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的构建

时间:2022-06-30 09:31:13

浅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的构建

摘 要 构建以旅游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旅游政策法规进行教学改革,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传授相关法律知识,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突出课程特色,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 高职 旅游管理 特色课程 旅游法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构建以旅游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的改革,已成为高职旅游专业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政策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然而传统理解上法学又不像其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强,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进行教学改革,突出课程特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1改革课程培养目标

传统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目标偏重于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开拓分析问题的思路。学生学以致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加强。导致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印象就是纯理论,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意识到该课程在其旅游职业生涯中起到的作用。课程改革,首先就要改革课程目标,突出课程特色,使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的作用。课改后将原课程名称更换为《旅游政策法规应用》,课程目标从原来单一的知识目标拓展为若干子目标。包含专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及职业素养目标几个部分。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课程培养目标、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大旅游的概念重构知识体系,传授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兴趣。

2改革课程内容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且不能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所谓职业能力应该是指综合的、称职的从业能力,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旅游活动不仅仅涉及到单一的旅游行程,打破原有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以项目驱动教学,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旅游活动、旅游交通、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景区、旅游休闲等产业群为主体将知识重新整合,力求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在实践的模拟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的合理与优化。

(1)旅游政策认知,包括国家宏观环境、旅游行业及产业政策的认知、探讨。

(2)旅游法律基础知识认知,旅游纠纷的解决途径的概括性学习。

(3)合同法。包括旅游合同的签定、变更、转让,各旅游企业间违约责任的承担,合同纠纷的解决、国内旅游合同范本、出境旅游合同范本的学习与制定等等。

(4)旅行社管理条例的学习。包括旅行社的市场准入,旅行社的申办、运作,旅行社权利义务及经营、监督管理的过程。

(5)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学习。包括导游人员的市场准入考试、考核,导游及领队证书的申领条件、程序,导游人员的权利义务。

(6)旅游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管理等条例、文物保护及世界遗产公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7)出入境检查法律知识学习。包括中外公民出入境的常识、办理出入境的手续、义务,出入境证件的办理和出入境检查的制度。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中国公民在世界旅游市场的地位及中国公民文明素养案例的探讨、辩论等。

(8)旅游交通法律知识。包括《铁路法》和《民用航空法》的学习。

(9)旅游住宿、娱乐、食品卫生方面知识。包括旅游住宿的治安管理、消防管理、行业规范和《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探讨。

(10)旅游安全救援法律知识。包括旅游安全事故及处理程序,旅游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程序,旅游保险知识的学习,事后的补救工作的处理。

(11)市场运行相关法律文本消费者权益法的学习,包括不正当竞争和市场消费霸王条款的存在、探讨、辩论,学习了解消费者的权益与经营者的义务,如何维护其权益。

重构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旅游产业群为主体,最终适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工作在各旅游企事业,主要从事服务性工作。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及就业方向讲清楚旅游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和旅游市场主体行为规则为重点,以及在(下转第44页)(上接第42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各旅游活动的项目,必须让其学会各法律制度的程序和基本权利义务,保障各方面的权益及合理承担责任,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达到课程教学培养目标。

3改革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线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转变。在教法上要体现高职学生思维特点,放弃纯理论教学的思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法律理论外,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如何填写旅行社企业开办申报书、如何起草和签订旅游合同、如何关注旅游热点中蕴涵的法律问题、如何进行旅游纠纷处理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旅游政策法规的实用性和与旅游工作的关联性。同时,依托教材,建立旅游法的案例库,采用模块教学,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综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和电子教案等。在教材之外,加强媒体间的互动,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并发挥其优势,强调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设计,解决课堂内外教学的难点,适应高职学生逻辑思维相对不足,形象思维能力活跃,实践教学多、学生在校外时间长的特点。

4改革实践教学

课程实训是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熟练运用旅游政策法规法理论指导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实际工作的操作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课程实训,可以使学生主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形成一个广义的旅游法的基本知识框架,了解制度背后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基本原理继续深入学习旅游法律知识,分析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二是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养成法律思维习惯。我国现在正处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市场经济完善过程中,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旅游类专业学生只有从法律视角和经济视角两个角度去考虑事情,引导和规范自己的工作过程,为旅游活动保驾护航,通过实训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和体会旅游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应至少安排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课时来进行实训。课程实训项目设置要紧扣课程目标和内容,重点涉及旅游法、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合同法、安全管理方面政策与知识。通过模拟设置旅游产业链中和旅游活动过程中及从事旅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现象,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典型的旅游纠纷案件案例,使学生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加深对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技能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实训过程中充分融合角色扮演、辩论、分组讨论等方法,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语言表达及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总之,专业特色课程改革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适应社会对旅游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的渴求,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改革既要体现法律的思辨性,又要体现旅游活动的实践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的法律素养普遍获得提高,更好地体现课程特色,打造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国生.高校旅游课程综合化改革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旅游学刊, 2004(12).

[2] 董静.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 张吉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论教育与实践,2011(10).

[4] 王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英语课程标准体系构建[J].海外英语,2013(16).

上一篇:大学志愿者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批判教育学视角下对“MOOC”的现实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