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成才过程时间特征的研究

时间:2022-07-01 11:44:57

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成才过程时间特征的研究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研究当前国家武术套路集训队运动员成才过程的时间特征,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从初练武术套路、到成为全省优秀选手、进入专业训练、成为全国优秀选手和成为国际优秀选手以及训练过程中转项的年龄和年限规律均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旨在为科学选拔武术人才,培养和衔接各层武术套路运动队伍,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武术套路;运动员;成才;时间特征

中图分类号:G8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721-04

Research on the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Excellent Athletes of

Wushu Routine in China

XU Weijun,LI Yingkui,SUN Jian,ZHAO Yulong,WANG Shu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documentary review,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excellent athletes of Wushu routine in China are researched. Different stages of training process has obvious time characteristic, including practicing Wushu routine for the first time, becoming the topnotch player in the whole province, enter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becoming the national excellent player, and becoming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player, in order to provide objective references for scientific talent selection, training and cultivating Wushu routine sport teams, and making longterm drill program.

Key words: Wushu routine; athlete; becoming excellent; time characteristics

现代竞技选手的成才过程,都有着特有的发展规律和鲜明的时间特征。它的时间特征表现为成才的整个训练活动进行的步骤和程序,包含着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各个段落的年龄特征和时限特征。在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运动员成才期的时间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运动员只有遵循其时间特征的固有规律组织训练活动,才有可能达到竞技水平的高峰。[1]优秀的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成才过程也是如此。

本文以参加备战2007年世锦赛和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武术套路集训队的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成才过程的时间特征,探讨和研究现阶段我国武术套路优秀运动员的成才规律,以利为武术套路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以及合理安排武术套路竞赛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福州参加集训的国家武术套路集训队运动员共43人。其中男运动员24人,女运动员19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封闭式调查表,对参加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国家武术队集训的运动员共43人进行调查,回收问卷43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后经过电话核实和查阅近几年相关的成绩册,可以认定集训队的队员所填写的情况基本属实。

问卷相关信息统计如下:

1) 运动员所属地方代表队分布情况:43份问卷分布20个代表队,见表1。

2) 学历情况:所调查的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学历层次较高,在校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运动员占本次调查对象的93.0%,其中11.6%的研究生;尚有7.0%的中专生或中学生。说明当前武术套路优秀运动员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对较高。

3) 运动员等级及运动成就:所调查的国家武术套路集训队的运动员均有过人的运动经历,取得的运动成绩是非常可观的,至少获得一次全国性比赛冠军的运动员占86.05%,武英级及以上运动员占90.70%,足以说明国家武术套路集训队集中了近几年的全国武术套路的优秀人才,同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表2、表3)。

*全国比赛指的是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冠军赛、青少年锦标赛、城运会、全运会比赛;**国际比赛指的是亚运会、东亚运动会、亚洲青少年锦标赛、世锦赛、世界青少年锦标赛。

4) 年龄及总训练年限分布:所调查的国家武术套路集训队的运动员之间,无论男女年龄相差都比较大,最大的相差可达12岁;由此造成(到2007年)运动员的当前总训练年限的差别也比较大,属于正常现象(表4,图1)。

统计结果表明(表5,图2),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练武术套路平均年龄为8.8岁,业余训练平均年限为4.5 a,男女运动员没有显著性差异。这批国家集训队运动员大部分出生在20世纪80-90年代初之间,初训年龄在6~11岁之间,有个别选手在学习武术套路之前,还进行了3 a的跳水训练。通过观察这批选手的业余训练初始年龄段分布图,可以看到8~10岁的样本个数明显高于其他各档年龄,9岁为最高。这一结果也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8~10岁开始接受武术套路训练的运动员成才率最高[2]。究其原因在于:10岁之前,男女儿童身体各项形态指标的差异不大[3],8~10岁的儿童骨骼富有弹性,关节韧带的伸展性好,神经系统灵活性强,有利于记忆武术动作,建立正确规范的动力定性,也容易培养儿童进行武术套路训练的兴趣,以便逐步适应今后专项训练的要求,因此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8~10岁都是一个开始进行武术启蒙训练较佳的时期。

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业余训练年限与进入专业队的年龄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0.92),但是与运动员的开始训练年龄无关(相关系数r=0.07)。他们在经过平均4.5年训练后进入专业队训练,即要经过4~5年左右的业余训练,打好基本功后,才能入选省体工队。

