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总“差钱”

时间:2022-06-30 08:40:51

企业为什么总“差钱”

2013年12月19日,中国货币市场利率飙升至6月以来的高位,其中1天期的国债逆回购利率甚至一度达到16%,7天期逆回购利率最高至9.8%。这意味着短期资金严重供不应求,体现在实体经济,说明企业“太差钱”。

企业“差钱”的状况已经延续了_一段时间,尤其是2013年6月20日,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成交利率最高达30%,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最高成交于28%。中国当时遭遇的流动性紧缺令世界各地投资者震惊,担心中国可能爆发金融危机。

为什么差钱”的局面会一再出现呢?如果说货币市场利率的飙升意味着短期资金严重供不应求,那么归根结底,“差钱”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流动性供应不足,二是流动性需求过多。

从流动性的供应来看,各种总量指标显示总体相对宽松。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截至2013年11月末为10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目前看来,2013年全年M2很有可能超过年初制订的13%的增长目标。社会融资规模2013年前11个月为16.0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92万亿元。2013年11月,新增贷款比上月大幅增加近1200亿元,社会融资总量也显著反弹至1.23万亿元。

从流动性的需求来看,一些研究报告显示,反映商业银行资金充裕度的超储率2013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保持在1.6%-2.1%之间,并没有出现系统性下降。还有报告指出,2013年11月末,全国人民币存贷比为69.18%,与75%的监管指标仍有距离。从实体经济交易的流动性需求看,目前银行体系1.5万多亿元的超额储备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应该完全可以满足实体经济交易与支付的需要。

如果总量上没有出现供应不足和需求过多,那么问题可能出在结构上:一个可能是在时间配置上供给与需求出现了错位;另一个可能是在资源配置上出现了错位。

本次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出现在月末和岁末这一时间点上。商业银行当时面临多重流动性压力:月中补缴了存款准备金、应对财税上缴,央行常备借贷便利(SLF)余额缩减,下一阶段还有年末备付、存贷比考核等。12月19日,央行出人意料地继续停发14天期逆回购。在对于未来市场流动性趋紧的预期下,即使资金相对充裕的机构也出于谨慎不融出,短期利率迅速攀升。

虽然时间原因能够部分解释本次短期利率的飙升。但是无法解释企业长期“差钱”的现象,尤其是无法解释持续了数年的流动性大量释放和市场资金紧张两者并存的现象。

那么,钱去哪儿了?

最直接的回答是钱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即出现了资源配置的错位。

资源配置错位的表现之一是货币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也就是说,部分资金仅仅在金融体系内循环,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指出,目前银行130多万亿的资产中只有64万亿的信贷资产,其他都是买的债券、央票、存款准备金、同业拆借、同业存款等,并且一些银行信贷资金并没有全做实业。结果是,中国货币金融几乎所有的指标都超过实体经济的指标。以2013年第一季度为例,M2增长超过6%,银行信贷增长是12%,社会融资总额增长超过50%,银行理财、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城投债增长速度有的超过50%甚至100%。

资源配置错位的表现之二是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并未得到有效利用。部分资金进入了基建、地产等以长周期、高杠杆和低效率为特征的行业,导致周转率大幅下降和金融泡沫的累积,进一步吸引逐利资金进入。部分资金进入对利率不敏感的企业,这部分企业基本上同时具有经济效率低下的特征。但即使这部分企业的资产回报率甚至无法支付利息,由于财务软约束的存在,这些企业不仅没有破产,信用资源还在源源不断流入以支撑其生存。

因此,要解决企业“差钱”问题,就必须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让钱去到该去的地方。

上一篇:虚拟世界的警醒 下一篇:“压力山大”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