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儒道思想及其影响

时间:2022-06-29 11:22:38

《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儒道思想及其影响

[摘 要]《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许多名篇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其中儒道的思想尤为突出,这些思想对现代的社会政治生活和道德文化生活有着极大的价值。

[关键词]仁 浩然正气 无为 自由 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26

《先秦诸子选读》一书编选了《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中的一些名篇,此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优质资源进行的整合,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思想精华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儒道的思想精华

孔子提倡“仁”,他主张尊重人,于是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义利的态度是以义为先,主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孟子提倡大丈夫人格,要善养浩然之气,就是修行自己的内心,正是有了这一浩然之气,面对君王卿相时,才能不卑不亢,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与独立。他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天下有道,政治清明,仁政得以实现,有德者应积极入世,依靠自己的官位来建功立业,从而为天下人谋福利;天下无道,政治黑暗,士大夫则应不为“污世”所习染,不仅要独善其身,而且能以自己的美行懿德来影响世人,即“修身见于世”。

老子和庄子的“无为”和“自由”,让我们在汲汲于功名利禄的时候有一丝清醒,更是在失败的时候给予无穷的慰藉,在这个人人向钱看、向前看的热潮中,这分淡然和超脱尤为可贵。我们不主张一个人不思进取,但更不希望一个人在前进的途中迷失了方向,最终坠入泥潭。道家主张要在“去欲”“去知”中实现生命的自由。

老庄因顺自然的学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他们认为,人也只是自然中的普通一物,人如果认为自己不同于或优越于其他自然物的话,则一定会被自然看成是不祥之物。老庄也反对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对于自然的规律横加干涉。

二、儒道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早已抛弃了舍利取义的道德观念,于是有了欺骗和毒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一个国家真正强大与否不仅在于财富的多少,更在于全民人格是否健全。因此,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更应该注重的是精神提高。儒道思想对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凡的影响。

这种文化思想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这种凝聚力使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2008年1月中旬,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中国部分地区,使南方的部分地区陷入瘫痪状态。面对灾难,我们的人民没有畏惧,也不退缩,而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样我们也凭借着这股民族的向心力,战胜了汶川大地震,在这次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的国人以空前的热情和团结温暖着灾区,流着同样血液的海外华人也为祖国积极奔走,伸出一只只温暖的手,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让全世界为之惊呼。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天人合一是人与天的自然和谐,国泰民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道家以自然界为万能法理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准则。庄子明确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共生”。今天我们倡导保护自然,爱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其实就是庄子思想的一种发扬,从长远的角度讲,我们的古人是智慧的,我们只有与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共存,才能长久地延续人类的生命,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可能孤立出来单独生存。因此,天人合一思想的发扬是今天环保的一个文化基础。

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老子主张人与人之间相容相生,追求以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大同”社会。古人的孝道思想形成长幼之间友爱恭让,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重视家庭,工作认真上进,遵纪守法,爱国等优良传统。有了这些伦理上的约束,我们的家庭和谐融洽地相处,我们的邻里之间互相尊敬,互相帮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先秦诸子选读》一书中整合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的社会政治生活和道德文化生活有着极大的价值,对社会的进步无疑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5个黑头去除的简单方法 下一篇:建立正确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观