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笠云先生一首吟汉中的诗

时间:2022-07-01 07:40:34

近日偶得一本《笠云山房诗文集》,其中有首题为《汉中》的七言律诗,写得极好,值得一读。诗云:

天开奥壤界中华,控扼蜀门叠嶂遮。

隆准一来开两汉,峭峰百转入三巴。

褒斜北去才容骑,廉让中间好住家。

官罢会当租草屋,侨居学种邵平瓜。

诗文集的作者系清代甘肃省甘谷县人王权,字心如,号笠云。他曾在清同治年间入勉县征税机构厘局主办厘务多年,后迁转任延长、兴平、富平知县。为政之余,好诗善文,在同治、光绪时期的陕甘两省颇负盛名。其“古文胎息韩、柳,诗亦琅琅唐音”(民国《秦州新志续编》) 。这首吟《汉中》的诗,是诗人在熟知汉中历史地理,感受汉中民风人文的基础上创作的,表达了对汉中的一片热爱之情。“天开奥壤界中华,控扼蜀门叠嶂遮”。

大家知道,自然的神奇造化,让秦岭成为中国南北的分水岭,而秦岭南麓巴山以北的汉中盆地又界分西南西北,控制着入蜀的门户。诗人通过汉中“界中华”, “控扼蜀门”,首先强调汉中地理位置神奇而险要,这也为接下来的诗句描写起了转承作用。“隆准一来开两汉,峭峰百转入三巴”。这两句主要讲,公元前206 年汉王刘邦以汉中、巴蜀为基地,筑坛拜将,休养生息,然后出散入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建立汉朝的历史事件。进一步证明汉中巴蜀的军事战略意义。需要称道的是诗人形象含蓄的语言特色。刘邦作为帝王,按照封建时代的避讳制度,名字不能直写。因此诗人巧妙地以“隆准”指代刘邦,这是因为高鼻子是其突出的特征。《史记・高祖本纪》上说:“高祖(刘邦) 为人,隆准而龙颜”。指出刘邦是高鼻子而脸面有龙相的非凡之人。这种借代手法,其他诗人也有运用。如清代诗人王士正在其《七盘岭》中就有“当年号天汉,运归隆准公”的诗句。“峭峰百转入三巴”,三巴,东汉末益州牧刘璋置渝州为巴中,绵州为巴西,归夔、鱼复为巴东,史称三巴,这里指巴蜀。诗句表面上是说从汉中穿越百转千回的巴山峻岭可以到达巴蜀之地,好像没有什么意思。但是若与前句“隆准一来开两汉”相联系,其蕴含的巴蜀不但与汉中关系密切,而且在楚汉相争、中原逐鹿中作用巨大。汉高祖刘邦以汉中巴蜀为根据地,“出秦伐楚,萧何发蜀米万船而给军粮。”楚汉决战时, “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万船而下”(《华阳国志》) 。诚如《三国志》所云:“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看似平淡而寓意深刻厚重的诗句,让人赞叹作者的艺术功力。

汉中盆地北部有著名的褒斜道。于是诗人写道:“褒斜北去才容骑。”北通关中的褒斜栈道素以峻险难行而著称,被历代诗人吟哦。唐人薛能在其《褒斜道中》写下:“鸟径恶时应立虎”的感受;诗人岑参《自褒城行》有“岩倾劣通马,石窄难容车”的描写;明朝胡志夔行在褒斜道上发出“虬蟠漫说羊肠险”的惊叹;北望褒斜的清代诗人王灏难忘“蚁缘千仞壁,马踏半空云”的回忆。而诗人王权“褒斜北去才容骑”的概括性形象描写,不逊于上述诗人的吟唱名句。“褒斜北去”气势宏大,“才容骑”点破其栈道小而险、行而难的特点,知著见微,堪称佳句。

汉中盆地是块物阜民淳的风水宝地,恰如诗人抒写的“廉让中间好住家”一般。诗人这样表述有两层意思。其一,妙用了廉泉让水的著名典故。即:汉中人“范柏年,谒(南朝宋) 明帝,因语广南贪泉,柏年对曰:‘臣郡有文川、武乡, 廉泉、让水, 臣所居在廉让之间。’”(《梁州记》) 该诗用这一历史佳话,说明汉中乃礼仪淳厚之邦。其二,表达了诗人对这块民风淳朴、恍如武陵桃源之地的热爱。诗人在汉中勉县生活过五个多年头,这种感情常在其诗作中表露。如”汉上歌谣隔岭听,廉泉清籁响泠泠”(《送前汉中林太守罢官归怀远》) ;“巴人汉女输灵草,让水廉泉入寿杯”(《寿陕安兵备道蔚青谢公质卿六十》) ;“游骑晚春欢士女,阵图强半入耕耘”(《勉县留别》)等。没有对这块土地的熟知与热爱,就不会为它深情地歌赞。

诗人对汉中知山知水知史知人的了解和热爱,最终产生了一种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官罢会当租草屋,侨居学种邵平瓜。”这两句诗把作者对汉中的热爱之情推向了高潮:解官归“汉”,过耕耘农桑的田园生活。后一句诗用了“邵平种瓜”的历史典故,增加了诗句的容量,提升了诗的趣味性。据《汉书》记载,秦东陵侯邵平,秦亡后,作了平民,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甜美,世称“邵平瓜”。然而诗人的这种美好愿望并未实现,他从清同治十一年秋离开汉中,理诸县事、辞官、去世,再未涉足汉中,可是诗人这种真诚溢于言表的感情,是真实可贵的。这首语言质朴明快,用典多而不隔,而且佳句甚多的七言律诗,留传了下来,成为汉中文化的珍贵遗产。

(作者单位: 陕西省城固县人民政府,723200)

上一篇:略析徐光启的科学思想 下一篇:略论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