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的视角探索翻译之美

时间:2022-06-30 01:48:38

从美学的视角探索翻译之美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与西方翻译美学的演变历史,从中找出翻译美学的要素及中西方翻译美学的差异,在比较中西美学译论之时探索中国翻译美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earching the differences of aesthetics elegant from it, meanwhile, researching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studying and developing for translation aesthetics by comparing the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关键词:中国;西方;翻译美学;差异;研究

Key words: China;western;translation aesthetics;differenc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300-02

0引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翻译的时代,在西方,翻译理论派流层出不穷,相继出言了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等。[1]典型的中国传统译论也以中国传统的哲学,人学,文学,美学,文章学,文艺学,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而形成了一系列翻译理论:佛经序翻译理论,正名翻译理论,哲学化理论,文艺学理论。[2]而美学与翻译的联姻必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尤其在当今这个多元环境下,笔者认为更应该开展中西结合的译学发展途径,探索中西结合的翻译美学译论。

1中国传统翻译美学的演变

纵观我国的翻译史,如果单从文化视角考察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其特点大致有这三点;儒学色彩浓厚;强调实践技能;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紧密相关。其实,中国译论从理论命题到方法论都与哲学,即美学紧密相连。[3]此外,除引言部分,中国传统译论还呈现出其他美学命题,而中国传统译论发展到目前,可以说已经进入晚期。[4]然而,面对着蕴含浓厚美学思想的译论终结,我们的译路又在何方呢?在关于翻译美学理论研究中,傅仲选所著的《实用翻译美学》,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姜秋霞的《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以及毛荣贵先生的《翻译美学》等等大家名作,他们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研究了翻译的美学成份。笔者认为,这些先行的开拓者们无疑为国内翻译美学的发展与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和引领导向。

当我们回顾中国美学与翻译结合为研究案本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与案例实践分析,美学理论与美学价值,科技翻译,广告商标翻译的美学研究上。而诗歌翻译美学主要还是围绕“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以译译诗,传神达意,包容理解,来进行研究的。[5]科技翻译中周君也提出了词语修辞,音韵修辞,和结构修辞这几种美学修辞方法。[6]而商标翻译中,有作者也有提到译者应灵活运用翻译美学理论,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体现商标的意境美,文化美,音韵美,情感美和简洁美等美学特征,最大限度地实现商标的商业价值。[7]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什么形式的文学翻译,译者都颇为讲究美的意境和美的意境的传达。笔者认为,所有译作之佳品无一不是美学的再现之作。交际翻译理论大师奈达也在翻译的性质中提出过四个标准,其中达意与传神首当其冲,他认为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只管内容不顾形式,通常反映不出原文的美感,使译文显得枯燥无味,因为说到底,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而不是“再生产”。[8]

针对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趋势。王宏印认为,中国现代译论诞生的途径有:①西学为主的理论途径,强调以现代西方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翻译理论以及借鉴其他科学和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和成果的翻译理论;②国学为主的翻译途径,即适合于文艺学类翻译和汉外――外汉互译的阐释和转变;③中西结合形态的译论发展途径。由于翻译学本身除了单纯的科学性之外还具有浓厚的人文科学的综合性质,一如包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及其文艺美学理论在内的中国文艺学甚或中国美学的综合性质,从目前情况看,我们不妨从中国自己的学术传统和译学,译事基础做起,来考虑建立中国翻译学的基本条件,作为向着建立普遍翻译学这一终极目标的一种努力。[9]

2西方翻译美学的发展

在谈到翻译美学,我们不能不提到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贡献,最初的美学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我们不难察觉到不论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美学家大抵都是哲学家,而哲学又来源于德国,当然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中国,也有类似于哲学的学派出现,那就是老庄的道家学说。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美学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随后又转移到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学中心。这其间一位较为锋芒的美学家托马斯.芒罗在对美的本质问题上认为:“美学在一般传统方式中仍普遍被看作是‘涉及美的一种哲学分支’…。”

