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农村金融体系构建

时间:2022-06-30 07:20:15

差异化农村金融体系构建

摘要: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多倾向于从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和组织架构角度展开。金融的本质是向金融需求者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因此,笔者认为新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应该通过剖析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设计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供给体系。同时,针对我国农村各地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提出构建以农业银行、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为主的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化、多层次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最后。我们在对农村提供满足需求的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又对其金融需求在数量上的缺口和供给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需求与供给;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1-0038-05

一、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综述

要构建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体系,首先就要分析目前农村的金融需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目前农村金融需求缺口及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发展,分别从金融产品总量、品种以及实现有效供给的途径和组织架构方面构建差异化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一)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分析

1、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对金融的需求增加。随着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农村互助组织和“农”字号中小企业已经加快发展,对资金的吸纳能力增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公司+市场+基地+农户”这种组织方式将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且会逐步出现各种自发的农户互助组织,这些新的生产组织的出现与壮大。将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

2、农村金融需求趋向多样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渠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而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也转向非农产业。因此,在金融服务需求的种类上,已经由过去简单的存款、贷款需求转变为对结算、汇兑、金融咨询、保险、信托、租赁、投资理财、信用卡、有价证券的买卖等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农户信贷需求呈大额化发展趋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特色农业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将从事特色种养业,生产性资金需求将不断增加。同时,部分地区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也由满足生活需要向满足经营需要转变。因此,农户对贷款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时呈大额化发展趋势。

4、商业性、流动性资金的需求显著增加。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要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要求。加快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改造,推动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对资金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因此,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流通业迅速发展,对商业性、流动性资金的需求将显著增加。

(二)农村金融需求差异化分析

一项基于我国金融产品需求的调查表明。农村地区各类主体对银行业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三大传统业务需求最为强烈。调查中,农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依次为生产贷款、存款、生活贷款、助学贷款、通存通兑业务、扶贫贷款、汇款、银行卡。由此可以看出。资金需求在现阶段农村金融需求中仍然占据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现阶段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就是要构建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显著。中国统计局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可以达到9138.65元,而同期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1984.62元,还不到上海的四分之一。如此巨大的收入差异,使得其对金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对于收入较高的农村地区而言,农户在满足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会产生安全性的需求,这种需求体现在金融需求上就是对保险的需求。例如在生产方面,农民需要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性保险;在生活方面,农民需要医疗、养老以及人身安全保险;而对于一些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他们还需要家庭财产保险,从而保证其所有财产的安全。而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的周边农村地区较之其他农村地区,农户已经开始出现了诸如个人理财、住房贷款、个人外汇业务等金融服务需求。对于这些地区的农民而言,金融已经成为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有力工具之一。

但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而言,农户对于金融的需求则仅限于一般性的存款、贷款等资金需求。而且由于这些地区多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传统、分散、低效的天然属性自然会反映到其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上,因此呈现出与其他农村地区金融需求截然不同的特点。首先,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经济决策主体高度分散,这就决定了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规模小、频率高、随意性大、时间紧的特征。其次。这些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与农民的传统与保守相随的被动性和抑制性。第三,由于这些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因此往往缺少有效的履约担保手续,使得农村会面临一定的金融风险。最后,农户之间的差异化取向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特征。

二、差异化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构建

在分析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和差异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构建差异化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所谓差异化,就是针对农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构建符合其需求现状和需求发展的金融供给体系。根据国外研究经验,金融需求很大程度取决于收入水平。因此,我们以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为依据对我国农村地区进行划分。

我们将农村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村地区划分为较发达农村地区,年人均收入在3000-5000元的农村地区划分为中等发达农村地区,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划分为欠发达农村地区,表1是相应的划分结果:

(一)发达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体系构建

运用Hugh T.Patrick提出的两种模式理论,我国发达农村金融实际上是“需求追随”模式。由于发达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金融需求的反应,金融体系应该不断地发展,从而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构建满足发达农村地区需求的金融供给体系时,应该考虑到需求的发展变化。不仅应满足当前发展水平下的金融需求,更应该关注发达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潜在需求提供相应的供给。具体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如图1所示: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明确了存款、贷款、汇款及结算仍然是农村地区主要的现实需求。但针对发达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现实金融需求也存在着其特点。比如存款服务供给上,我们提供教育储蓄产品的供给;贷款供给上,消费贷款可以满足个体农户多种消费的融资需求;而在汇票和结算供给方面,我们提供委托收款、银行本票、银行汇票等金融产品和服务。

同时在这些发达农村地区,农业在GDP中占的份额很低,其中农民收入80%以上来自于非农业收

入,表明这些地区农民的收入来源和就业已经非农化。因此资金需求方面表现为资金需求额度大,投资回报期长,还款来源明确和期限稳定的特点。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构建的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中应该相应提供资金额度大、期限较长的金融产品。

区别于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达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收入较高,且收入增长较快。以上海农村为例,2005年上海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为8247.77元,到2006年,这一收入已经达到9138.65元,年增长率达到10.8%。假设家庭成员4人,照此增速,上海农村2011年家庭年收入就可以超过6万元。而按照世行制定的标准换算,国家统计局将年收入在6万到50万元之间的家庭列入中等收入家庭范畴。也就是说2011年上海农村家庭就已进入中等收入家庭行列,相应的农村金融需求也会更多表现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在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中,我们强调对潜在需求的供给,针对性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其中包括:个人理财、个人外汇业务、住房贷款,以及如保管箱业务的其他个人金融服务。

