,针对封闭性留守儿童,可以开展“敞开你我的心,大家都是好朋友”主题队会;针对“撒谎”儿童,可以设计“谎言叔叔的下场”或者“撒一个谎需要无数个谎去圆的恶性循环”的主题队会;针对有“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惯的学生,可以开展“道德法庭”等活动,充分依托母亲节、端午节、法制宣传日、国庆节等特殊纪念日,从法制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项养成教育活动入手,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针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不良情绪的德育实践活动。

3.帮扶活动不可或缺

面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1+1”帮扶和学生“几+1”帮扶结对活动,都可以适当开展,千万别有意疏远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必要时,教师可做“家长”,除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外,对学生在情感和心灵世界出现的不良情绪都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疏导。说到底,教师与留守儿童,其他同学与留守儿童之间要真正有点“私谊”,能说心里话,能做真心朋友,如此,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将不再像荒原那样粗糙,而是有更多的关爱的涓涓细流充盈于其内心,使其心灵、情感得到更多锻造、呵护和滋养。说到底,当留守儿童不愿意向别人坦陈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是把这“吐露”在日记本上,并且把日记本视为不许别人染指的珍宝,并用“锁”勾画出他人不可随意进入的内心世界的“警戒线”之时,作为家长,作为教师,作为成人,我们不应去横加指责、窥探和干涉,不应置之不理,不应漠不关心,而是将心比心,从孩子的立场考虑,从儿童视角出发,从留守儿童特有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出发,找到一种更好的,更加柔软、温润、灵活的方式去接触孩子、打开孩子、研究孩子,进而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沉甸甸”的问题。

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篇7

关于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通用范文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大家好!

  假如你有孩子,你定然希望他健康成长;假如你有孩子,你定然希望他幸福快乐;假如你有孩子,你定然希望他能自由地享受阳光、雨露以及人世间的爱。可是,在我们身边,却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甚至在他们嗷嗷待哺时就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不回家,让留在家中的他们倍受思亲的煎熬,他们就是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我镇留守儿童达上千人,他们本应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呵护,享受家庭温馨,然而,由于与父母相隔甚远,聚少离多缺少沟通。父母亲情的缺失,使他们不能像同龄孩子那样欢绕在父母膝旁;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使他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不知道怎样去解决。他们需要父母般的温暖,他们呼唤父母般的亲情,他们渴望父母般的沟通,他们梦想父母般的教诲。“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不只是小事家事,更是国事,是关系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在这里,我们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关爱留守儿童,奉献您的爱心。

  你可以做留守儿童教育的宣传员,向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宣传科学的家教观念、知识和方法;你可以担当留守儿童的“家长”,做孩子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你可以为一个或几个孩子开通“亲情电话”,给他们书写“亲子书信”,说一些安慰幼小心灵的话;你可以做特困留守儿童生活上的资助者,甚至可以通过一餐便饭,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我们相信,你的微笑会给他们信心,也许你的话语会给他们希望;也许你的资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你的一封信就可以改变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留守儿童在等待,等待着你,等待着我……“送人玫瑰手留香,雪中送炭心留暖”,朋友们,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关爱扶助留守儿童,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自由、快乐的成长环境,为构建和谐XX园、魅力XX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倡议人:XXX

  20XX年X月X日

  关于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通用范文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你们好!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然而,当我们衣食无忧,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时,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他们却留在缺少父母亲情的家中,独自承受成长中的快乐与伤痛,备受思亲的煎熬,他们正面临着关爱缺少、情感缺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为了进一步落实报告中提出 “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的有关精神,为此,XX区XX文化公益社“情暖童心·护航未来”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组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

  一、志愿服务,做好做实。

  可以定期组织或参与服务留守儿童的教育活动,开展游戏互动和趣味课堂,让孩子们在“第二课堂”中获得知识的启迪、感受陪伴的温暖;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可以协助我们搭建针对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平台,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勇于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学会家庭教育的技巧,开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家庭教育活动;可以配合我们组织普及“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讲座,为服务对象及其监护人提供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此过程中,集思广益,共同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为留守儿童“做好事、办实事”。

  二、物质支持,有效帮扶。

  在物质上给予留守儿童家庭一定的帮助,实行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通过“峰启文化”平台资助特困留守儿童、搭建“留守儿童之家”,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帮助孩子们实现美好的人生理想,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三、呼吁社会,携手呵护。

  呼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活动在资金上提供支持。呼吁专业人士,给予专业指导,引导留守儿童服务工作更科学、更全面、更周到。呼吁社会团体组织能够树立协同解决问题的意识,可与我们联合开展,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提供最优质的资源。

  也许您的点滴付出,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也许您的一份关爱,就能点亮他们的青春梦想!如果您愿意伸出温暖的双手,请致电峰启公益热线151-XXXX-6800。

  倡议人:XXX

  20XX年X月X日

  关于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通用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群小伙伴——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经商,一年中难得回家一次,让留守在家中的他们倍受思亲的煎熬,他们就是儿童中那一股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为帮助我们的留守同学,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哪怕是一点微薄的帮助,也许就会改变了他们的心态,从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这次活动,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拥有了家的归属感,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少先队员,又该为我们的同龄人做些什么呢?在此,我们发出倡议,关心留守学生,与他们结对交朋友。给他们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买一本书、送一件礼物等形式或做关爱留守同学的宣传员,关注留守同学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让他们能够和我们一样感受亲情的温暖,和我们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对祖国有贡献的人才。