笔者发现,无论是在国内,亦或是在国外,对翻译美学研究大抵都集中在文学这一领域,尤其是诗歌的翻译美学。而且,笔者认为,从系统的意义上而言,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它们都是艺术的体现或是艺术的再生,而艺术的特征是美,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正是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而让人类共享各民族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翻译就其本身而言,已具备其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即便是以其自己极端或纯粹的形式存在也是可以的。而诗歌,作为人类文学领域的集中代表,无论从其形式,节奏,韵律,无一不体现出古今中外各民族对美的追求,所以在诗歌的翻译中也就最能集中体现翻译之美学,用黑格尔的话说,诗歌就是“语言的艺术”而且是“最高的艺术”。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的是中和,气韵,意境,美丑,情志,形象,形神,文质,虚实,真幻,文气,情景,动静,比兴等强调文字内在精神的美学要素〈胡经之〉。而英语作为西方语言的一种,必然反映西方美学的一些特点,所以它强调的是理性,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空间结构 〈朱立元〉。在考察西方传统的翻译理论时,不难得出这种结论:西方大多数翻译理论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的。泰特勒(A.F.Tyler)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之原则”,并在结论中将他的原则阐释为;成功的译作应能体现原作的全部优点,洞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终领悟原文的全部美。而十九世纪的译论家阿诺德主张译诗应力戒矫饰,讲求欣畅的气韵以保持原著的神采为本,翻译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文学作品“真理”的审美感知。三、四十年代以前西方翻译理论大多以语言哲学为理论武器,翻译评论几乎都是文学大师们书斋中的哲学――美学思辨。费尔迪南曾指出,语言的审美因素在文学作品中更集中地体现在语音方面,语音的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上,重要的不是声音本身,而是使这个词区别于其他一切词的声音上的差别,因为带有意义正体现出这些差别。英语主要依靠音势即重音节和轻音节的交替形成韵律,这种语音的审美效果在英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尤其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时教士诗人霍普金斯采用的“跳跃节奏”,充分展现了独特的音韵美。

总而言之,在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亚昆那一直到康德和黑格尔,西方著名美学家都是哲学家。所以,西方美学家在阐释译论之时,起先主要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出发:西塞罗在公元前就提出翻译理论必须工于辞章之美;美国的德莱顿早在17世纪就已经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20世纪20年代时,意大利的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一书明确指出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到了60年代,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吉里.列维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应该是使读者从译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到与原文相应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对文学翻译的分析与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不难看出,多种不同的翻译理论之下,都蕴藏着同时代美学思潮的因子。

3未来中国翻译美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纵观前文,笔者认为不论是中国译论还是西方译论,美学的成份正逐渐成为翻译理论中的又一热点及亮点,而翻译美学,作为译学的边缘学科,“还不成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它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坛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翻译美学不仅是翻译跨学科性的要求,而且有其特定的历史时代要求。有学者指出,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认为“历史定势和文化整体形态的发展促使翻译学与哲学尤其是美学的联姻”。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的译论,大抵都是对译文的美学探讨与论述,而且主要集中在内容与形式这个美学命题上。在古典文艺美学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也始终没有越出美学的范畴,这点也恰与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不谋而合。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翻译美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大抵会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①翻译的标准问题,或是原则;②最高境界的翻译问题,即美学上的意境与传神的问题;③文学翻译的风格走向问题;④翻译美学的国际化问题。而这其中的前三项一直是中国美学史上重大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翻译美学的译论命题。而最终在整个多元的大同世界里,翻译之美学也必将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在整合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氛围里,翻译美学也将与其他领域交相辉映,发展成为一整套科学体系。一个国家要想建立起自己的译学体系,就必须做到兼容并蓄,在此过程中才能将自己发扬光大。我们应建立合理的翻译美学观,关注翻译美学的社会性,文化性及语用价值等,在视界融合的环境中寻求美学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学效果,合理的再现原语的美学效应。未来的译学理论指向将是一种科学的语言艺术观,语言翻译的科学性是以其艺术性为本质和内涵的,科学性又是艺术性的升华与提高。中国翻译美学正是在这种张力当中不断取得平衡与发展的。

4总结

翻译史上任何一部佳品,无不都是译者创造的美的呈现。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还是译者解读原作的美并将其转化,移植到译文中的一种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翻译与美学的携手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人文理念。美学可以指导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借以在翻译领域发展其自身;美学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找出那些隐含于字句之外,却又可感可知的美学要素。只有在美学价值观下的翻译,才能实现语际翻译的信息与价值的完整传递,也是最高层次的翻译。翻译之美学,作为译学的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既是美学,又是翻译,是翻译中的美学问题和美学中的翻译问题的统一。因此,找准两门学科的契合点,是我们研究翻译美学成功的关键,也可以为翻译理论的构建寻求新的支点。

参考文献:

[1]王晓军.翻译的美学视眼.

[2]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阐释[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20-221.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59.

[4]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阐释[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27.

[5]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美译理论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1.

[6]周君.科技英语中的美学修辞及其翻译[M].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8-05-26 10:50:00.

[7]张礼贵,廖国强.商标翻译中的美学商业价值探究.

[8]奈达,Nida. E. A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Bible translating. In Brower,R. A(ed.) on Translation,[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阐释[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30-232.

[10]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4.

上一篇:借鉴国外经验 全过程降低工程造价 下一篇:供暖系统失水原因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