上面我们主要针对发达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呈现的特点。构建了满足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在文本的研究中,我们认为供给的本质是提供满足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但同时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是实现有效供给的载体。因此,我们同样关注农村金融体系的组织架构,即究竟由谁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是谁。从目前的现状看,对农村金融提供供给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和农信社。基于网点设置的限制,到达村镇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只有农信社,且目前多存在资金外流、只存不贷的局面。反而是民间金融成为了农村地区、特别是在江浙一带的发达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主要供给者之一。

《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各个地区直接融资比重较低,民间融资趋于活跃,该年度中国民间融资总量在14亿元左右,相当于当年贷款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农户中也只有不到50%的借贷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同时,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地下借贷的依赖性越强。

但是随着民间金融的发展,法律风险、欺诈风险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地区金融稳定的风险不断凸显。因此。如果将民间金融合法化,同时为了满足乡镇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成立相应的贷款公司,既可以规避非正规化所带来的风险,又可以极大地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使其成为真正提供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供给主体。在贷款公司的运作上,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公认的四种小额信贷模式,以连带责任替代抵押担保,以市场化利率取代贴息利率,同时采用动态贷款激励,从而提高贷款公司的还款率和绩效。

此外,我国发达农村地区网点的布设已经较为完善,大多数金融机构已经在乡镇一级设置了专业网点。因此网点及机构设置并不是发达农村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更关注“质”的问题,在已有的网点推行适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产品,其中首先要培养掌握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时扫除推行各环节中的障碍,实现农村金融供给的渠道畅通。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构建

在2006年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安徽、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2006年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均低于3000元。这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本形成能力不足,生产力较低,农民的家庭生活水平也较低。而且这些地区大多自然条件差,基础落后,特别是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农业仍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抗风险能力弱。细致分析这些地区农村的金融需求,我们发现欠发达农村地区主要的金融需求还是资金方面的需求。同时也因为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较低的生产水平,欠发达农村地区对金融保险的需求也较为强烈。在组织架构方面,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覆盖率较低。综合分析,图2是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体系框架:

在资金供给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不足以应付大项和临时性支出,他们的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消费性需求上,对应的金融产品主要有医疗贷款、助学贷款、生活贷款等。同时,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表现出金额大小不定,需求较分散,临时应急性强等特点。我们在提供相对应的农村金融产品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些特点,针对性地给予供给。

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自然条件一般都较差,农作物在种植和生产中面临较大风险,基于这样的原因与需求,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强调提供生产性的农业保险产品。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些地区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生病是很多农民陷入贫穷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可以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提供农民相应的金融保险产品。不但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从长远的角度看,更可以确保欠发达地区农村不再进一步走向贫困。

根据HughT.Patrick理论,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是“供给领先”模式,这意味着该地区农村金融需求决定于供给。在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时,我们同样应该重点关注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组织架构。从目前的现状看,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无论是从量上看。还是从质上看,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农村地区及中等发达农村地区。因此从量的角度出发,欠发达农村地区应该加大金融网点的建设,应在县城一级金融网点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乡镇一级,最后进入村一级。而从金融供给的结构上,也应该逐步改变目前供给主体单一的格局,加强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以及信托投资公司等在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发展。

针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我们同样希望推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建设,从而实现农村金融需求,特别是资金需求的有效供给。事实上,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政策的倾向以及现实农村的金融需求,小额贷款空间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三)中等发达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体系构建

根据人均年收入这一划分标准,我国中等发达农村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海南、四川。相比发达农村地区,中等发达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户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都不及发达农村地区。但相比欠发达农村地区,中等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明显优于欠发达农村地区。这不仅表现在网点的建设上,同时体现在金融产品的供给上。因此。笔者认为,中等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供需实际上就是发达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农村地区之间的过渡。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中等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体系可以充分借鉴前两个体系,因此不再赘述。

(四)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产品种类与数量分析

以上我们分别构建了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发达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欠发达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和中等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体系。我们主要侧重从产品和服务种类这一角度有针对性地构建适合不同地区农村的金融供给体系。但在数量上,农村金融体系到底提供多大的供给,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呢?下面我们也分别从资金需求和金融服务需求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在资金的供给量上,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信贷资金总量只有5万亿元。也就是说有近20万亿元的资金缺口。可见在我国农村金融的资金供给上,除了提供满足金融需求的产品外,新农村金融体系更要在资金供给数量上填补缺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供给。

除了资金供给方面,我们在上文中也提到发达农村地区的潜在金融需求正在不断增大,而能够满足潜在金融需求的金融服务数量供给却寥寥无几,我国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中间业务供给就更是寥寥无几了。而以目前我国发达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而言,5―10年内这些地区的潜在金融需求必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如果那时再开始进行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很难在短时间内填补需求缺口。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尽快地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的供给数量,特别是作好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准备。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

另外,针对欠发达农村地区,加大网点建设同样也是实现需求得以满足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每万名农村人口服务网点数仅为0.36个,同是农业大国的印度每万名农村人口服务网点数却已达到2个。可见从数量上,农村的网点建设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必要。

上一篇:金融危机将加剧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变革 下一篇: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银行脆弱性预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