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将加剧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变革

时间:2022-10-01 03:23:31

金融危机将加剧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变革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扩散,使得人们对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美元虽然仍将保持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但相对地位会下降,这为人民币等其它货币提升国际地位提供了空间。由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将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影响力,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不会逆转。金融危机显示出独立投行模式的缺陷,金融业将更加趋向于综合经营。未来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创新相适应。公允会计准则、评级体系等也需要进行改革。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12―0005―03

2008年9月中旬,以美国著名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另一知名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最大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被曝陷入财务困境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面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扩散,使得人们对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全球货币金融体系面临重大改革。

一、国际货币体系将更加多元化,更具竞争性

美国金融危机由次贷领域引爆,不断扩散,最终波及全球。这波金融危机突显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不合理性。美元是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但全世界对美元的发行没有监督权,对美国的金融市场没有监督权,却要承担由美国金融市场混乱产生的风险和损失。美元独占国际储备货币鳌头却不受监督,使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美国国内出现问题却要由全世界共同承担损失,显示目前的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不合理性。

这次危机使得国际社会有充足的理由质疑美元的地位,但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一时还难以撼动,目前尚没有一个力量能取代美国。由于这次危机不会对美国政治经济力量造成根本性破坏,因此美元的地位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还不会从根本上动摇。尽管如此,美元地位受到削弱也为其他货币的地位上升提供了空间。

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已经不能充分体现现有国际经济力量的对比,客观上需要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的代表性,提升美国以外重要经济体货币的国际地位,使其与经济地位相匹配。应构建具有适当竞争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例如由三个货币充当主要国际货币且其分量相当。由于每个货币发行者都受到其他货币发行者的竞争,这将对主要储备货币的发行构成约束,也会要求主要货币发行者充分对本地市场进行监督。多种国际货币支撑的国际货币体系将更加民主,更具有稳定性和合理性。

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不会逆转

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加快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由于体制的变革以及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与成熟工业化国家相比。新兴市场经济体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世界经济实力对比将发生更大变化。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苗头。这不符合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伴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新兴市场国家应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影响力。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不会逆转。

三、独立投行模式具有一定的缺陷,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前五大独立投资银行中的贝尔斯登、雷曼、美林倒闭或被收购,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被批准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独立投行模式显示出抗风险能力偏弱。

相比能够吸收存款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融资能力受到限制,特别是在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其融资变得更加困难,这弱化了其在市况不好时的抗风险能力。另外,投资银行受到的资本监管较少,也是其面临的风险隐患。这次危机中倒闭的投行均为杠杆比率较高的投行。银行类金融机构由于受到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监管,其杠杆比率相对较低。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为了适应新的金融业发展形势,使美国金融机构与欧洲同行竞争时不再处于劣势,通过了《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标志着美国自大萧条以来建立的分业经营模式的终结。自此全球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加强。与欧洲的全能银行模式不同,美国的综合经营主要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进行,各金融机构仍存在明显的业务偏重,且同一金融控股公司下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防火墙,毕竟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经营理念不同、风险偏好不同。

随着危机的深化,金融业的大范围整合,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四、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创新相适应

对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一个共识是金融机构在衍生产品等复杂金融产品的创新路上走得太远。与次贷有关的证券产品,经过层层分解、打包,链条不断加长,已经完全没有了透明度,完全不为投资者所了解。而投资者之所以会对这些他们并不了解的金融产品进行投资。一方面是出于对声誉良好的投资银行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出于对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过度依赖。更危险的是,这些依赖复杂技术而创造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大多数都是在场外市场交易的,而场外市场本身存在信息不对称、透明度低、监管缺乏等问题,一旦市场出现恐慌情绪,该市场流动性会骤然下降,产品价格会一落千丈,从而加剧危机。

欧美发达市场金融创新暴露的问题,反映出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的事实。

未来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创新相适应。要强化对复杂金融产品的监管,督促市场提高透明度、充分揭示风险。金融创新应反映基本的债权债务关系,基本债权人要发挥监督作用。美国对场外市场的监管过于宽松,未来应强化这方面的监管,特别是应加强对在场外市场十分活跃的对冲基金的监管。

五、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评级体系等需要改革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一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基于市场信息进行价值评价。对于有活跃公开的市场交易的资产,市价就是公允价值(Mark to Market);对于没有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的资产,可采用计价模型计算(Mark to Model),而计算过程中的有效数据应来源于市场的相关信息。

显然,主要参考“市价”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具有“顺周期”特征,即在经济繁荣时期市场估值偏高时。公允价值也会出现高估,并通过放大再融资规模等途径加剧泡沫的形成,而在市场低迷时,公允价值又会出现低估,并通过紧缩信贷等途径加剧市场的低迷。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顺周期”特征,有不少市场参与者,甚至立法部门专家,认为以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对本次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和加剧危机的作用,要求改革这一会计准则。在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下,那些高风险资产价格越是下跌,持有的机构就越需要通过出售资产来取得现金,而其抛售将进一步推低资产价格,从而使得机构需要进行更多的抛售,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信贷紧缩,推动金融危机陷入螺旋式失控状态。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欧盟、日本等相继提出放松执行市值计价会计准则的暂行性措施,并表示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9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会同制定会计准则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声明:承认在极端市场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决定需要相当的主观判断:强迫卖出和贱卖不是有序的交易行为,因此其成交价不能反映公允价值;在特定情况下预期现金流可以作为估值的根据等。该声明并非表示要停止执行公允会计准则。但允许金融机构在对部分流动性较低的资产定价时拥有一定的灵活性。10月15日,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10月28日,日本金融厅要求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ASBJ)研究暂停执行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会计准则的问题,并在今年底前编写出新的指导性文件。

不过,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也有许多支持者。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部分企业界人士反对放弃市值计价准则,他们认为危机时停止执行市价会计准则,有粉饰报表之嫌,这将加剧投资者的担心和不信任感。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确实存在缺陷。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更科学的会计准则能取代它,只能依靠监管部门的政策调整来降低其负面影响。危机过后,对市值计价会计准则进行改革看来不可避免。比如,美国SEC正在会同联储、财政部进行相关评估和研究,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在市场极端情况下放大泡沫或加深危机的问题将是研究重点之一。

当前的国际评级体系高度依赖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机构。这种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使得评级结果容易出现系统性偏倚,不利于揭示风险。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评级机构就扮演了较为负面的角色,不仅没有充分揭示风险,反而掩盖了众多风险隐患。未来应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增加评级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性,提高评级结果的可靠性,推动资本市场的稳健发展。

上一篇:12月上海金融动态 下一篇:差异化农村金融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