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

时间:2022-06-30 08:54:37

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

摘 要:近些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货币市场和几乎所有债权市场上的利率都已经放开。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梳理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以便吸取经验和教训,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本文以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例,介绍了美国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完成的过程、步骤以及相关经验。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经验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3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85-03

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历史上,为了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实现政府低成本筹借战争资金以及实现战后经济恢复,美国曾施行过严格的利率管制。20世纪60年代,利率管制政策日益显现弊端。从1970年6月美国开始逐步解除利率管制,直至1986年4月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一过程历时16余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的环境和进程并不是十分理想,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同时,美联储也不断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利率水平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剖析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

(一)利率决定理论。利率决定理论内容丰富,是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各个理论可知,平均利润率、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率、央行的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等都会对一国利率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

(二)利率传导理论。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传导机制实现市场化,从而真正发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缩短货币政策时滞,使得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三)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为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提供理论依据,是利率市场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20世纪30年代的利率管制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美国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危机频繁爆发。1873年、1884年、1893年和1907年分别爆发过金融危机。其中19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最为严重,促成了美国银行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即1913年作为美国中央银行体系的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建立。

1929年,美国股灾引发了经济大萧条。在经济大萧条中,美国银行业的损失最为严重。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无法兑现。金融业体系的崩溃延长了大萧条的时间并增加了危机的深度与广度。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采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金融市场随之开始了一个管制时期。与此同时,美国银行业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改革,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化金融管制。1933年到1935年,美国颁布了一系列的金融法案,包括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和1935年《银行法》。这些法案主要内容包括:

(1)对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利率进行限制。涉及美国利率管制的著名的Q条例诞生于这一过程中。所谓Q条例,是指美联储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一系列金融条例中的第Q项规定。后来,Q条例变成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代名词。Q条列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禁止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会员银行对它所吸收的活期存款(30天以下)支付利息以及对会员银行所吸收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2.5%的上限。1966年,美国颁布的《临时利率控制法案》又将这一规定扩大到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等。实施利率管制的目的是为减少银行间的竞争,降低银行风险。Q条例的实施对美国恢复金融秩序,政府低成本筹措战争资金及战后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建立全国证券交易的监管体系。(3)限制银行对证券的投资,禁止金融机构持有股票,使商业银行与证券业分离。(4)成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5万元以下的银行存款提供担保,避免发生公众挤兑。(5)限制新银行开业,加强联邦储备银行的地位。(6)《高利贷法令》规定了银行贷款的最高利率限制。

(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利率管制弊端的日益暴露时期。随着美国战后经济的繁荣及资金需求的扩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僵硬的资金价格不能使资金流向优质的银行,经营能力强的银行无法扩大规模,无法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实现银行业的优胜劣汰。(2)僵硬的利率管制不能适应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银行经营困难,无法面对证券业的挑战,金融体系不能维持稳定。 当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20%。由于限定的利率水平低于非银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使得商业银行存款吸引力下降,公众对存款越发没有兴趣,这大大限制了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筹资能力,使商业银行面临生存危机。(3)金融体系的扭曲限制了货币调控机制发挥作用。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规定限制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当资金需求旺盛时,造成信用供应不足。为摆脱困境,银行创造了大量的金融工具来规避管制,扩大资金来源,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的调控力。(4)美国的银行业出现经营危机,大量银行破产,各种金融机构也面临经营困难。

(三)20世纪70年代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施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提出了解除利率管制的设想,逐步实行利率放开政策。(1)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1970年6月,美联储首先放松对10万元以上,90天内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1973年5月,继续提高存款利率的上限,即取消1000万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 以此来缓解利率管制带来的弊端。(2)允许非银行机构设立支票账户并允许对交易余额支付利息。(3)允许开发转让的活期存款账户及将储蓄余额自动转存的服务。(4)建立货币市场基金。

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Q条例的存在所产生的实质性问题,大量现金从存款性的金融机构外流,“金融脱媒”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迫于形势,美国的当权机构不得不考虑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彻底实现利率的全面市场化目标。

(四)20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的完成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打破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就是美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代表。(1)1980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决定自1980年3月31起,分6年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2)1982年颁布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详细制定了废除Q条列的步骤。(3)1983年10月,美国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取消了31天以上的定期存款以及最小余额为2500美元以上的极短期存款利率上限。(4)1986年,连续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对最小余额的要求、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存折储户的利率上限,除了少数住房贷款及汽车贷款外,对于贷款利率也不加限制。直至1986年4月为止,Q条列终结,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完成。自1970年起到1986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到利率市场化完成,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16余年,可见利率市场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

(一)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内在动力。美国历史上实行过严格的利率管制,一方面,避免了存贷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有效地化解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有助于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这适应了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思想。美国实施利率管制的深层次原因是为了政府动员低成本储蓄资金,满足特定时期国家发展的投资需求。随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利率管制弊端不断显现,如“金融脱媒”和“滞涨”。放松利率管制,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和资金市场化定价机制是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举措。

(二)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行业整体模式的影响。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金融脱媒”和资本国际流动加强的巨大冲击。利率市场化改变了美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走向了混业经营。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创新活跃。同时,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与竞争。

(三)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稳定提出了新挑战。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利差收入减小,竞争加剧。这些只是表面问题,重要的是金融市场创新更为激进,金融机构更为依赖全球金融市场的各类交易,金融市场的全球性、系统性风险加重。例如:美国在1986年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的几年内,平均每年有约200家银行倒闭。银行的倒闭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引发银行危机。为了使政府监管能力满足利率市场化及金融创新、金融国际化的要求,美国相应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同时,消除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分离,使美国金融体系进入混业经营,以便抵御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四)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调控的关系。利率市场化不意味着货币当局完全摒弃对于利率的调控,而是货币当局放弃原有的行政干预手段,通过运用金融资源,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来改变市场的供求状况,通过影响基本利率来调整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美国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最彻底的国家,即使如此,美联储也不断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利率水平。但是,1986年,美国利率市场化刚刚完成,1987年就发生了股灾,没有证据证明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同股灾直接相关,但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让人不免不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蔓延也无疑使得利率市场化和利率调控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四、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总结

结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进程、步骤以及改革后国家经济领域的表现,可以得到以下的经验。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非常时期实行了利率管制,且也在非常时期解除了利率管制。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多为管制利率,主要原因是实行利率管制可以以低利率促进经济发展。但利率管制同提高资金效率存在极大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形成,应放开利率管制,使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方面的作用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选择。以美国为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时16年,属于有步骤的、渐进式的改革。渐进式的改革可避免经济较大浮动的波动。改革是需要时间的,但一定不是暂缓或是停滞。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一蹴而就,应采取渐进方式。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选择。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的时机和环境并不是十分理想。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成功。

(四)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并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在利率放开、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且谨慎的金融监管制度。这对利率放开后的金融体系成功地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五)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经验只可借鉴不可照搬。以美国为例的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相比,金融市场形成的时期比较早,金融市场结构较健全,金融产品种类较多,发展较成熟;同时,政府收入对于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低;并且,发达国家历史上的利率管制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由特定的政治因素引发的,放松这些管制相对容易。然而发展中国家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时间长、程度深,解除管制相对于发达国家难度较大。所以,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只可借鉴,不可照搬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

参考文献:

[1] 黄达.金融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8-63,317-342.

[2] 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42.

[3] 雷曜.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与经验[J].中国货币市场,2012,(05).

[4] 巴曙松.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行渐近[N].上海金融报,2012-05-04.

上一篇:有效拓展,增强政治课堂有效性 下一篇:久违了,初中毕业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