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素能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2-06-30 10:58:32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素能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 要:中国加入WTO后,我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应运而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然后,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陷入科技至上或坠入唯就业论的窠臼,未能适应上述要求,本文通过素能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试图探寻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发展路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素能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从此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同年,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应运而生,并与2004年正式被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正式收录。随着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该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截至2014年7月,全国已有20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该专业。然而,由于专业产生的历史较短,且师资力量主要来自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术型人才,总体而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成熟,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各高校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从未停止。不过,目前的研究大多偏重于构建对工学结合模式和实现校企“零磨合”的探讨,有片面强调“就业导向”之嫌。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现状分析

(一)经济环境分析

据海关数据,2001年我国刚加入WTO时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096.5亿美元,尽管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打击和后金融危机的疲软,到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41603.1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二,是2001年的8倍多,年均增长率达21%。

迅猛发展的进出口贸易带来外贸企业和货代企业的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12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共32.9万家,比2011年增加5.7%;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8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6.2%。到2008年底,仅在中国商务部备案的国际货代企业有18400多家,同时还有无法计算的挂靠到其他企业的中小型货代企业,据业内人士估计总量达4万家以上。

(二)专业需求分析

1.就业方向概述

本专业是国际贸易和物流的结合点,因此与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有报关报检、货代业务、国际贸易、物流与供应链等,包括上述各个方向衍生的细分岗位如跟单、单证、仓管等。

2.报关员严重缺乏

2014年以前,报关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门槛:《报关员资格证书》,由于报关员考试的通过率极低,截止2013年,取得报关员资格证的仅有9万余人,而其中实际从事报关员工作的只有5万余人,与33万家进出口企业相比,可谓杯水车薪。虽然自2014年起,就已取消了报关员资格核准审批,但报关、报检均为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短期内不可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3.货代从业员缺口很大

当前,中国80%的进出口贸易货物运输和中转业务,特别是90%的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业务都是通过国际货运企业完成的。随着经营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不断增多、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加大,货代从业员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再加上其较强的专业性以及货代企业的规模化、网络化、物流化的发展趋势,合格的货代从业员的缺口也不断加大。

(三)企业需求分析

在2014年4月与报关协会、报关企业的座谈中,与会企业集中反映的就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哪怕是取得了报关员资格证书的毕业生――理论掌握一般,实践能力基本全无。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做实事、办好事的人。仅仅拥有报关员证的人在以前只能是用来应付法律规定的“花瓶”,而现在取消资格审批之后,这些有证书无能力的人将会成为企业淘汰的对象。

二、建构“素能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就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立足企业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要求的“零磨合”的准职工。因此,必须建立起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即融“职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为一体的“素能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一)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1.专业技能

专业能力是指与专业直接相关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的结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与就业方向,拟构建以下五个专业技能模块:(1)报关能力模块;(2)报检能力模块;(3)国际货代从业能力模块;(4)国际贸易业务能力模块;(5)初步物流管理能力模块。

这些专业技能模块主要通过精当且深入浅出的理论授课、不定期的邀请海关和检验检疫、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等相关资深人士来校讲座、深度参与的实训演练和毕业前融入企业的顶岗实习来实现。

2.通用技能

通用能力是从事非特定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个体能力,可以认为是职场生存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面或增加就业成功率。拟构建的通用技能模块有:(1)外语应用能力模块;(2)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3)其他自我升值能力模块(如驾驶能力)。

以上通用技能模块将通过恰当的课程规划和定期举办的各种活动和比赛来实现。

(二)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素质,又可称为素养,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各方面技能和修养的统称,笔者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政治素质、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养、个人气质修养、为人处世的能力。

综合素质的培养最为困难,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的人格与思想,因此主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引导,同时通过加强学生工作来进行管理。如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打一份暑期工并亲自撰写实践报告,目的是(1)体会真实的社会竞争,逐步调整心态、适应竞争压力,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2)将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相联系,并查找出自己的短板,以便在将来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不限于本专业的知识);(3)逐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撰写实践报告,培养撰写应用文的职场能力;(5)实际体验寻找自己喜欢的或者适合自己的行业或职业,为合适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三)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保障

1.强化学生的考证训练,推行“双证书”学习形式

(1)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第三方认证,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能够便于企业权衡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2)比起本科院校来,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更习惯于有一定压力的任务式的教学方法。

(3)学生拥有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即报关证、报检证、货运资格证等)后,就业机会将相对增多。

2.推进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软件模拟、基于案例的全流程角色扮演模拟操作;通过带学生实地参观接触报关行、海关、港口、机场、保税物流园区等机构或场所;通过已毕业的师兄师姐的言传身教、现身说法等等方式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

通过与广州粤穗报关公司等企业合作,带学生了解实际报关报检流程;通过请企业资深人员举行讲座,促进企业与学生的双向了解与沟通;通过搜集企业意见和建议对教学进行持续性改进;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获得相对稳定的实习岗位来源

3.加强工学结合师资培养

我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专业教师均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这是与许多其他学校相区别的地方。然而,随着政策法规的更新、行业实践的不断推进,教师原有的经验也会逐渐落伍,因此鼓励教师每隔一定时间就到企业顶岗或调研,以便更好的把握行业和专业的发展。

积极引进企业资深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专业师资力量,多用讲座、实例带给学生不同角度的思路与冲击。

4.加强学生工作

不仅仅是加强学生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培养其综合素质。如完善和加强学生社团的工作,锻炼学生干部的能力;鼓励开展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应以育人为本,就业为导向。具体可细化为以考证为激励目标来推动理论学习,以实操为手段来锻炼专业技能,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起点和发展后劲。以上几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有望看到学生蓬勃发展的灿烂图景。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上一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