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篇8

[关键词]离异家庭 留守儿童 问卷调查 座谈

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一种现象:夫妻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后因情感破裂而离异,子女判给一方后留在家里由亲属照管,父或母一方再次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的子女就形成一个社会群体――“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笔者就此种现象对四川绵阳市龙门镇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发现在这群孩子的年龄大多在9~13岁之间,而且普遍存在心理、学习、生活以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此次调查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及座谈的方法,对龙门镇的八个大队的所有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由当事人亲自填写调查问卷或用谈话的方式进行纪录并与其监护人进行座谈的方法来开展此次调查工作。最后根据所得到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总结出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在心理、学习、生活以及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

一、表现出的问题

1.心理缺陷

(1)怨恨心理。调查结果显示有18.2%的孩子对离异的一方表示非常的怨恨,认为“自己是被父亲或母亲抛弃的”,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心理学家指出:和睦、温馨、健全的家是保证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家庭的破裂残缺往往会使孩子过早地品尝人生的不幸,从而消极地看待社会,对待生活,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怨恨情绪和心理障碍问题。

(2)自卑心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大部分认为自己失去了亲人的疼爱,整天忧心忡忡,在其他孩子面前抬不起头,有种“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感觉,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和动力。长期下去,他们会变的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冷漠、内向、烦躁等极端的性格,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

走访调查中,有36.4%的小孩对自己没有信心,72.7%的小孩觉得自己很孤独,认为自己并不快乐,他们认为拥有幸福的家庭,得到父母的疼爱才是真正的快乐。有54.5%的小孩表示从不和陌生人说话。

(3)自我封闭心理。调查中,有45.5%的孩子在自己遇到挫折时总是闷不吭声,不愿与监护人沟通,也不会和同学或其他的人倾诉。心理学家指出,长期的自我封闭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4)防御心理。调查显示有9%的孩子不信任别人,无论快乐与忧伤都独自享受,认为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12岁的张利就是这样的,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心里难受,她都不愿告诉别人,认为别人根本就不理解自己,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毫不相关,她只相信自己。

2.学习成绩滑坡

在离异的家庭中,有36.4%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有90.9%的孩子学习时遇到困难却没有人指导。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学习过程要有良好的心境为基础,由于父母离异前后,都有一段时间的相互攻击和自怨自艾过程,当事人本身也心绪不宁,更无心过问孩子的学习了。

3.生活问题

由于父母离异,父或母一方会外出打工,留守孩子的饮食,家务以及身体状况就会比一般孩子的问题多一些。调查中有54.5%的孩子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会承担一点家务,81.8%的孩子会偶尔生病,还有5.3%的孩子经常会生病。他们表示在自己生病期间最难过,最希望父母能陪在自己的身边。渴望亲情是每个单亲家庭孩子最大的希望,更何况这些离异家庭的留守孩子。

4.安全隐患

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中,由于留守儿童的这种特殊家庭背景会被同学知道,所以经常会受到同学的欺负。因此,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

二、对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的责任

离异家庭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问题,关系到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应共同为这些孩子创建美好的明天。

1.家庭的责任

(1)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要试图将自己的创伤转嫁给孩子,不要向孩子控告对方的不负责任和无情,会使孩子对对方产生强烈的怨恨感,这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中伤对方的话语会使孩子失去对别人的信任和对未来的信心。

(2)父母的一方要对孩子实行积极的帮助,稳定情绪,耐心地和孩子谈话,表扬他(她)的优点,使孩子变得自信和开朗。

(3)家长要尽释前嫌,尽量做朋友,都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使孩子享受亲情的温暖,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使孩子有倾诉的对象,缓解心理压力,走出自我封闭的阴影。

(4)父母都应当经常保持和老师的联系,及时获得孩子的相关信息。

2.学校的责任

(1)学校要重视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其专门建档,老师要提高心理理论水平,掌握相关心理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给予关爱,启发孩子自觉进行自我调节和适应,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学校要加大对留守不生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学生得一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2)学校要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开展夏令营活动及课外兴趣小组,竞选“文明标兵”“优秀学生”等活动,让孩子在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中淡忘家庭的不幸带来的忧伤。

(3)学校要负责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立、自强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让孩子们学会“求知,做事,与人共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孩子面对生活的自信。

3.社会的责任

(1)社会要建立应急机制,确保孩子的安全问题。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

(2)社会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社会合力,妇联要广泛开展“代管妈妈”活动,让离异家庭的留守孩子感受母爱的温暖。有关部门要开设心灵沟通热线,给内心存在问题的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平台。

(3)政府要加强对民间托管机构的监管。父母离异后,监管孩子的一方将孩子送到民间托管机构,自己外出务工。这时政府应该加强对民间托管机构的清理和整顿,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消除民间托管的安全隐患,规范民间托管的服务市场。

(4)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筹资金,为村委会开设图书馆,为“留守孩子”提供一个共同学习的场所,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也排遣了他们孤寂的假期生活。

上一篇:数学智力题及答案范文 下一篇:怀恋过去的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