武术套路运动属技能类难美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很高。运动技术是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这个系统拥有最大的贡献率。而从业余初始训练年龄8~10岁后的2~5年的时间里,正好是人体的协调、灵敏、柔韧、速度、反应等各项身体素质和能力发展的敏感期(表6),所以在敏感期内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全面的基础训练,具有很大的适宜性、经济性和实效性,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阶段也是运动员各方面“量"的积累时期,对今后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从8~10岁开始挑选具备武术套路运动条件的人才,重视从小培养,打好基础,早出人才,是完全可行的,也是保证我国武术套路后备人才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

2.1.2 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进专业队年龄和训练年限 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进入省体工队进行专业系统训练的平均年龄在13.3岁(表5),通过这批集训队员的进专业队年龄分布图(图4),可以发现运动员进队的年龄跨度较大,多数样本集中在12岁前后。年龄跨度较大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有些优秀运动员先天素质就比较好,较早的显示了运动才华,因此进入专业队的年龄就小,而一些先天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的选手,毅力较佳,经过较长时期的基础训练也能够达到进专业队水平,所以进队的年龄较大;另外一种原因是,有部分水平在早期已经达到进专业队的运动员,由于受到上学条件和父母要求等外界因素的限制,仍然留在原来的业余队进行训练,等到限制因素解除后又进入专业队伍继续深造,因此造成入队年龄悬殊较大。扣除造成入专业队年龄跨度较大的样本,我们认为武术套路运动员在12~13岁进入省体工队是一个较佳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运动员经过4~5年的业余基础训练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满足进行专项训练所需要的各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同时在心理上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加强,训练目标明确,有了一定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能够满足目前我国专业队体制的要求。

因为被调查的运动员均为现役优秀的武术套路运动员,所以到目前为止,这批运动员在专业队训练的平均年限为8.6年,最短的为2年,最长的为17年。由于能够被选入国家集训队的运动员都具有过人的运动成绩,说明武术套路运动不但专项训练的早期化明显,而且如果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安排恰当,运动员保持高水平竞技的年限也较长。

2.1.3 成为全省优秀选手年龄和训练年限 全省优秀选手指的是在各省或各直辖市武术套路锦标赛、全省运动会等省内最高水平武术套路比赛中首次获得单项名次(前12名)的选手(含冠军)。由表5可见,成为全省优秀选手的平均年龄为12.1岁,从开始武术训练到成为全省优秀选手的平均训练年限为3.1年,男女运动员没有显著性差异。

把这一时期的年龄及训练年限与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进入省专业队时的年龄及业余训练年限相比(表7),可以发现年龄和年限两者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成为全省优秀选手的年龄要先于进入省专业队的年龄,两平均值相差约为1.2岁。这恰恰为我们选拔优秀武术套路人才进入省级专业队有很大的提示作用:因为专业队的训练显然比业余训练更具有系统性,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更先进些,如果武术套路运动员在12岁左右能够取得省级比赛的前12名,并且最好还没有进入省队训练就成为了全省优秀选手,那以后这名运动员成为顶尖选手的潜力可能性相对更大些。因此,要想选出好的苗子,专业队教练员可以着重注意省级比赛获得名次的10~12岁的业余队小运动员。

2.1.4 成为全国优秀选手年龄和训练年限 全国优秀选手指的是在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冠军赛、全国运动会、城运会、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等国内最高水平武术套路比赛中首次获得单项名次(前12名)的选手(含冠军)。由表5可以看出,成为全国优秀选手的平均年龄为16.6岁,平均专业训练年限为3.9年。结果表明,少年选手由13岁左右进入专业队后,在系统的专项训练安排下,无论技术、心理还是身体素质都逐渐步入成熟阶段,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4年左右的时间可达到技术的高峰状态,这一阶段是武术套路运动员成才的最关键的时期。

通过文献调查,我国的太极王子陈思坦初获全国比赛名次是14岁,赵长军初获全国比赛名次是15岁,说明武术套路运动员在13~17岁这一时期是成绩迅速上升的时期,武术套路运动员进入专业队后的4年左右的训练是运动技术水平发生“质"的飞跃阶段,动作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演练水平逐渐显示出各自的风格特征,对难度动作的要求逐渐加大,此时的少年运动员体重轻、身体柔韧性好,通过专业队教练的系统训练和有效的指导,完全可以满足武术套路项目要求的“高、难、美、新、稳"。

2.1.5 成为国际优秀选手年龄和训练年限 国际优秀选手指的是在世界武术套路锦标赛、亚洲运动会、东亚运动会、亚洲青少年锦标赛、世界青少年锦标赛等国际性正式武术套路比赛中首次获得单项名次(前12名)的选手(含冠军)。由表5可以看出,成为国际优秀选手的平均年龄为19.6岁,平均专业训练年限为6.8年。结果表明,从成为全国优秀选手至成为国际优秀选手,训练年限平均时间间隔不超过3年,这段时期运动员身体发育逐渐完善和成熟,各项指标均已逐步接近成人,通过全国多次大赛的磨练,运动员对技术的掌握已经达到精湛的程度,在心理上已经接受过多次失败和成功的考验,参赛的心理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积累了大量的训练和比赛经验,具有了较强的获得优异成绩的能力。

