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子谷”崛起之谜

时间:2022-07-01 03:50:44

成都“电子谷”崛起之谜

2013年6月,以世界500强云集为标志、以谋划财富增长为主题的美国《财富》杂志全球论坛,将在中国成都召开。这是该论坛继上海、香港、北京之后第四次选址中国。

众所周知,《财富》全球论坛历来都是选在“全球范围内最具经济活力的地方”召开。截至2011年底,2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成都,成都在世界版图内承接起了IT产业的大转移。据悉,未来全球八成Ipad将贴上“成都造”的标签,中国西部将成为世界电子谷,那么,成都是如何做到的?

机遇与战略

俗话说,机遇在人人面前是平等的,但机遇又总是青睐时刻准备着、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对城市来说,同样如此。

事实已表明:成都抢先抓住了IT产业世界性大转移的机遇。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认为,随着英特尔上海、成都两地工厂整合全面完成,世界代工之王富士康相继布局成都和重庆,全球未来的Ipad和手提式电脑将贴上成都造、重庆造的标识,足以改写全球IT业版图的中国电子谷正在成渝经济区跃腾崛起。

近二十余年来,受成本上涨、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求IT产业先后出现了三波转移潮。

第一波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转移目标地主要在印度和中国的深圳等地。第二波发生在21世纪初,其转移目标地主要在中国的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而第三波则发生在近5年左右,其转移目标地主要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成都及早布局,抢先抓住了机遇,于2003年成功引进IT产业世界巨擘英特尔公司。这对于成都IT产业大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此后,成都引进IT产业巨头便“一发不可收”。2008年以来,相继引进了富士康、戴尔、联想、仁宝及一大批配套厂商,使成都IT产业呈现不可阻挡的快速发展之势。

成都之所以能够抓住此次转移良机,一方面来自于占据优势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则在于招商引资中的战略谋划。

国家在“一五”计划时期实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时,在成都布局了以“宏明电子”为代表的一批电子(军工)企业,后来又布局了电子十所、电子二十九所、电子三十所等一批电子类研究所。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都就把发展IT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一号工程”,大力培育本土IT企业和研究机构。正是这些为成都承接IT产业大转移奠定了十分重要的产业基础。

而在招商引资方面,成都已经改掉过去“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普通招商模式,转变为“招商选资、招大引强、招财引智”。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产业龙头企业,达到了“以一带百”的引资效果。

作为行业标杆的英特尔落户成都以后,便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效应。锦上添花的是,其先后3次追加投资,到2009年在成都的总投资达6亿美元,并将在上海的封装测试厂整合到成都工厂、将中国西部地区分拨中心建在成都。

这样一来,在英特尔的带动和示范之下,腾讯等知名企业大量增资,而携程、百度(都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等众多国际知名IT企业纷至沓来,很快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延伸了产业链条。

有资料显示,仅英特尔成都公司一家的省内外配套企业就超过300家,之后进入的富士康、戴尔、联想、仁宝、纬创等一大批产业巨头,除其自身具有极强的整合能力外,也带动了1000家以上的配套企业,再加上四川本土原有的长虹、九洲及其它企业,共同构筑起一个由数千家规模以上企业组成的强大产业群。

政策与服务

任何城市的发展与产业集群的崛起,自始至终绕不开政府的操盘。而政策与服务是政府的杀手锏,追逐利润的企业看好的正是低成本与高服务。

从政策看,成都充分利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优惠举措,包括给予西部支持类产业企业所得税率15%等一系列的有利政策;而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则是对优惠政策的延伸——从最初阶段的大力度地价优惠、税收返还等,已经发展到近几年的“高级人才引进政策和专项奖励政策”、“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政策”、“完善吸引留学人员来蓉创业服务政策”、“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

在这些政策吸引下,大批人才来到成都工作。截至2011年底,成都仅仅高新区就累计引进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余人,其中海归博士超过500人,留学人员和博士创业企业420家,累计已有省“百人计划”入选者39名,国家“”入选者12名,成为国内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09年,成都高新区已被中组部批准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除了招贤纳士的人才政策,成都市对高新区的“放松”也是一大亮点。在成都,高新区是成都电子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这个区域享有一份“特权”——成都市委、市政府授权成都高新区行使市级管理权限,全面管理高新区的党务、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

从1996年起,市级财政不从高新区另外集中收入,所有收益全部留给高新区。这种“钱不拿走一分,市级权限全给”的独特政策,为成都高新区建立良好的政府服务体系提供了极好的环境条件。

在此宽松的环境下,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将“在高新区办孵化器”的理念转变为“把高新区办成孵化器”,大胆改革和创新其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承接世界性的产业转移,管理上不得不与国际接轨。成都通过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管理经验,目的在于高服务、高效率。当地人笑称,管委会的公务员变为“服务员”,过去职能分割的各“管理局”变为职能整合的“服务局”。

通过不断优化“一站式”服务,原有的7个审批环节被缩减到4个,原来需要5至8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审批缩减到50分钟……而企业要做的,只是把“材料递交到一个窗口而已”。

在企业增值服务体系方面,建立了专业园区管理服务公司、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新投资公司等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以“企业的思维”、“企业的方式”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技术平台、人才培育、融资担保、市场拓展、行业咨询、生活配套(中小学名校、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等专业化、国际化的增值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员工生活成本。

上一篇:安徽城镇化分类考核背后 下一篇:中关村股权激励试点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