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与网媒体育新闻差异化探析

时间:2022-10-10 10:28:48

纸媒与网媒体育新闻差异化探析

作为专业体育报记者,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体育周报社派本文作者赴前线采访。在电视媒体和网络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平面媒体在时效性和信息量方面完全处于劣势,因此如何做出差异化的报道成为这次采访的任务之一。本文将以世界杯报道为例,分析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报道差异。

在以往的国际大赛中,网络媒体只有报道权,没有采访权。但从2006年德国世界杯开始,国际足联将正式采访名额发放给了网络媒体记者。本次南非世界杯,各网站对世界杯前线的报道达到新的高度,对体育专业报纸形成了较大冲击,这就要求纸媒必须通过差异化报道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网络媒体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内报道赛事结果,保持与赛事同步,任何报纸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在本次世界杯的采访中,对赛事第一时间的报道不再是体育周报采访计划的重点。毕竟对于赛事本身,无论是时效性还是文字数量,纸媒都无法和网络媒体竞争。因此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体育周报增加了对世界杯各参赛球队训练的采访次数。

这一报道思路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通过观看训练可以增加对球队的了解,而且经验证明。训练后的混合区采访远比赛后的混合区采访更有价值。例如笔者曾经采访过两次荷兰队的训练,由于训练后的气氛轻松,斯内德、范佩西等大牌球员愿意花很多时间从容应对世界各国的媒体,并说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而在比赛结束后的混合区,大部分球员只会大讲套话。记者在采访训练后写出的一篇《范佩西:我是个快乐人》的稿件,质量远高于网络媒体在赛后第一时间翻译他的比赛感言。

另一方面,球队探营可以有更多机会与所在国的同行交流,为记者在赛后完成高质量的报道策划积累更多鲜活的素材。朝鲜队是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但由于众所周知的特殊原因,一名普通记者无法直接接触朝鲜队。而在采访朝鲜队训练时,记者认识了一位旅日的朝鲜记者,从他那里了解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一天后。记者写出了朝鲜队的专版策划,可读性是网络上随处可见的朝鲜队训练稿件所无法比拟的。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从前线发回的“随笔”专栏稿件,也是差异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南非世界杯期间,尽管各大网络媒体投入了大量资金、技术、人力以及物力,但大家通过电脑看到的无非是大同小异的新闻报道与评论,同质化非常严重。为了竞争,各大网络媒体都在尽量挖掘其他媒体无法找到的新闻线索,但从实际效果看,世界杯期间根本拿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很多所谓的球星专访味同嚼蜡。而不少对世界杯关心的读者,在通过网络了解第一时间发生的新闻后,他们更希望通过专业体育报获取审美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满足情感上或者心理上的需要。这方面是网络媒体不具备的优势。

2006年德国世界杯时,本报记者胡恺采写的“我突然成了被采访者”,以特殊的角度记录了一名中国记者如何面对世界媒体的采访,结果这篇稿件获得了当年的湖北新闻奖(文体类)一等奖。而采访本次南非世界杯时,继续坚持特色化的随笔也是体育周报的重点。和普通网络媒体的纯动态报道相比,类似的随笔更能拉近读者与媒体之间的距离,并能让读者体会到前方的真实感和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例如“和英国球迷一起看球”、“最冷的世界杯”等随笔,可读性就非常强。而“三个‘怨妇’是这样炼成的”更是打破了传统的写稿方式,以记者和同行闲聊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前线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收获,袒露心声,从全新的角度给读者“爆料”。这些类型的稿件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上很难见到,充分体现出了纸质媒体的报道价值。可见,有鲜明个性的系列报道或者专栏一旦形成,它便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报道差异化。

其实,网络媒体对赛事报道有明显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纸质媒体到了穷途末路之时,毕竟阅读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纸媒能和读者通过网络加强互动,报纸对他们的吸引力就会继续。例如本次世界杯,不少纸媒的文字记者就通过微博与读者加强互动。一个广受关注的微博,不仅能实现和读者互动,还能大幅提升报纸的品牌效应。

上一篇:印刷企业物料管理精细化路径 下一篇:自媒体勃兴下纸媒如何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