通过调查还表明,在成为国际优秀选手的23人中,首次参赛即获得国际比赛冠军的运动员为21人,参赛即拿金牌的成功率高达91.3%。部分原因是国际比赛采用的是规定套路,而国内的比赛则以自选套路为主,规定套路的难度没有自选套路的难度大,为的是促进其它国家武术套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说明我国的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整体技术水平仍处于领先地位,国内的一流选手即可在国际上处于一流地位。

2.1.6 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成才时间特征曲线 根据前面研究的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各阶段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绘制出武术套路运动员成才的时间特征曲线图(图4)。

由成才时间特征曲线图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男女运动员在各个年龄阶段并无明显的区别,这与表5当中所做的检验p均大于0.05的结论是一致的。造成男女运动员没有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运动员之间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跨度过大造成的差异大于男女运动员之间在各个年龄段的差异,由此造成男女运动员无显著性差异;二是本次调查的样本量虽然有43人,但对于运动员年龄特征的提取本身就属于寻找运动员成才共性规律的研究,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在成才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又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因此随着样本量的增加是否能够使男女武术套路运动员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有待进一步的证明。

2.2 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转项成才的时间特征 通过调查发现,这批国家集训队员有48.84%的运动员都有过转项经历。在接近半数的有转项经历的运动员当中,有37.04%是长拳改练南拳,有25.93%是长拳改练太极拳。由于武术套路项目的特殊性,一个运动员可以同时以多个小项进行训练和比赛,如选长拳的运动员,可以同时选刀棍或剑枪,而转项时可能只是由长拳转为太极拳,而其它项目不变,所以考察运动员的转项成功率是以转项项目获得全国比赛前三名或国际比赛前三名的成功率为准,由此计算可以得出这批转项队员在转项项目上获得优异成绩的成功率为81.0%,可见转项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深入分析转项成才的时间特征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2.2.1 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转项的年龄分布 统计结果表明(表8和图5),这批国家武术套路集训队员中有过转项经历的运动员平均转项年龄为15.6岁,分布在11~20岁之间,转项的年龄分布跨度比较大,说明转项的选择是根据运动员个体情况来做出的。有转项经历的运动员都是进入专业队后才进行的转项,转项队员平均转项前专业队训练年限为3.2年,其中有少数运动员是到了专业队当年就有部分项目进行了转项。

2.2.2 成功转项运动员与非转项运动员的成才时间特征的比较分析 由表9可见,两者在年龄和年限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转项成功的运动员并没有因转项而造成获得优异成绩的时间延长,基本上成才的时间过程和非转项运动员成才的时间过程是一致的。笔者估计如果能够有更多的数据支持,转项运动员在成才时间上可能比非转项运动员的成才时间略短。

3 结 论

1) 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初练武术套路的年龄和进入专业训练的年龄分别平均为8.8岁和13.3岁,业余训练平均年限为4.5年。

2) 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成为全省优秀选手的平均年龄为12.1岁,从开始武术训练到成为全省优秀选手的平均训练年限为3.1年。

3) 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成为全国优秀选手的平均年龄为16.6岁,平均专业训练年限为3.9年。

4) 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成为国际优秀选手的平均年龄为19.6岁,平均专业训练年限为6.8年。

5) 这批国家武术套路集训队员中有过转项经历的运动员平均转项年龄为15.6岁,转项的年龄分布跨度比较大,转项的成功率较高。成功转项运动员和非转项运动员之间在首次获得全国比赛和国际比赛前三名的时间特征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6) 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成才规律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这可作为选拔武术人才,培养和衔接各层武术套路运动队伍,组建国家集训队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兵,田麦久.我国奥运选手成才训练过程的时间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报,1994,17(3):69-75.

[2] 王岗,刘同为,景英川.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成材的最佳年限研究[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8(1):8-10.

[3] 张山,等.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套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4.

[4] 刘建和.关于表现难美类项群运动技术发展的某些共性特征的初步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62-67.

[5] 孙玉堂.世界优秀男子田径运动员的年龄特征[J].体育学刊,2001:9.

[6] 彭杰.对我国优秀女排运动员成才过程中年龄特征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3(4):17.

[7] 吴志辉.我国男子优秀散打运动员年龄特征的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2004.

[8] 王荣辉.我国跳水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与选材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200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2005-NBA季后赛得分与得分方式的研究 下一篇:负重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