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时间:2022-07-01 01:26:23

浅谈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增强开放性课堂教学意识。我在语文课堂上着眼多角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做了如下尝试:

一、多渠道思考,启发学生自主提问

先以《牛顿在暴风雨中》一课为例。“通过朗读、质疑,让学生明白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过程”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质疑问难,以学定教。在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都尝试增加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环节。

1、在课题的题眼处提问

题眼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我在出示课题――《牛顿在暴风雨中》后,立刻发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问题,经过归纳,主要围绕“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进行探讨。

2、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此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朗读的时候也能读出情感。本文中,我引导学生抓的关键句是课文的第6,7,8三个小节。就牛顿在雨中测风力所做的几个动作让学生重点体会,并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对“向着风、背着风、撑开”等词提出质疑,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共同释疑。有个学生提出:牛顿做实验的时候做了那么多动作,说明了什么呢?其他同学和他一起思考、理解:这些动作写出了牛顿对待科学的执著探究精神。在此基础上的朗读显得有真情。而这一切也是来源于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质疑。

二、多角度探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有无对比、矛盾之处?“留白”的地方该怎么补?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1、在内容对比处提问

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文章对比处提问,力求把文本中情感浓烈或意蕴丰厚的句段呈现出来,一遍一遍地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感悟、诵读,其目的在于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比较阅读可以是通过对比和衬托、也可以是同类文章之间进行比较、品读。

2、在看似矛盾处提问

《牛顿在暴风雨中》9、10小节就有一处需要学生提出质疑的地方:“牛顿的妈妈焦急地寻找到牛顿,发现他在做实验,又独自悄悄地回家了。”这句话中“为什么妈妈找到了牛顿却自己回去了”是个看似矛盾的地方,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解释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矛盾”的。由于有了前面对牛顿精神的分析铺垫,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矛盾,妈妈是肯定牛顿这种探究精神的。有些内容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自相矛盾”之处,其实这些正是作者着力刻画之处。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问,并解决疑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3、在内容空白处提问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说到关键处时戛然而止,留有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想象、揣摩。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孩子大胆想象,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通过想象,学生就会深切感受到世界的千姿百态,把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具体化,增强其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活泼烂漫的天性。

4、在内容抽象处提问

课文中有些重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这样,通过挖掘词语内涵,词语不仅仅是作者的体验,同时也是学生自我的感受。

例如:教学《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这一课时,我抓住“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练笔。引导想象一下华佗是怎样进行实验研制麻沸散,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出示练习。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把握了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之后,引导他们借助具体情境挖掘“时时、处处”的内涵,感受到华佗对医学的执著。这样,学生对词的理解不仅仅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三、多机会创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在教学中,应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确,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对比自己的课堂,我觉得也应该给学生创设多种机会,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1、鼓励为主

自主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班中有的学生在上课时往往一声不吭,让他们举手提出质疑时也闭不做声。这时候就应该适当鼓励他们发言,告诉他们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调动全班的积极性:谁能提出好问题,大家就鼓掌来表扬他,这样有助于活跃课堂讨论氛围。

2、有疑必释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启发学生提问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跟课文中心无关的问题。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一经老师鼓励,更愿开动脑筋,提出各种问题,不管何类问题学生都希望得到一个满意的解答。面对学生的质疑,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都要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尽可能得到满足。这样,学生的质疑积极性才能保持下去,对提问产生兴趣。

3、教会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学生有了质疑的愿望、兴趣,开始提出的问题较多,且比较肤浅。如何使学生提出较有份量,较有深度的思辨型、探究型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规律、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课堂生成。鼓励他们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最终达到巩固梳理,拓展应用的目的。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我促进学生提升学习兴趣与能力的重要尝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仍需不断思考和完善。

上一篇: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 下一篇:浅谈如何进行幼儿园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